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及现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录,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的圣书。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朝历代,儒家思想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也被人们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
孔子的学说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提升民族道德水平,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一、孔子生平与时代背景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
中年以后开始聚众讲学,弟子三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五十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参与国事,曾摄行相事,治鲁取得了一是成绩。
后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漂泊生涯,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
历尽艰辛,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其主张未被列国之君采纳。
晚年返回鲁国,继续授徒讲学,同时发愤整理古代典籍,以期保存传统的人文思想,寄希望于未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经孟子等人的阐发弘扬,已成为后世的一门显学。
孔子一生的基本思想和事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全书共20篇,一万余字。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这时,西周以来的封建分封制已走向衰败,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局面,诸候国各自为政,崇尚武力征伐,天下处于“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
由于东周王室衰微,诸候国为兼并土地和掠夺人口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天下缺少仁爱的无道乱世。
如何平息战乱,恢复道统秩序,维护传统理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的提升,进而达到家庭、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世。
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等互解互证;以“修身”为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
(一)孔子思想之体——仁、义、礼、乐、忠、孝、智、信。
总说仁者,爱人,强调发心;义者,宜也,强调做事。
君子内怀仁爱之心,外行应为之事。
仁义互为表里,一体两面。
礼以明长幼尊卑之序,乐以通流精神而正心;尽忠为恪尽职守敬业不欺,全孝为和睦家庭事亲尽伦;智能明辨是非善恶,信为立身处世遵循。
仁“仁”范畴的提出是孔子的伟大贡献,“仁”精神的弘扬是中华民族人的自觉的开始“仁”是孔子学说思想的总纲。
“仁”的定义难以全面界定,一部《论语》中有数十种对于“仁”的理解。
笼统来说,“仁”是发自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思想,是人际间对他人的友爱情感,是一种尊重人、帮助人的意向。
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标准,一个人若无仁爱之心就不配做人。
“仁”是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必须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
同时“仁”也是人生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每个人都实现了“仁”,天下也就归于仁,所以,“仁”也指社会发展达到的理想境界。
一方面,“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感情,是容易做到的,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仁”精神的体现。
另一方面,“仁”又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一个人一生不违“仁”非常困难,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以“仁人”自诩。
“君子”要用一生来实现“仁”目标。
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阐述非常具体,也易为人遵循,试举例来理解“仁”的内容。
(下引《论语》内容只注明篇目)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从外貌言谈上都观察出来,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花言巧语,相貌伪善的人很少具有“仁”的素质。
孔子有时把“仁”直接表述为一种由已推人的爱心,一种去恶向善之心,如:仲尼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郑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一个努力行“仁”的人,必然会在做事志度上表现出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平日不忘恭敬,办事严肃认真,交友忠诚,即使在不开化的地区,也是不能丢弃的,这样才能逐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努力倡导行“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至矣。
”(《述而》)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志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
”(《卫灵公》)“仁”是可求的,人人可以行走;行“仁”要坚持经常,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以成就美名;“仁”是人生最高目标,成就“仁”可以牺牲生命。
孔子的“仁”的道德普遍施用于社会人群,人应该不断培养自己“仁善”之心,人生应该成为一个克已为“仁”的过程。
义“义”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直接谈义的内容并不多,到了孟子那里,对“义”大加阐发,提到和“仁”同等重要的地位。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用两字概括,“仁义”而已。
如果谈“仁”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爱心、善心,那么“义”的本质要求人做事合乎规范,举动适宜,合乎道德标准。
一个修养高的人,仁和义是统一的,内外不同罢了。
孔子认为“忠、信、礼、敬”等立身规范都是“义”的具体表现,是一而不是二。
下面看一下孔子对“义”的直接阐发。
孔子认为“义”是君子行事的根本,他说:“君子以义为质。
”(《卫灵公》)并认为“礼”和“信”是完成义的方法。
孔子认为“智、仁、勇”是人的宝贵品质,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是对通达君子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勇”是一种可贵精神,但是“勇”要以“义”制约,否则“勇”就会患害无穷。
子曰:“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阴货》)居上位者为乱,居下位者行盗,有勇无义使然。
人生在世,功名宝贵人人想要,圣人孔子也不否定。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的语,也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的语,观孔子周游列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谋道不谋食”的政治追求,都体现了一个“义”字。
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能分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懂得义,知道“见得思义”(《子张》),小人往往见利忘义。
凡是内在的羞恶之心激起的正当行为,都是义行义举,义的本职是一种对真和善的执取及对丑和恶的厌弃。
尚义之举已成为华夏子民不变的选择,行为行之事为“义不容辞”;与犯罪者斗争叫“见义勇为”;为维护大义而忘躯称“舍生取义”。
孔孟二圣倡导的“义”字已被后世奉为人际交往中普遍的原则,约束着有良知的中国人趋向至真至善。
礼·乐春秋时代,天下混乱无序,礼文虽在,而无其实,这就是孔子主张“复礼”的历史背景。
“礼”的提出在于规范长幼尊卑的顺序,使失序的社会恢复失序。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答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针对各诸候国弑君杀父,谋逆篡位的事实,孔子强调还“君臣父子”之名来复“礼”是为政的前提。
孔子提出治国“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反对讲形式,注重“礼”的应用。
对于个人而言,“礼”表现在“恭敬”上,在于“亲亲”、“尊尊”。
孔子把“礼”提高到立身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社会的依据,即:“不知礼,无以立也。
”(《尧曰》),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应努力做到“礼”的要求,才能使臣不尽心尽力,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才能使人民服以听话,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一般不能时时受“礼”的制约,孔子告诫人们要“克已复礼”,这是圣人对乱世人民叮嘱。
“乐”也是孔子推崇仁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礼乐兴邦”,重视音乐净化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化导人民和美向善。
他推崇舜时的《韶》乐,反对郑卫淫乱之音,他说:“乐则舞《韶》放郑声。
”(《卫灵公》)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音乐关乎修身进德,关乎社会风气的转变。
史学家司马迁说:“夫上右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
”(《史记·乐书》)孔子要振兴的正是上古明王高雅之乐,要通过欣赏音乐“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达到“正心”的目标。
复礼兴乐的思想是孔子针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此改变世道人心,达到变乱为治的政治理想。
忠·孝“忠”是指尽心竭力、躬行不速的克尽职守的态度。
孔子强调臣子对君王要“尽忠”,学生子张问如何从政,孔子答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忠”的内容大略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做事尽心力而为、勤勉敬业,二是指用心不违、忠心不二。
前者而言,忠近于“勤”,后者而言,忠近于“信”。
孔子积极行道,努力出仕也是实践着为人臣“忠”的职分。
孔子认为“忠”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应用在为人处世的各方面上,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都要讲一“忠”字。
孔子的学生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含义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矣。
”(《里仁》)忠合乎义,恕近于仁。
“孝”应用家庭之中,指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行为态度。
人生在世,在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忠孝”不唯要求仁人君子做到,一般人也应做到,它是处理家庭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孔子强调两个字“孝悌”,孝指对父母孝顺,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其弟子有若也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儒家经典《中庸》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孔子认为孝亲不仅要保证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恭敬之心、仁爱之心,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听从教导。
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忠孝”思想,是处理家庭和外事的两大准绳,君子躬行之,则家和国兴,小人违反之,则家败国破,千古不易之理。
智·信“智”指的要有分辩能力,分清是非善恶,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谓“知者不惑”(《子罕》),说的就是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人是有情感的,爱和恨过甚都会使人迷惑,是非难辨。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到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分党》)。
一一个被爱恨情感所困,容易失去理智变得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