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天台洪畴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
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
每个生命都像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
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熏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会变得高雅。
中国本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泱泱中华,英才辈出,文学作品璨若星辰,作品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孩子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一点古诗文,还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
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
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课题负责人:奚东升执笔:林俏静课题组成员:陈琼许龙游陈晓玲令人欣慰的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
《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学的一种要求了。
二、课题的界定《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的内容是“古诗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古诗文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有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古诗文与学生人文教育的结合,古诗文的朗读、背诵、积累等。
本课题就“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这方面的进行探究,即在古诗文的背诵、朗读、积累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策略,寻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近年来,古文教育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新教材的编排也增加了古文的数量。
因此,让小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文,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的要求。
通过对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但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题研究策略和内容我们提出了《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旨在组织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认为,开展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鼓励“读”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可适时启发儿童展开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
(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
在诵读前,编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
比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就先给学生将一些有关岳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岳飞,从心底里佩服岳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学生自然就把岳飞当时的那种满腔爱国之情表达出来了。
岳飞的故事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
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
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
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
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
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
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
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
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
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
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
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四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
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
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
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
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
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
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
岳飞奉命出兵反击。
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
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2)、创设优美情境。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小学生能在良好的情景中放松心情,积极学习。
我国的古诗文有很多篇目本身就拥有很好的情景,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情景有感而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媒体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在诵读《小池》一诗时,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合的那种美,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起诵读的欲望。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山水诗。
许龙游老师在教这首诗时,首先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庐山风景图”:香炉峰冉冉升起的白烟,白烟漫飘在青山蓝天之间。
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
气势磅礴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
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
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动形象的范读引路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古诗是抒情言志的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引起读者强烈的美感,而成为千古绝唱。
古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部分古诗中音、意的差别,古诗独特的韵律美也需要教师的范读来引领。
开始教学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地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有所选择,通过教师动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情感产生共鸣,所以都自觉尽力去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表情、节奏去读。
在《示儿》一诗的诵读训练中,教师用低沉、悲壮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音乐,把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但有无法看到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有了诵读的兴趣和激情。
3、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都可使学生受益一生。
教学中,我们尽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表扬,通过教师一步步的鼓励,让学生仿佛身在古诗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其美丽、幸福读得情真意切,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也就得到充分的激发。
如陈琼老师在教《赠汪伦》时的激励: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