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章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要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产生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经济增长。
2.经济学的定义与经济学的划分(1)经济学的定义;(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经济人假定;(2)经济模型;(3)均衡及其种类;(4)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存量与流量;(5)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6)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4.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一、单项选择1.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的区别主要在于()。
a.它们是否有用;b.获取它们时,是否要付出一定的费用;c.它们价格的高低;d.它们的效用高低。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是指()。
a.资源的数量较少;b.获得一定量资源所必须耗费的成本相当高;c.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显不足;d.资源的价格很高。
3.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b.收入的短期波动;c.收入的长期增长;d.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4.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b.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c.如何生产;d.为谁生产。
5.西方学者认为,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
a.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b.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c.自然经济体制;d.混合经济体制。
6.下列四个命题中,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命题是()。
a.货币数量影响价格水平;b.技术水平影响经济增长;c.石油价格影响汽车需求;d.预算赤字影响储蓄水平。
7.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实证经济学的命题为()。
a.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失业率高达10%;b.高失业率在短期没有下降的趋势;c.我国的高失业率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d.失业率应该降低到8%。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规范经济学命题的是()。
a.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支付给穷人能提高社会福利;b.不完全竞争市场不能合理配置资源;c.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d.收入分配应该公平。
9.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主要区别在于()。
a.它们的数值是否由模型本身决定;b.它们的定义域不同;c.它们的变化速度不同;d.它们是由经济因素决定还是由非经济因素决定。
10.存量与流量的关系是()。
a.流量决定存量;b.流量来源于存量又归之于存量;c.存量来源于流量;d.存量来源于流量又归之于流量。
11.()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a.亚当·斯密;b.约翰·梅纳德·凯恩斯;c.米尔顿·弗里德曼;d.阿弗里德·马歇尔。
12.()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a.亚当·斯密;b.约翰·梅纳德·凯恩斯;c.米尔顿·弗里德曼;d.阿弗里德·马歇尔。
13.如果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那么,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这种推理所犯的错误被称为()。
a.类比谬误;b.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c.合成谬误;d.后此谬误。
14.有利于个体或局部的事情也一定有利于总体或全局。
这种推理所犯的错误被称为()。
a.类比谬误;b.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c.合成谬误;d.后此谬误。
15.在经济学中,均衡的最主要特征是()。
a.经济模型中的各决策主体都有正确的预期;b.各种力量势均力敌;c.各种变量相对静止不变;d.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名词解释1.经济资源;2.经济学;3.微观经济学;4.宏观经济学;5.均衡;8.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9.存量和流量;13.后此谬误;14.合成谬误。
三、简答题1.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哪些主要弊病?4.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有哪些异同点?四、论述题3.为什么说“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4.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主要有哪些?5.为什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高于计划经济体制?6.萨缪尔森认为,人们在研究经济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哪些思维方面的错误?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本章的主要知识点:1.需求(1)需求的定义及其分类(2)需求曲线、需求表、需求规律(3)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4)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2.供给(1)供给的定义及其分类(2)供给曲线、供给表、供给规律(3)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及变动(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2)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4.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1)弹性的含义(2)需求价格弹性(3)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5)需求交叉价格弹性(6)需求收入弹性(7)恩格尔定律(8)供给价格弹性(9)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10)间接税负担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该商品的()。
a.需求增加;b.需求减少;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2.下列因素中,不能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
a.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c.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 d.消费者偏好变化。
3.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
a.供给增加; b.供给量增加;c.供给减少; d.供给量减少。
4.生产者预期某种商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生产者对该商品当前的供给会()。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两种互补商品中的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将导致另一种商品的()上升。
a.供给; b.需求; c.价格; d.均衡价格。
6.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关系,则商品A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商品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商品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商品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商品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7.()情况下,均衡价格将只会上升。
a.需求和供给都增加;b.需求和供给都减少;c.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d.需求减少,供给增加。
8.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某商品的价格下降10%,能够引起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是()。
a.富有弹性的; b.缺乏弹性的;c.单元弹性的; d.不能确定。
9.对于低档商品而言,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值为( )。
a.大于1; b.等于0; c.小于0; d.大于0。
10.若X和Y两种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值为-2.3,则说明()。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正常商品;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互补品。
11.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值()。
a.相同; b.不同;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12.若需求曲线为正双曲线,则商品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在该商品上的总支出()。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均可能。
13.若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变动时,卖者的总收益会()。
a.不断增加;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4.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
a.大大增加;b.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15.对一斜率为正且从右向左先与价格轴(纵轴),再与数量轴(横轴)相交的直线型供给曲线,其供给价格弹性值()。
a.等于0 ;b.等于1;c.大于1;d.小于1。
二、名词解释1.需求; 2.供给; 3.均衡价格;.支持价格;10.限制价格。
三、简答题四、论述题1.试述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及影响供给的过程。
3.运用供求理论与弹性原理分析税收负担。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单项选择1.b;2.c;3.d;4.a;5.d;6.c;7.d;8.b;9.a;10.b;11.b;12.a;13.d;14.c;15.a。
二、名词解释1.经济资源: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叫资源。
资源分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
必须花费一定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叫经济资源,即经济资源有一个大于零的价格。
反之,不需花费任何代价就能得到的资源,如阳光、空气等等,叫自由取用资源或非经济资源。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
简言之,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所谓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率。
当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任何一种新的配置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前提下,不可能增加任何人的经济福利时,资源的配置就是有效率的或合理的。
所谓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让它们处于闲置状态。
3.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4.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
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
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均衡:均衡原来是物理学中的名词。
物理学认为,当某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该物体将保持原先的状态不变,这种情况就是均衡。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模型中的所有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人们预期这种决策将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从而不再改变自己决策时的状况。
正确的预期,是均衡的基本特征。
6.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是描述与预测经济事物的方法,它研究或回答经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等问题。
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可以用经验数据加以证实或证伪。
主要利用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被称作实证经济学。
7.规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是一种对经济事物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研究“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等问题,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使用规范分析法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能证实或证伪。
主要利用规范分析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叫做规范经济学。
8.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变量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取决于该变量值是否由某个模型本身决定。
内生变量是指变量值由模型本身决定的变量;数值不能由模型本身决定而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叫做外生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