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术后并发症一、疼痛1.原因麻醉不完全,肛门直肠的末梢神经受到手术的刺激而产生疼痛。
手术中操作粗暴或外痔切除保守引起齿线下皮肤水肿而产生疼痛,伤口感染,肛门部切口疼痛。
内外括约肌手术的刺激而引起痉挛性疼痛,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切口瘢痕压迫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
2.处理可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外敷于伤口,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5~10ml加1%亚甲蓝0.5 ml。
肛缘或外痔水肿可用中药坐浴,外敷黄连痔疮软膏。
必要时可给止痛片口服或肌注强痛定,杜冷丁、抗生素控制感染。
3.预防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麻醉宜采用长效麻醉,外痔切除完全。
二、尿潴留肛门直肠手术后尿潴留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52%。
正常膀胱容量为40 0~500ml,一般充盈到250~300ml时就产生尿意。
尿潴留患者的贮尿量多在500ml以上。
1.原因原有尿路梗阻,手术后加重。
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膀胱逼尿肌活动抑制。
由于肛管直肠与膀胱的神经支配来源于同脊神经段(S2~4),自主神经也是同源(交感为骶前神经,副交感为盆内脏神经),所以这些神经受到牵拉刺激(因手术粗暴),或手术后的疼痛引起的括约肌痉挛等都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排尿困难。
肛门直肠内填塞纱布、棉球过多、过紧亦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排尿困难。
患者前列腺肥大,手术刺激使前列腺充血,加重尿道狭窄而产生尿潴留。
过多地引用吗啡类药,抑制了尿意,使膀胱过度充盈而陷于麻痹引起尿潴留。
情绪过分紧张,反射性引起小便困难。
盆腔内或骶部手术时损伤了膀胱神经;或年老体弱,膀胱平滑肌收缩乏力,导致尿潴留。
2.预防对有明显的膀胱颈部梗阻如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患者,应予适当治疗后再行手术。
直肠切除术或其他盆腔手术(如直肠脱垂手术等),术前需留置导尿管。
这种导尿管的安置对手术有利,术后留置数日可避免尿潴留。
手术时要求解剖清楚,操作轻柔。
在骶前操作时宜避免损伤盆内脏神经。
术后少尿是因为手术时引起抗利尿素分泌过多,使水分经肾排出量减少,这对病人是无害的。
术后可适当多饮水。
尽可能减少吗啡类止痛药物的应用。
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3.处理(1)处理原则:对急性尿潴留应先采用一般诱导方法,嘱患者耐心、放松。
尽可能使其自行排尿,尽可能不导尿。
(2)一般诱导方法:尽量取得患者合作,放松肌肉,争取点滴尿液排出。
一般肛门部手术后以热水坐浴并热敷下腹部有助排尿。
(3)指压气海、关元等穴位。
必须时可行针刺疗法: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中极、水道等。
(4)内服刺激膀胱收缩的药物,常用药物有3种。
碳酸胆碱;为抑副交感神经季胺药物,主要刺激副交感神经节。
一般口服1~2g 过量时可引起肠绞痛、呕吐、烦躁不安、肌肉抽搐、心动过速、低血压,甚至死亡。
有上述反应时应皮下注射阿托品救治。
双吡啶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药。
作用与新斯的明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
一般肌肉注射500mg。
氯化铵甲酰胆碱(卡巴可):为抑副交感神经季胺药物,一般皮下注射5mg,可于半小时重复注射1次。
(5)导尿:在采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则应导尿。
尿液导出后计量其数量。
第一次可先放出300~500ml,钳夹导尿管15~20分钟后再放尿300ml,再次钳夹导尿管;最后排空。
当膀胱完全排空后取下导尿管。
保留导尿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般肛门部手术,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促;一种是腹会阴联合手术,导尿管留置数日之久。
前一种在排空尿液后钳夹导尿管,停留3~4小时开放1次,或每当患者尿意明显时开放1次。
