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蜚蠊分类与检索20170925

蜚蠊分类与检索20170925


21

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前胸背板淡黄色,中部具两黑色大斑,沿后缘有一黑带。♂虫肛上板 横阔,形如花盆,后缘平直,中央凹入,全板不透明
22

黑胸大蠊
Periplaneta fuliginosa

前胸背板宽大,漆黑色, 表面平滑,具强光泽。♂ 虫肛上板短,两侧缘内陷, 后缘平直中央有一小切口 或小脊
34
地鳖科 Polyphagidae

中足和后足股节腹面缺刺。 若缺刺则前足胫节较粗短,多毛。
体多毛,唇部强隆起,与颜面形成明显的界限。

全世界已知11属,61余种;我国2属,7种。 1. 地鳖属 冀地鳖 2. 真地鳖属 中华真地鳖、云南真地鳖、西藏真地鳖
35

冀地鳖 Polyphaga plancyi ♂虫前、后翅膜质,深褐色,接近黑色,前翅背面亚前缘脉基部无叶 片状突起,♀虫表面几乎无毛,具许多小颗粒。前翅前缘极突出,缘 域宽阔,大约是臀域最宽处的l/2,前胸背板两侧近乎角状,表面呈 褐色,前缘具一宽度适中的黄带
两复眼问具不明显的赤褐斑或缺,下生殖极右侧片末端远 离凹档侧缘,左尾刺退化,极小
30

拟德国小蠊Blattella lituricolli 两眼间横斑明显,黑色或黑褐色,面部常有“T”形黑斑,下生殖板 右侧片接近于凹挡侧缘。左尾刺退化,仅余痕迹。左阳体呈弯曲状, 在弯曲部基端内侧有一瘤状膨大
31



50
A 黑胸大蠊♂尾端背面观 B 黑胸大蠊♀尾端腹面观(示产卵瓣)
51
蜚蠊与疾病

由于蜚蠊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吃,而且 边吃边拉,昼伏夜出。蜚蠊喜在温暖潮湿 的场所栖息,嗜食霉烂发酵的脏物。垃圾 堆、阴沟、厕所、潮湿的地面、阴暗的角 落,凡是人们掩鼻而过的污秽场所,蜚蠊 常去常往,同时蜚蠊还经常在厨房、食品 仓库、住房等人们起居的生活场所出没, 喜食人类的各种食品,使其成为传播疾病 媒介,危害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 问题。
36
尖翅蠊科 Oxyhaloidae

中足和后足股节面缺刺。 若缺刺则前足胫节较粗短,多毛。
体光滑,唇部非强隆起,唇基缝不明显。
腹节缺突出的侧角,肛上板横宽,后缘弧形。

尖翅蠊 (无腹刺)
1. 花蠊属 灰花蠊
37
灰花蠊
38
brown-band cockroach
39
Euphyllodromia angustata
64.9~109.9 306.14 378.63 373.43 227.30

2. 稀蠊属
京都稀蠊
28tistriga 前胸背板两条黑色纵条明显,较粗,常宽于或等于它们的间距,纵纹 后瑞稍向内弯曲,形成上窄下宽的细颈瓶状。♂虫下生殖板右方凹档 缓弧形。有侧片达凹档缘侧,右腹刺上具一较大的褐色刺
29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40
Neostylopyga ornata(斑蠊)
41
Rhabdoblatta terranea
42
东方蜚蠊
43
蜚蠊比较
44
卵荚
45
蜚蠊
46
47
蜚蠊绝大多数是野生的

蜚蠊有家栖和野栖两类,野栖种类占绝大 多数,生活于植物草丛,枯枝落叶堆,碎
石子下,亦有生于蚁、白蚁蜂类的巢穴中,
生境较复杂,生活于室内的种类不到1%,

京都稀蠊 Parcoblatta kyotensis 前胸背板两侧缘淡色,无两条黒纵带,前足股节前下缘刺
B3型,前翅R脉近中部分叉,后翅CuA脉有不完全分支,
♂虫肛上板对称,端部无刺,下生殖板对称,腹刺等长
32
蔗蠊科 Pycnoscelidae

中足和后足股节腹面缺刺。 若缺刺则前足胫节较粗短,多毛。
27
姬蠊科 Blattellidae

中足和后足股节腹面具刺。
若缺刺则前足胫节较细长,多刺。 雄性下生殖板不对称,通常缺腹突。 雌性下生殖板缺瓣。 体大(<15mm),前翅Sc脉简单,后翅Cu脉的分支朝翅端方 向延伸。 全世界已知209属,1740余种;我国26属,118种。 1. 小蠊属 广纹小蠊、德国小蠊、拟德国小蠊
14
5.雄虫下生殖板底端近圆弧形,腹刺常1对 ………………… 尖翅蠊科 雄虫下生殖板底端不近圆弧形,腹刺不是1对 ………………………6
6.雄虫下生殖板近椭圆形,腹刺常1根 …………………………蔗蠊科 雄虫下生殖板不椭圆形,腹刺常缺 …………………………弯翅蠊科
7.雄虫具翅,脉纹清晰,爪间中垫缺,单眼两性都很大 …… 地鳖科 成虫具翅,前翅脉纹不清晰,爪间具中垫,单眼两性缺或很小; 似甲虫,华丽种类 …………………………………………… 鳖蠊科
19

