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案例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案例

《直线、射线、线段》几何入门概念课课例研究
武昌楚才中学刘雅莉
【背景】
几何课程作为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教学任务,并且在对学生的思维开发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渝。

《直线、射线、线段》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的几何入门课。

这节内容的讲授应该是典型的概念课讲法,关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做深入思考,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应该有比较强的可迁移性。

同时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几何语言作图,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学习环境,怎样关注学情并根据之作出调整,对于课堂反馈和有效组织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何让学生在几何概念课内容中有效吸收”是我们这次课的主旨研究目标。

在这个主旨目标的前提下,我们从两方面来积极着手准备。

一方面,上课教师积极充分备课,上课,讨论反思,再上课。

一方面,听课教师作好观察记录(教师提问有效性和学生参与率两个维度),并针对观察过程中发现的偏颇提出问题以及合理化建议。

《直线、射线、线段》第一课时是几何课的入门课。

学情基础是学生已经对点、线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对直线、线段有过初步的认识。

把握这节课的重点是一个数学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直线、射线、线段的三种表示方法。

难点是根据语言描述画数学图形;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实录】
第一次课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趣
这次课以一组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试图让学生在“直的铁轨”、“夜幕下的聚光灯“、”大桥的绳索“这样的图片冲击下,对直线、射线、线段这样的几何图形有鲜明的直观感知,并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和铺垫。

接着设计一个小游戏,通过让两名学生可以将绳子拉直拉紧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数学事实。

评析: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进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要注意图片、游戏这样的辅助工具所占用的时间不能冲淡主题,另外,选用的例子是否得当,铁轨用作“平行线”可能要好一些,并且它也可能只代表线段。

3、让几个学生拉绳子,是一个空间的范畴,不太恰当,如果能限制在黑板这个平面内会好很多。

二、升华生活问题——探究
主体内容准备由学生活动完成。

通过学案上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自主的探究新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

(一)学生自学探究课本内容,完成学案上的填空题。

(直线、射线、线段的几种表示方法) (二)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直线、射线、线段三者在端点数、几何图形、延伸性、可度量性几个方面的异同。

评析:1、直线、射线、线段的几种表示方式讲解清楚。

2、概念课又是开门课,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需斟酌。

3、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内涵与联系可以再挖掘和升华,最好辅以相应的板书。

4、首次接触符号语言,应多训练多规范表述。

5、概念讲解应有相应的练习巩固强化,可以由一个图串出不同的知识点。

让不同学生都能吃饱。

三、知识应用——练习。

学案上设计了两组练习:一组是对基本概念的回顾和梳理。

另一组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巡堂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做一定的指导。

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能力强一点的孩子能很快的完成并且能保证准确率,但一部分孩子完成起来有困难。

同时,让学生上台演板,针对重点问题给予集体评讲。

评析:1、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运用所学解决新问题,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

2、几何作图有部分学生没有直尺、铅笔,这样的学习习惯在七年级要着力强调。

3、习题第一题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需要指明强化。

4、讲评习题的节奏不紧凑,可以做调整,并注意评讲的深刻性。

带着思路和建议,决定从设计入手,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做一些大的调整。

第二次课
一、开门见山,紧扣课题。

“以本为本”是这次课思路的集中体现。

充分挖掘教材,找联系,找切入口。

删去了冗沓的图片和游戏,直接由前一节的点线关系“点动成线”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接着通过先取一点,过这个点让学生上台画线,体会“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并初步给出点在直线上的数学表述语言)进一步让学生在黑板这个平面拉绳子,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评析:1、调整后,课显得很流畅,过渡很自然。

2、这条数学公理应该要多强调:经过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并且是“有且仅有”,这一点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还会碰到,有必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运用旧知,构建新知。

这一课的重点除了直线、射线、线段的三种表示方式之外,文字语言与符号图形语言的转化同样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在第一次课上没有重视)。

因此,此环节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渗透这一点。

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自然过渡到直线的三种表示方法。

接着,在同一个图上,通过再取两个点,让学生体会: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C在直线L上或直线L 经过点C;点D在直线L外或直线L不经过点D)并在此基础上,随即给出练习,让学生对位置关系的文字表述和符号语言能很好的转化。

通过直线的“变形”,用通俗的语言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

(擦去直线AB上A点左侧的线得到的是什么?再擦去直线AB上B点右侧的线又得到什么呢?)最后回到刚才给出的图形,让学生探索回答此时的图中有哪些直线?哪些射线?哪些线段?再归纳比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显得顺理成章了。

评析:1、调整后,重难点突出,区别和联系讲的比较透。

2、学生的作图学习习惯有强调,不错,最好要事先通知。

3、板书需要更清晰、规范。

4、射线和线段的端点在讲概念时需着重强调。

三、同步练习,知识运用。

此次课堂练习与上次课基本是一致的。

由于讲课时的铺垫工作做在前面,学生完成起来顺手一些,比如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学生掌握的还可以。

问题在于一些易错点,还是有不少学生掉进去了。

因此,练习后的讲评主要集中在易错点上,同时注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渗透。

评析:1、有讲有练,渗透分类思想不错。

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觉得这堂课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步,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也较流畅许多,中间设计比较合理,在同一图上拓展的思路很好,但在板书以及口误方面需在注意和安排,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上也需多下功夫。

第三次课
思路和第二次课没有太大改动,主要就老师们提出的在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关注,在问题的严谨性和板书的规范性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在中间一个环节加入一个深化的点,加强知识的拓展性。

以几个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涵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

评析:1、第三次的课较前两次有大的进步,讲解更细致,学生投入情况更好。

2、板书和语言的规范性方面注意到,需要强调的地方也给予了补充和解释。

3、课堂的节奏很紧凑,也比较流畅。

4、但在深化部分讲的不够清楚,需要再清理。

【教学反思】
这次“同课再构”的机会给予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有老教师出谋划策的指导,一方面自己主动去思考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可以说给出了一个求发展求提高的“套路”。

从教学设计到数学思想的渗透,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到板书的清晰和条理性,从学情的关注到讲练的有效性。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抠准抠细,这样的整体效果出来学生才有可能才课堂上收获更多一些,能够做到“由不会到会”“由知道到掌握”。

“如何让学生在几何概念课内容中有效吸收”是我们这次课的主旨研究目标。

这个课例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取之处:
(一)、游戏或活动源于生活,可以“增趣”,可以使传统的数学课生动一些,直观一些,但一定不能“矫枉过正”,冲淡了主题,偏离了方向。

(二)、概念课要讲究思辨和举一反三,可以通过强调和即时的反馈达到效果。

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做题,在与学生讨论、探究过程不自觉的完成任务。

前提是教师一定要吃准吃透。

(三)、几何内容的规范和严谨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先树立表率作用。

(四)、尽量以最简单的语言、最简单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更多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如何当好引导者,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