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教学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一年当中的哪一夜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中秋节)是的,月亮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他们
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现在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举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3、这些诗句,更多的是想通过月亮或月光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4、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中秋咏月的词,——“水调歌头”,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这首词的文学地位。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三苏”。

最高官至礼部尚书。

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

一生坎坷,飘零不定。

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并且在散文、诗歌、词、书画等方面都很精工。

是北宋成就
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先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师聆听)
2、下面我们听听范读,注意节奏停顿。

3、学生看着屏幕大声朗读,想想这首词写什么?
4、(分析小序)下面请大家把小序读一遍。

小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例如,他是我们班的班长兼团支书。

“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5、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两个)。

6、是哪两个呢?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可能大家一时还不能理解,那我们先把这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过头来理解接却这个问题。

现在再读一次这首词。

四、补充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是密州的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当时王安石他们的政见不同,被贬
到密州,并且与他的弟弟子由已经有六七年没见面,心情抑郁不欢,写下这首词,但并没有因此幻
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现实生活的。

五、翻译词句意思。

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下。

(学生自读课文及注解)
六、分析词句
(一)分析上片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和下片都可用一个字概括(问),问什么?
上片问谁?(青天),向青天提了什么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注释是月宫)
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回去),他想回到天上去吗?应该回到那里去?
请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回到朝廷去,他关心的是朝廷)
5、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还
是指朝廷)。

6、你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很想回朝廷,“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7、他怕什么?(“寒”。

)“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不是)。

那指什么?(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具体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讲述: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

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

8、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人间”就是现在上任密州),那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人间好,就是说在密州当官好,)
讲述:因为被朝中的小人中伤,才被贬到密州,在密州,天高皇帝远,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