褐斑大蠊
Periplaneta brunnea

前胸背板赤褐色,中 部具一边缘不太清晰
的铁锚状的淡斑
20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前胸背扳淡褐色,巾部具两赤褐色大斑,接近前缘处有一“T”形淡 黄色斑。♂虫肛上板宽大,两侧缘弧形,后缘中央具一深三角形缺口, 全板色淡略透明。
17

斑蠊 N. rhombifolia 腹部背板第6—7节 后缘凹陷,侧缘向 上倾。♀♂虫均无 后翅,前翅退化, 呈两小叶片。面部 中央有形的黒褐色 斑,♂虫肛上板分 裂呈两叶片,外侧 缘弧形。右叶片内 缘稍稍盖在左叶片 上。
18

东方蜚蠊 Blatta orientalis 爪垫极其退化,几乎不存在,♀♂虫异型明显, ♀虫前翅很短,后翅 缺,♂虫腹部第一节背板不特化。♂虫前胸背板凸凹不平,肛上板横 阔,梯形,两侧缘凹陷,后缘接近平直,中部具一明显的纵脊,贯穿 全板。♀虫前胸背板半圆形,后缘中部略向后突出。肛上板长三角形, 端部具一三角形缺口。
体光滑,唇部非强隆起,唇基缝不明显。
腹节具突出的侧角,肛上板非横宽,后缘具凹口。

我国1属2种。蔗蠊(1根腹刺) 常见种类苏里南蔗蠊 。 1. 蔗蠊属 蔗蠊
33

蔗镰 Pycnoscelus surinamensis 面部唇基正常,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后翅臀域折叠时呈扇 状。前胸背板接近五边形,前缘平直,后缘中央突出呈钝角;♂虫 棕黑色,♀虫棕黄色,前缘域有一窄带,♂虫淡黄色,♀虫褐色, 都向两侧延伸至侧角处。肛上板横阔,后缘突出,呈弧形,中央具 一缺刻,♀虫口底向后有一缺凹陷。前、后翅♂虫超越腹末端,♀ 虫刚达到腹末端
52
生活史
蟑螂一生分卵、若虫、成虫三期,无蛹。 蟑螂这种发育过程称不完全变态。蜚蠊一 般在羽化后数天交配,少数种类成熟后很 快即能交尾。雄蠊一生能交配多次,雌蠊 仅受配一次或二次,就可以终生产出能孵 化的卵。交配后约10天卵成熟,未经交配 的雌虫也能产出卵鞘,但不能孵出若虫。
53

卵鞘



蟑螂卵产于胶质囊内,称为卵鞘。一头雌 虫一生能产卵鞘几个至几十个卵鞘。 气温、湿度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卵鞘产 量悬殊很大。 每鞘内含卵10~44个,鞘内含的卵数和鞘的 外形因种而异。
11
2.雄虫下生殖板近长方形,雌虫下生殖板呈1对巨大的瓣状……蜚蠊科 雄虫下生殖板不近长方形,雌虫下生殖板不呈巨大的瓣状…………3
12
3.前胸背板和前翅或多或少具黑色点刻,亚前缘脉端部分叉……光蠊科 前胸背板和前翅无点刻,前翅亚前缘脉缺或不分叉……………姬蠊科
13
4.面部唇基不加厚,与额间无明显界限,后翅臀域折叠时呈扇状 … 5 面部唇基加厚,与额间有明显界限,后翅臀域折叠时不呈扇状 … 7
蜚蠊的分类和鉴定
1
全世界已定名的蜚蠊已超过5000种, 我国已知蜚蠊253种,其中室内常见蜚 蠊有6科11属20种。
2
头部
3
前胸背板
4
前足股节前下缘刺型
1 A型 2 B 型 3 C 型
5

6
前翅
7
后翅
8
腹部
9
中国蜚蠊分科检索表
10
1.中后足腿节腹面前、后缘上具有类似的刺 ……………………………2 中后足腿节腹面无刺,如有或在前缘或在后缘,不同时存在 ………4
15
常见种类及其特征
16
蜚蠊科 Blattidae

中足和后足股节腹面具刺。 若缺刺则前足胫节较细长,多刺。 雄性下生殖板对称,具1对腹刺。 雌性下生殖板具瓣。 全世界已知44属,525种;我国10属,39种。 1. 斑蠊属 斑蠊 2. 蜚蠊属 东方蜚蠊

3. 丽郝氏蠊属 丽郝氏蠊
4. 大蠊属 美洲大蠊、澳洲大蠊、黑胸大蠊、日本大蠊、 淡赤褐大蠊、褐斑大蠊
100—200 365 120—180 225(♂)—226(♀) 150—185
61


窄长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内排成
整齐两列。鞘壳质硬,有防水保温阻止杀
虫剂渗入,抵御不良环境作用。
62
若虫

若虫形似成虫,体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 蜕皮7~13次,触角和尾须节数随期增长, 刚蜕皮虫体白色,集中于鞘周围,丧失跗 肢和触角经蜕皮可再生,但会增加龄期, 幼小若虫不会外出觅食。
23

日本大蠊
Periplaneta japonica

前胸背板黑褐色,表面 凹凸不平。♂虫肛上板
后缘凹入呈弧形,两侧
角呈锐刺状。
24


淡赤褐大蠊Periplaneta fallax
前胸背板淡赤褐色,表面平滑。♂虫肛上板后缘中央凹陷, 两后侧角圆形
25
光蠊科 Epilamparida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