后一种导尿管完全开放,导尿管连接消毒胶管并置于尿瓶之中。
准备拔除导尿管时,需先训练膀胱功能。
因为长期弛缓后,膀胱处于瘫痪状态,骤然拔除导尿管后患者还不能自然排尿。
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是定时关闭导尿管,一般是先从每3小时开放一次开始,逐渐延长时间,直至患者能存忍300ml以上尿液时即可拔除导尿管。
三、出血出血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术后24小时内出血多为原发性出血,24小时后出血多为继发性出血。
出血一般量较少,但亦有出血达500ml以上的大出血,可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
特别是内痔核直肠下段的手术后大出血,由于肛门的节制功能,使血液逆流至乙状结肠甚至降结肠内而肛门无血液流出;当患者有便意,肛门下坠时,突然排出大量陈旧性血及凝血块,患者很快出现虚脱或休克。
1.原因出血的主要原因:①术中活动性出血点未结扎;②结扎血管线脱落;③创面较大较深,压迫不紧而致创面渗出;④创面继发感染局部组织坏死;⑤全身性凝血障碍性疾病。
2.处理一旦发现大出血,多为有活动性出血点或血管结扎线脱落,应立即在鞍麻或骶麻下,扩开肛门,将乙状结肠、直肠内积存的陈旧性血液、凝血块清除干净,仔细寻找出血点,予以缝扎止血。
处理大出血时不宜采用局麻,因为局麻药物的张力作用常使出血点不易寻找,待局麻药被吸收后出血会重复出现。
对创面渗血或小的活动性出血可采用局部压迫或用凝血酶局部外敷、云南白药外敷。
对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应请专科医师进一步处理。
3.预防术中对发现的活动性出血一定要结扎,手术操作结扎血管可靠,术后肛门压迫止血敷料12~4小时后松解。
对有凝血障碍患者除急症外应先治疗后行手术。
四、伤口愈合迟缓1.原因常见的原因主要有:①伤口引流不畅或局部有感染未及时处理;②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维生素C缺乏、贫血、营养不良等。
2.处理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对原发病进行合理治疗。
如糖尿病,及时给予降糖药;贫血,补充全血等。
对引流不畅或有感染者,应扩大引流并给予适当抗生素。
对肉芽生长不新鲜者,宜用生肌散外敷。
3.预防术前详细询问既往史并进行全面体查,对有糖尿病的患者应先控制血糖,然后再行手术治疗。
手术时一定要保证引流充分,不可姑息。
术后给予适当抗生素预防感染。
五、肛门狭窄1.原因导致肛门狭窄的原因:①行外痔切除时,肛门和肛管皮肤切除过多,愈合后引起瘢痕性狭窄;②内痔注射疗法治疗时注射过深、过多,使齿状线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广泛化死,形成瘢痕性狭窄;③复杂肛瘘,创面过大过深,愈合后致瘢痕性狭窄。
2.处理见肛门狭窄章。
3.预防手术时仔细保留正常肛管皮肤,掌握好硬化注射术的方法,对于复杂性肛瘘,尽量避免创面过大过深,必要时分次手术。
六、肛门失禁肛门失禁是一种严重并发症,由切断或损伤肛管直肠环造成。
手术时应注意肛门括约肌的解剖位置,正确掌握切断内、外括约肌的原则,即可避免。
伤口内长期填塞纱布,也可影响肛门功能。
如已发生肛门失禁,参阅肛门失禁章。
七、感染大肠肛门手术的创口是一种污染创口,很容易感染。
在胃肠道有感染可能的手术中,切口感染率可高达7%~10%。
1.原因感染的有关因素有3个方面:(1)伤口局部情况:切口止血不善,结扎血管时被缚扎的组织过多,遗留异物,缝合不良留有潜在腔隙等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上述情况可导致局部呈现低氧和酸性环境。
而这种环境氧分压低于白细胞杀死细菌所需要的氧分压。
局部血循环改善后动脉氧可提高这一局部的氧分压,从而能提高抗感染能力。
(2)感染源:除局部因素外,病菌的种类和毒力也是造成感染蔓延扩展的重要因素。
结肠手术时,肠道细菌以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其他厌氧菌为多。
这些细菌感染力很强,容易造成伤口感染甚至腹腔内感染。
故肠道准备不当是造成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3)患者全身情况:患者全身情况不同,抗感染力各异。
营养不良影响机体免疫力,特别是B细胞功能。
有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更易感染。
脱水和酸中毒患者易感性更高。
破坏性手术可导致白细胞功能失常,遇到细菌时防御力低下,容易感染。
低血容量患者也是易感者。
