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不惊人死不休(代淑君)

语不惊人死不休(代淑君)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一、导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因此,“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典诗词中的炼字就成为鉴赏古诗词语言的一大切入点。

二、前测
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

阅读以下两则故事,思考问题。

1、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李东阳《麓堂诗话》
同学们谈谈“一”和“半”哪个更好,为什么?
2、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______细柳,淡月________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同学们想一想,苏小妹填了哪两个字受到了苏黄二人的称赞。

三、中测(教学过程)
知识授新:
(一).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贾岛因为“推”“敲”而冲撞韩愈。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作用:富有动态生动形象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作用:体现意象特点营造意境(形容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a.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写了几种颜色,达到怎样的效果?
b.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例1.“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试着分析“红”和“绿”
(3)数词作用:突出强调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句诗中为什么用一字,而不用数字呢?
(二).炼字型题型的具体分析
1、提问方式:把某某字改为某某字好不好?为什么?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高考链接
例:下列这首诗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高考诗歌鉴赏“诗眼·炼字类”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绿”,吹绿。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那种神奇景象。

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小练身手
习题1: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习题2:.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人公的思想感情。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四、后测(巩固训练)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2、2008【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