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剂型知识系列介绍_3_注射剂

药物剂型知识系列介绍_3_注射剂

肌内注射 : 药物的肌内注射深入骨骼肌内部 ,注 射点应尽可能地远离神经和血管较多的部位 。成人
臀大肌外上象限为肌肉注射最频繁使用的部位 ,最大 剂量为 5m l。婴儿和幼儿优先选择上臂的三角肌和 腿部中侧肌肉 ,最大剂量为 2m l。
植入给药系统 ( imp lant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 s, IDDS) :又称皮下植入剂 ,是用特殊的注射器或手术 切开将药物植入皮下 (通常为大腿或腹部 ) 。释放的 药物经皮下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起全身作用 ,避 开首过效应 ,生物利用度高。该系统给药时间较长 , 可达到长期的疗效 。 IDDS已经应用于避孕 、抗癌、抗 菌 、抗风湿痛和降血糖的治疗中 ,如左炔诺孕酮植入 剂等 。但 IDDS需要进行植入和取出手术 ,给患者带 来不便。植入剂在体内可能移动以致不易取出 ,还可 能产生多聚物不良反应 [5 ] 。植入剂按控制方式可分
某些抗肿瘤药物及造影剂 减少刺激 ,提高局部药物 — 浓度
氟尿嘧啶 、阿霉素、表阿霉 素 、顺铂 、丝裂霉素 ,碘海 醇
3. 2 注射剂给药途径的选择 实际工作中需结合药 物的理化性质和临床使用特点来选择药品的给药途
径。以临床使用较多的抗生素为例说明 : 苄星青霉素只可肌内注射 ,不可静脉给药 。 盐酸大观霉素 ,是注射用粉剂 ,每 2g用 3. 2m l
缓冲剂
助悬剂 稳定剂 鳌合剂 抗氧剂 局麻剂 等渗调节剂 填充剂 保护剂 抑菌剂
聚氧乙烯蓖麻油、聚维酮、卵磷脂聚山梨醇 20
枸橼酸 2枸橼酸钠、酒石酸 2酒石酸钠 、醋酸 2醋 酸钠 明胶 、果胶 、甲基纤维素 肌酐 、甘氨酸 、烟酰胺
EDTA2Na 亚硫酸钠 、亚硫酸氢钠 焦亚硫酸钠 利多卡因 、盐酸普鲁卡因 氯化钠 、葡萄糖 乳糖 、甘露醇 、甘氨酸 乳糖 、蔗糖 、麦芽糖 苯甲醇 、苯酚 、三氯叔丁醇
注射用溶剂 :一般分为水性溶剂 (注射用水 )和 非水性溶剂 (注射用大豆油 、乙醇 、丙二醇等 ) 。
注射剂的附加剂 :为了注射剂的有效性 、安全性 与稳定性 ,注射剂中除主药外还需添加其他物质 ,这 些物质统称为“附加剂 ”,详见表 2。
表 2 注射剂的附加剂
附加剂
举 例
增 溶 剂、润 湿 剂 或乳化剂
产生药品不良 反应的 可 一 般 5 ~ 能性增大 ,一般需要缓慢 60m l, 多 至 滴注。不适用于油溶液、 数千毫升
不溶性药物 (混悬液 )
脂肪乳注射液 、氨基酸 注 射液 、葡萄糖注射液 、左氧 氟沙星注射液
皮下注射 ( SC) 水溶液吸收迅速 ,贮库 型制剂吸收缓慢持久
适用于不溶性混悬液及埋 不适 于大 容 量 溶 液。因
茶碱 :既往认为其有效血药浓度约为 10~20μg/
注射剂新剂型还有脂质体注射剂 、纳米注射剂
等。
两性霉素 B脂质体目前主要有三种剂型 : ①两性 霉素 B脂质复合体 :用脂质体与两性霉素 B 交织而 成。 ②两性霉素 B 脂体 :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 B 包 裹而成。 ③两性霉素 B胶质分散体 :用硫酸胆固醇与 等量的两性霉素 B 混合包裹而成 。这些脂类制剂在 体内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 (如肝、脾和肺组织 )中 , 减少了药物在肾组织中的分布 ,从而降低了两性霉素 B的肾毒性。此外 ,血肌酐值升高 、低钾血症亦少见 , 与静脉滴注有关的不良反应也明显低于两性霉素 B。 因此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既保留了两性霉素 B 的高 度抗菌活性 ,又降低了其毒性 [ 2] 。
氟喹诺酮为浓度依赖型抗生素 ,国外推荐左氧氟 沙星给药方法为 500mg/次 ,每日 1次 ,滴注时间应大 于 1小时。
替硝唑滴注时间不得少于 30分钟 ,以防止由于 给药速度过快引起静脉刺激及静脉炎 。
林可霉素类的滴注时间要维持在 1小时以上 ,不 可直接静脉推注 。给药速度过快可引起心脏骤停 、血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为淋巴示踪剂 ,具有淋巴系统 趋向性。手术中 ,在暴露术野后 ,取本品注射到恶性
加入缓冲剂一方面是为了达到产品稳定所需要 的 pH,同时也是某些药物溶解度所要求 。
助悬剂在混悬型注射剂中是不可缺少的 。 抗氧剂可分为水溶性抗氧剂和油溶性抗氧剂两 种 。一些抗氧剂本身为强还原剂 ,它首先被氧化而保 护主药免受氧化 ,在氧化过程中抗氧剂逐渐被消耗 。 另一些抗氧剂是链反应阻断剂 ,能与自由基结合 ,中 断链反应的进行 ,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不被消耗。 抑菌剂只在必要时加入 ,一般绝大多数注射剂均 不需要加入抑菌剂 。 保护剂主要用于蛋白质类药物与脂质体的处方 中 ,一方面防止在冷冻干燥过程蛋白质变性失活 ,另 一方面防止蛋白质类药物被设备、滤器及容器吸附 。 3 注射剂常见给药途径及选择 3. 1 注射剂常见给药途径 [3, 4] 药物根据临床的治
静脉给药 : 尽管大多数浅静脉适于静脉进针 ,通 常临床还是选择肘前区静脉 (位于肘前部 )来直接进 行静脉给药。这一区域的静脉大而浅 ,容易看到和插 入。静脉给药包括中央静脉给药 ,如癌症的化疗 、长 期的抗生素治疗和完全静脉营养给药等 。导管放置 后可保留几天到几个月 。不使用时需要肝素化以保 证导管腔的开放 。
< 5m l
维生素 K1 注射剂 , 依 降 钙素 ,胸腺五肽
皮内注射 ( IC) 药物吸收缓慢
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诊断 — 制剂
< 0. 2m l
青霉素皮试剂 ,旧结核菌 素稀释液
脊髓腔注射 —

