1、上下刹车面周向厚度差判定方法:
参与判定的传感器:1#、2#、3#、4#、5#、6#;
最外侧对径传感器相加(1#+4#)、在工件旋转一周过程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σ1
中间对径传感器相加(2#+5#)、在工件旋转一周过程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σ2
内侧对径传感器相加(3#+6#)、在工件旋转一周过程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σ3
三组数据在取最大值。
2、径向厚度差判定方法:
参与判定的传感器:1#、2#、3#、4#、5#、6#;
【(1#+4#)-(2#+5#)】工件旋转一周,各瞬间的差值σ1
、【(1#+4#)-(3#+6#)】工件旋转一周,各瞬间的差值σ2
、【(2#+5#)-(3#+6#)】工件旋转一周,各瞬间的差值σ3
三组数据在取最大值。
3、盆深尺寸(即B面和E面之间的距离):
参与判定的传感器:7#、8#;
校准完毕,工件旋转一周7#传感器的变化量的最大值σ7
工件旋转一周8#传感器的变化量的最大值σ8
取[σ7、σ8]max
4、刹车面跳动值
参与判定的传感器:上刹车面跳动1#、下刹车面跳动3#【备注:最外侧的传感器】工件旋转一周,1#、3#两支测量传感器的变化量(即最大值-最小值)。
5、基准B面的判定方法
参与评定的传感器:7#、8#。
标准样件将2支传感器校对零位。
测量工件,传感器采样一周后,取以下三个值:Amax-min、B max-min、(A-B)max-min中的最大值。
6、基准孔尺寸:
参与评定的传感器:10#、11#。
【(10#+11#)】,工件旋转一周过程中的平均值。
7、刹车面的平面度:
上刹车面参与判定的传感器:1#、2#、3#、
下刹车面参与判定的传感器:4#、5#、6#;
评定方法:校准零位后,1#与3#连线组成一条直线段,2#测点到该直线的距离。
工件旋转一周后最大值作为上刹车面平面度。
下刹车面同理。
8、厚度差:
包括刹车面厚度和下刹车面到上顶面的距离.
参与评定的传感器:
刹车面厚度:参与判定的传感器:1#、2#、3#、4#、5#、6#;
下刹车面到顶面的距离(厚度):参与判定的传感器:9#、4#、5#、6#
刹车面厚度评定方法:
各截面上的对径传感器相加与标准件比较后,分别得到值A、B、C,工件旋转一周后取平均值。
下刹车面到上顶面的距离.:
下刹车面传感器的平均值和顶面上的传感器相加与标准件比较后,工件旋转一周后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