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与企业合作风险

政府与企业合作风险

政府与企业合作项目风险
企业面对的风险
相对于一般工程项目,与政府合作开发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政府、项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工程建设承包商、经营管理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项目产品(服务)购买者等众多当事人,各方之间合同关系复杂,风险因素较一般的工程项目要多,风险管理复杂而困难。

主要风险有:
(一)政策变动风险
政策的变动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在项目实施期间,国家出于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原因会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对于符合国家地区和产业规划的项目会予以支持、甚至给予补贴;对于国家不鼓励的项目,会出台相关的文件进行限制。

这些政策的变动会使正在建设中的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合作企业的发展和盈利。

(二)与政府合作方式选择上存在的风险
企业与政府合作开发的项目,是一个系统的统筹管理的过程。

目前,比较常用的有BOT或BT等,这种合作方式对企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企业要有技术、金融、保险、贸易、土地、交通能源、通讯、广告的多方面配合;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同时,涉及了多家相互关联的机构,项目管理部门、施工方、投资方、贷款银行等;既涉及工程施工、管理、金融、税收甚至外汇等经济问题,又涉及法律、环保、公众利益等社会性问题。

这就需要项目在前期准备过程及过程管理当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策划和操作。

其中,政府对于项目的态度及支持力度、风险分摊的分配及规定,起着重大的作用。

因此,企业采用合理的合作方式与政府合作,需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同时,又要对项目运作市场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合理的合作方式才是企业利益得以实现的关键。

(三)政府诚信风险
就地方政府而言,在与企业进行工程合作时,往往会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缺乏、市政建设项目紧急等原因,为准备合作的企业提供各项优惠措施,但是在合作项目运作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不诚信的表现。

主要有几下几点:在运作过程中地方或部门的政策调整导致的政府诚信风险。

一般来说,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较长,在较长周期内可能大大超过了政府官员的任期。

或者,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官员频繁调动的情况。

当政府人员发生更迭时,下一届的官员极有可能因为政绩的要求改变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方向及重点产生改变,即使对于合作开发项目存在某种承诺,但是资金状况和项目预期也会发生变化。

在工程运作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部门利益调整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政府与企业合作工程项目的建设往往是经过反复论证得出的结论,无疑是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会有巨大的帮助。

但是,作为地方政府的不同的机关部门,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得到的实际收益往往会有很多不同,随之出现很多的政府行为越位和缺位。

我国在政府与企业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的风险。

以目前政府与企业合作最常采用的BOT融资方式为例,我国关于BOT投资项目还没有正规的、地位较高的成文法规,从而决定了风险的存在。

如果政府行为缺乏法制约束,“政府诚信风险”将是企业与政府合作开发项目的最大风险。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给项目运营带来的风险。

在政府与企业合作工程项目中,由于政府工程工期长的特性,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时有发生。

在一般意义上,政府与企业合作工程项目周期比较长,又得到了政府的特许和帮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是不能排除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带来的市场风险。

此外,在原材料市场上,由于原材料涨价的原因导致工程成本加大,是另外一种
比较常见的市场风险。

(五)其他风险因素
处上面四个风险外,资金供应风险、企业竞标中的压价风险、企业施工的图量与招标工程的清单不一致、组织风险、合同风险、工程环境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政府效率等,都是企业与政府合作开发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政府面对的风险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支撑。

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政府主导型所带来的后果是投资商要价高,条件更苛刻,使地方招商引资的成本、风险加大。

目前,以政府名义签订的招商引资合同中政府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提供担保过多
用政府信誉作保证,用国有资产作担保,用经营权、收费权作质押。

我们知道我国法律禁止政府作为担保的主体,但是政府不出面担保、资金不到位,项目就谈不成,眼看到手的资金就黄了,有些人就看中了政府缺乏经营的经验,想着法子来设圈套。

例如我们审查的一份融资合同,出资一方让政府签个确认函,声称内容是政府确保资金进入企业时的安全。

但是经市政府领导批转我们审查后发现,该确认函实际内容则是政府要对使用该资金的企业,在资金使用期满时的还本付息承担保证责任。

(二)政府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参与经济行为
有些投资商非要把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

以前,我们在合同审查时一般不主张政府作为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让投资方与使用资金方来签合同,企业对企业。

但是,外来的大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政府不出面,人家根本就不谈。

政府为了谈成项目,迁就投资商,有意无意的作为合同当事人。

有些人认为,政府可以不是合同的当事人,但政府可以是协议的一方,因此主张政府和投资商签协议,岂不知协议、合同、契约都是一个效力,只是叫法不同罢了。

政府的目的是发展,客商的目的是赚钱。

投资商之所以要求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主要顾虑在于政策的不稳定、投资环境的变化。

若政府成了合同当事人,则他的后顾之忧就打消了。

实际上投资商此时也有个误区,合同的相对方其实不一定是政府,因为大多数合同的相对方是本地的企业或具有经营能力的机构。

若是政府越俎代庖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有可能侵害其他合法当事人的利益。

我们审查的一份涉及招商引资土地转让合同,投资商一定要求政府作为当事人,我们审查后发现政府若作为当事人,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则侵害了某一实际用地单位合法权益,而该单位已经办理了合法的土地使用权手续。

(三)合同权利与义务失衡
合同是双方平等协商、意思自治的结果,同时,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不能显失公平。

而合同的投资商往往为了摄取最大利益,任意提出不平等条款要政府给其提供大而又大的优惠政策。

合同履行中,又往往没有实际能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

例如我们招商来的一个企业,以优惠的政策拿到了土地,企业还没有正式生产经营,他们又提出要出让包括土地在内的企业资产。

固然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有出让的自由,但是当初签合同、项目落地时,之所以给企业以非常优惠的政策,就是要企业能生产经营,政府得到税收,而现在企业不经营,倒了地皮,我们就应该按照合同要求追究责任。

还有一份合同,企业以优惠的价格拿到了土地,投资商一方面提出,他可以出让土地,另一方面又要求当他需要土地时,政府还得以原优惠的地价再给他解决土地。

(四)投资商提出的一些不符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
有些项目、资金引进时,投资商有招商和投资限制,明确要求政府在某一区域内不准再批相关的项目。

有的项目要求政府给予减税和返税优惠,有的要求实行国家禁止的零地价招商等。

我们审查的合同中,就出现过客商要政府承诺,在其资金到位后,政府应优先给他安排项目,
安排工程,优先给他的项目和工程达七、八项之多。

投资商提出的这些要求,明显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招、投标法的相关规定。

另外动辄以几千万元、几亿、几十亿元的投资骗吃骗喝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风险都应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