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医院关于印发《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的通知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内眼手术围手术期抗感染流程和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流程,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眼内炎感染,我院在《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我国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的基础上,结合我院临床实际,特制定《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请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附件:《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及应急处理预案》123医院2018年8月24日一、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防范措施适应人群:内眼手术患者,眼外伤患者。
(一)术前防范措施1. 术前排除眼部感染灶,术前1d或更早给予泪道冲洗,若为择期手术,冲洗泪道后有脓性分泌物,则先予以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手术。
2.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3. 局部抗生药物的使用。
常规术前连续1-3d使用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的广谱抗菌滴眼液,4次/d;若仅使用1d,则采用频繁点眼6-8次/d。
4.睫毛处理。
采用眼部专用消毒剂冲洗结膜囊以及消毒睫毛根部,并使用手术薄膜将睫毛或睑缘完全包入。
5、全身抗菌药物的使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等文件精神,I类切口手术全身抗菌药物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常规白内障手术一般不宜使用全身抗菌药物,如有遇到高龄(60岁以上)、糖尿病、外伤、独眼等特殊病例可酌情使用全身身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措施,并在病例上做好备注。
6、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7.手术人员要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8.术前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准备;保证睡眠;避免感冒,术前更换清洁手术衣,戴一次性帽子,鞋套。
(二)术中防范措施1、结膜囊消毒。
使用浓度为1%聚维酮碘进行结膜囊消毒。
2、手术切口。
手术结束时要确保切口的密封性,必要时进行缝合,维持正常的眼压。
3、抗菌药物灌注液。
万古霉素不应在普通患者中使用,但对于高危、高龄、糖尿病和独眼等一些特殊情况可采用含万古霉素的灌注液。
4、术中发生意外更换手术医生。
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手术过程中,如出现手术医师不能处理的情况,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由上级医师另指派手术医师并评估是否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或多学科联合手术。
5、前房抗菌药物注射。
研究结果表明术毕前房注射10g/L头孢呋辛0.1ml是预防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方式,当头孢霉素过敏时,可考虑注射1g/L莫西沙星0.1ml或5 g/L 莫西沙星0.05 ml,也可采用0.1 g/L 万古霉素前房灌洗替代。
但应强调的是,在使用较高浓度万古霉素(即10 g/ L 万古霉素0.1 ml)前房注射时,须注意有可能发生出血性梗阻性血管炎。
6、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药物。
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药物是针对疑似病例、早期病例的治疗方法或在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前的初期治疗措施,不必连日给药,建议2-3 d注射1次。
7、结膜下注射抗菌药。
有研究结果表明,结膜下使用抗菌药可显着降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
临床医师在术毕时可采用抗菌药眼膏涂眼或选择结膜下注射抗菌药。
(三)术后防范措施1、局部药物使用。
术毕,应用抗菌药物眼膏并用纱布遮盖术眼,术后次日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非甾体抗炎滴眼剂,4-6次/d;2、全身抗菌药物使用。
常规手术术后一般不全身使用采用抗菌药物,但对感染高危患者如高龄(60岁以上)、糖尿病、外伤、独眼等特殊情况可以考虑采用。
3、定时查看患者情况。
主管医师应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若患者出现术眼疼痛则需及时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另外,一旦患者出现眼脸肿胀,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角膜混浊、水肿等现象,且在裂隙灯下可以看到角膜后沉积物,房水混浊,玻璃体内有灰白色颗粒状、棉絮状混浊物等症状怀疑发生眼内炎时,需要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采集玻璃体腔液或前房液进行微生物培养,进行针对性治疗。
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糖尿病患者密切观察其眼睛恢复情况。
(四)手术室及病房管理1、人员管理。
(1)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每间手术室限制3-5人;(2)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更换手术衣,手术专用鞋、帽子、医用外科口罩,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当限制进入手术室;(3)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2、环境管理。
(1)保证手术室环境清洁,门窗关闭,手术开始前1小时开启空气消毒机至手术结束;每日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手术间各种设施、仪器等物体表面及地面采用湿式清扫。
术中被血液或体液污染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3)手术间空调及空气消毒机每月清洗滤网,有专人管理,有相关记录;④病房应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每日湿式打扫地面、桌面,对于长期住院患者,每周更换被服一次,有明显污物时及时更换,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3、物品管理。