严格控制质量 ,其渗透压 < 10m l 与脊髓液相等

动脉给药 直接进入靶组织
良反应 ,同时也可以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 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例如对于治疗指数低、不良 反应强的药物 (茶碱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等 ) ,或 用于防治一些慢性疾病发作的药物 (如茶碱 ) ,不容易 很快判断疗效 ,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可适当调整剂量 。
当前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中 ,需要进行监测的药 物大致有几十种 ,常见监测的注射剂品种为 :庆大霉 素、阿米卡星 、奈替米星 、妥布霉素 、万古霉素等 (见表 4) 。举例说明如下 。
1 注射剂的定义和分类 注射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
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 、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 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 剂。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注射剂分为注射液 、注射用 无菌粉末 、注射用浓溶液 [1 ] 。
表 1 注射剂分类
分类
定 义
举 例
注射液 无菌溶液型 药物易于溶解于水并 氯化钠注射液、盐酸 注射液 且在水溶液中稳定 ,可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制成溶液型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植剂
刺激性药物可 能引起 疼
痛或坏死
1~2m l
肾上腺素注射液 ,注射用 胸腺素 α1、醋酸戈舍瑞林
缓释植入剂
肌内注射 ( IM )
水溶液吸收迅速 ,贮库 型制剂吸收缓慢持久
适用于中等 量药液 , 油 溶 液、混悬液和中药制剂 ,或 某些刺激性物质
抗凝药物不宜采用 ,可能 干扰某些诊断 试验的 结 果 (如肌酸激酶 )
制成澄清溶液或均匀 酮、注射用胸腺肽、
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 注射用葛根素、注射
无菌块状物
用法莫替丁
注射用 浓溶液
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 胰岛素注射液 分散介质制成的浓溶 液无菌制剂
肿瘤周缘组织中 ,被巨嗜细胞吞噬 ,迅速进入淋巴管 , 聚集滞留到淋巴结 ,使淋巴结染成黑色 ,实现肿瘤区 域引流淋巴结的活体染色 ,适用于胃癌区域引流淋巴 结的示踪 。 2 注射用的溶剂和附加剂 [3 ]
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 2西司他丁钠 ,可致静脉炎 。 故应缓慢给药 ,及时调整注射部位。
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的滴注时
间要维持在 1小时以上 。如万古霉素滴注速度过快 [超过 15~20mg/ ( kg·h) ] ,可发生红斑样或麻疹样 变态反应 ,皮肤发红“红颈综合征 ”,尤以躯干上部为 甚 ,多可在停药后 30~60分钟后消退。去甲万古霉 素滴注速度过快可发生食欲缺乏 、寒战 、发热 、昏厥 、 瘙痒 、恶心 、呕吐 、心跳加速 、皮疹或发生“红颈综合 征 ”。
而定 。以常用抗生素为例说明如下。
替卡西林 2克拉维酸溶解稀释时 ,替卡西林的浓 度不得高于 100mg/m l,最好低于 50mg/m l,静脉滴注 时间应大于 30分钟。
静脉大量给予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 2舒
52
(总 436) 《中国临床医生 》2005年 第 33卷 第 7期
0. 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混悬液 ,不宜静脉给药 ,只 能深部肌内注射 ,选择臀部外上方肌肉 ,每侧每次注 射量不能超过 2g (5m l) 。
庆大霉素静脉推注时可引起呼吸抑制 ,切勿静脉 推注 ,只宜肌注或稀释后静脉滴注。
妥布霉素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 ,静脉注射可 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宜充分稀释后静脉滴注。
混悬型 注射液
乳状液型 注射液
注射用 无菌粉末
水难溶性药物或注射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 后要求延长药效作用 液 的药物 ,可制成水或油 混悬液。用时摇匀 ,一 般仅供肌内注射
水不溶性液体药物 ,根 脂肪乳剂 据医疗需要可以制成 乳剂型注射剂
药物制成的供临用前 注射用果糖二磷酸
用适宜的无菌溶液配 钠、青霉素、头孢哌
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 , 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 ,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 (有时采 集尿液、唾液等液体 ) ,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 ,探讨药 物的体内过程 ,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以药动学 和药效学基础理论为指导 ,借助先进的分析技术与电 子计算机手段 ,并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和公式 ,使给 药方案个体化 。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及避免发生不
50
(总 434) 《中国临床医生 》2005年 第 33卷 第 7期
·药物与临床 · 药物剂型知识系列介绍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