2.治疗原则(1)切开和引流:感染一旦形成脓肿,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是切开并做适当的引流。
对某些感染例如某些气性坏疽、坏死性筋膜炎,不一定等待形成脓肿才做切开。
有时须早期切开以减低局部张力,控制感染扩散。
引流力求通畅。
表浅脓肿切口要大而敞露,只需放凡士林纱条、橡胶条作为引流物。
深部的或腔隙的脓肿则需放置胶管或烟卷引流。
(2)切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切除感染的器官或组织。
(3)辅助治疗:包括提高全身抗病能力、对症治疗和选用抗生素或其他消炎药物。
提高全身抗病能力的措施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例如对脱水患者适当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低血容量患者输血或给血浆代用品。
有电解质平衡失调者积极予以纠正。
营养障碍者给予适当的高营养饮食,或输入新鲜血液或白蛋白。
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控制感染的发展。
应用抗生素并不能代替正确的外科处理。
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病是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在手术后第二周发生。
起病时感到小退腓肠肌部疼痛;以后疼痛剧增,小腿逐渐肿胀,并向大腿发展;最后整个肢体高度肿胀。
皮肤呈苍白色,称为股白肿。
这种苍白是因动脉发生反射性痉挛所致。
静脉回流受阻,患肢渐成蓝色或紫蓝色,称为股蓝肿,周身症状逐渐明显,患者出现畏寒、高热、脉快、白细胞增高;最后肢体可以坏死,也可以发生广泛性的静脉栓塞。
发生肺栓塞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剧烈咳嗽、咯血,严重时呈休克状态直至死亡。
过去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初期局部症状容易被原发疾病或术后反应所掩盖,因而发现困难,很容易误诊。
有人报告误诊率高达50%。
近年来应用放射性135碘纤维蛋白原扫描和静脉X线造影,大大提高了诊断率。
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现本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过去估计的要高。
盆腔手术后此并发症的发病率较其他手术更高。
1.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可能是手术后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活质缺乏,因而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低所致。
2.预防术后应早期下床活动。
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插管不宜过久。
另一重要措施是手术时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
3.治疗(1)抗凝治疗:常用抗凝药物为肝素,是一种黏多糖,能抑制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本品作用时间快,维持时间短。
注射后隔2小时凝血时间即可恢复原来水平。
应用本品前应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应用后也需密切随访凝血酶原时间,并随时调整给药用量。
通常皮下注射10000U,每4小时/次,共24 小时,然后改为每6小时1次。
也可在第一天(24小时)静脉滴注,共40000U,第二天改为半量。
在发病后48小时开始给药,需连续数周之久。
由于应用肝素的副作用较大,且需密切随访,现常用尿激酶,该药安全系数大。
(2)脉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40000(国产的为中分子,分子量为70000)。
作用是减少凝血致活酶含量,防止血小板凝集,并使血液暂时性稀释,改变微循环,防止血栓扩展。
一般在麻醉诱导前给药,持续6小时,总量10000ml以下。
(3)溶血栓治疗:目前常用尿激酶,它可激活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溶解血栓。
用法:①每次1万~2万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1~2次/日,连用5~7日;以后每日肌注5000U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