(1)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术后所用手术巾,器械,物品等一人一用一清洗一灭菌;(2)无菌器械存放环境和条件符合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
(五)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严格遵照《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要求执行。
病理性废物放置专用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做到无渗漏;损伤性废物置于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装入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均应做到严密包装,严格交接,粘贴醒目标识并加以注明,及时密闭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站。
(六)健康宣教:1、注意眼部卫生及按时用药,讲解药物的用法用量,滴眼药水的正确方法及注意事项,药物有效期及保存环境。
2、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勿用不干净的毛巾擦眼睛周围,或用手揉眼,外出时可佩戴眼镜挡风沙。
3、瞩患者及家属勤洗手,勤剪指甲。
4、已经感染眼内炎的患者宜单人单病种隔离,减少探视人员。
毛巾脸盆等一人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且应做好床边接触隔离。
接触病人前后要用肥皂、流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二、内眼手术术后眼内炎诊断及应急处理预案(一)眼内炎的定义术后眼内炎:是外源性眼内炎的一种,是指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眼内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感染及眼症反应,通常是指累及到玻璃体腔的眼内感染及炎症反应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危害视力预后很差的致盲性眼科急症。
(二)术后眼内炎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
患者术眼出现明显疼痛,畏光流泪,视力骤降,眼睑肿胀、痉挛,结膜水肿、充血,结膜囊的黄色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2、专科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球结膜充血及水肿,角膜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前房闪辉或积脓,瞳孔传入阻滞以及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表面见渗出物等炎症的表现。
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收缩、眼底出血斑和白色或黄色的结节状浸润病灶。
个别严重的患者可发展为全眼球炎,近而出现眼球突出、眼睑和眼肌运动障碍。
3、实验室检查。
收集患者术眼前房水、玻璃体腔液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培养结果为阳性。
(三)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1、术前因素。
(1)眼附属器的感染,如睑缘炎、结膜炎、泪囊炎和角膜接触镜;(2)另一只眼为义眼;(3)二期人工晶体植入;(4)全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糖尿病、肾功能障碍、肿瘤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2、术中因素。
(1)眼睑,结膜未充分消毒;(2)手术时间过长;(3)后囊膜破裂;(4)植入晶体的巩膜膜线固定;(5)手术器械留置眼内;(6)透明角膜切口(有争议)3、术后因素。
(1)伤口关闭不全;(2)虹膜或玻璃体嵌顿;(3)不充分的缝线埋入;(4)拆线;(5)手术后滤泡(四)术后患者突发眼内炎应急预案(五)术后诊断眼内炎的处理预案1、专科检查。
术后发生眼内炎时,必须进行专科检查。
(1)必须检查视力、视功能及眼底;(2)进行眼前节拍照、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B超检查,行白细胞计数、血C反应蛋白测定等辅助检查。
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1mm×1mm视野中前房炎症细胞的数量,将炎症细胞分为6级,即0、0.5+、1+、2+、3+和4+。
2、实验室检查鉴定致病菌。
在确诊时必须鉴定致病菌,行细菌及真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如果考虑厌氧菌,要注意厌氧菌培养。
最理想的采集标本应包括前房水(0.1~0.2ml)和玻璃体腔液(0.1~0.2ml),建议采用玻璃体切割头干切采集玻璃体液。
3、治疗方案的选择。
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1)第一阶段:仅前房炎症细胞2+,未见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须密切观察,必要时可采取前房抗菌药物灌洗(或)辅助疗法;(2)第二阶段:出现前房积脓,眼B超未见玻璃体混浊,可进行前房灌洗和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辅助疗法;(3)第3阶段:前房积脓合并玻璃体混浊,直接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和玻璃体注射辅助疗法。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每隔4~6h观察1次病情,对于病情迅速发展者,需每隔2h观察1次病情,并根据病情所处阶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4、全身抗菌药物使用。
为减少注射药物向眼外弥散,维持玻璃体腔药物浓度,重症急性化脓性眼内炎应全身使用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相同的抗菌药物治疗。
5、术后眼内炎患者转诊预案。
(1)科间转诊:患者因治疗需要转科应事先征得转入科会诊同意。
经治医师开具转科医嘱、做好转科记录、通报住院登记,按商定的时间转科。
转出科应派人陪送患者到转入科,交代有关病员的情况。
转入科写转入记录,并通知住院处。
(2)转院:由于患者病情超出了本院的专业范围或医疗水平,或应患者及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由科内讨论,主管医师填写《转诊单》,经科室主任审核签字,报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批准,并积极与转入医院沟通协商,征得转入医院同意后批准转院。
转出科室应积极协助患者办理转院手续。
6、慢性囊袋性眼内炎处理预案。
(1)定义及临床表现慢性囊袋性眼内炎可能出现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其表现为一种慢性、隐匿和复发性肉芽肿虹膜睫状体炎。
最初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效,但药物减量后可复发。
临床体征包括大的角膜后沉着物、少量前房积脓、轻度前部玻璃体炎性反应、囊袋内的白色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