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思想自由谟议轩昂开日月兼容并包文章浩渺足波澜【学习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3、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4、体味文章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3【学习难点】:目标4【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1、认识演讲的重要性演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它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而流长。
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修辞学》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修辞的艺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听众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
演说以其撼人的感召力,世代沿袭,风靡于世界,不仅成为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成为现代政治角逐、商业竞争甚至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战时期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拖着残疾的身体巡回演说,让美国人民了解了他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重视演讲,感受它的魅力。
2、演讲词的特点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
②中心要突出,思路要清晰。
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
③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
④语言要通俗,尽量口语化。
⑤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收获。
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3、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终身为教育救国的理想而奋斗。
毛泽东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4、写作背景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一、预习课文:字音、字形肄()业提携()弭()谤造诣()砥砺()矫()相勖()訾詈()店肆()商榷()长()斯校切磋()裨()二、鉴赏课文,合作探究1、本文中心要突出,思路要清晰。
那么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真阅读课文,理出本文的思路?2、本文作为演讲稿有很强的针对性,作者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分别是针对什么社会现实提出的?在课本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3、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5、在作者看来,提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6、大家思考一下,一上来连客套话也没说,就开门见山的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三、思考·探究《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蔡元培先生在就北大校长任职演说中,对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所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直到现在,把这篇演说词选到高中课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种于高中生远离世俗的侵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种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
”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的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
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
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
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误导,使他们通过学校对社会有了一鳞半爪的了解。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教育像是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受,把升学率看做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行教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宽松了对自己要求。
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在学校附近开网吧等娱乐场所,使学生沉溺于其中,荒费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
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
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
在近些天,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词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四、拓展检测: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有哪些?试指出错在哪里。
①有些人把入党看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这种思想和共产主义是毫不相干的。
②我为这事花了很多精力,虽然没办好,却问心无愧。
③面对这种混乱腐败的现状,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④小张帮助李老师的东西搬上七楼,这是小张责无旁贷的责任。
⑤老同学之间,可得开诚布公,不许隐瞒实情啊。
答: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日在伊朗的纳扎巴拉德城发表演讲,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后退一步,制裁也不能迫使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再次表示,要改变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日韩关系,为构筑日本与这两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相适应。
D.针对频繁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对高污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彻底整顿。
3.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另写一句话,要注意句中加点的字。
例句: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仿句:五、迁移阅读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
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
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
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
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
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
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
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
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
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1922年12月(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4.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答:5.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答:6.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