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三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小猫在爬树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都有几条腿?(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唤起学生对动物四肢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对动物四肢特点的深入探究。

3、引入课题: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4条腿叫动物的四肢,两条前腿叫做前肢,两条后腿叫做后肢。

(提供袋鼠、羚羊带有标识四肢的图片)。

这些四肢的动物,它们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又有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动物的四肢》。

(板书课题)(课件展示猫的带有标识图片)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结构特点。

这个活动从整体感知-细致观察-深化认知三个层次上来进行探究活动:
1、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说一说猫的四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2、细致观察:教师提供猫的真实照片(动态和静态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猫的四肢,导出猫足的概念。

猫有两条前肢、两条后肢,四肢的最前端叫作”猫足”。

小组探究活动:各小组对猫足两组真实照片和制作模型(橡皮泥自制教具)认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猫足上有什么?重点说一说爪子和肉垫(脂肪质)的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触摸猫足模型,感受爪子的锋利、肉垫的柔软和弹性(为真实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手掌肌肉的柔软和弹性);数一数前肢和后肢各有几个爪子(意识到细致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看视频(猫足前五后四),深入探究猫
足其他的形态结构,发现猫前肢各有五指,后肢各有四趾(前五后四)等。

3、深化认知:猫有哪些高超的本领呢?看几个视频(彼此对打能捉鼠、活动会爬树、走路捕食静悄悄,高处跳下不怕摔……)
(1)连一连:(活动利用教材33页中提供的图片资源,加以修改)猫的哪些本领主要和爪子有关,哪些本领又主要和肉垫有关呢?分别用线连一连,说说为什么这样连?
活动中也可提升处理猫足的爪子和肉垫其他本领“…………”(如爪子还有散热、清洁的本领;肉垫可以感应外部事物与环境等本领)。

设计意图:这个连一连的活动,就把猫足形态结构与具有的功能建立了联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构了思维导图,把低年级学生不易表达的关系清晰呈现出来,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2)根据教材中的泡泡语“我们来模拟猫足的肉垫试一试”消音、防滑功能。

(利用学生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乐高玩具,亲自体验、仔细观察感受实验现象)展示学生实验过程材料的图片。

(3)做游戏:模拟猫悄无声息地走路或奔跑,对比体会肉垫的消音、防滑功能。

(模拟方法可以创新)(放上课视频展示)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更乐于参与直观、形象的游戏体验活动,能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动物形态结构所具有的功能,使学生意识到动物因为有这样的形态结构,才有其那样的功能与本领。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因果联系中建构科学概念。

(4)认知拓展:猫的爪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伸能缩,平时玩耍、奔跑、洗脸时爪子是缩进去的,攀
爬、捕食时爪子是伸开的,猫的四肢的运动是靠各器官配合完成的。

活动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四肢,又会有哪些特点及本领呢?
(1)找特点:教师提供青蛙、猴子和鳄鱼的仿真模型,放手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描述这些动物四肢的不同特点(鳄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蹼,前五后四;猴子四肢细长,指(趾)间分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前五后五;青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且比前肢长而健壮,趾间由蹼,前四后五。

)(分别展示图片)(放猴子嬉戏老虎的视频)
(2)演一演: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蛙跳)
(3)看一看: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蛙跳视频为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了解适合动物爬行、攀缘和跳跃等运动方式,需要四肢特点是不同的,并初步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与四肢特点是密切联系的。

(放视频:蛙跳)
活动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过渡语:鳄鱼因为有了短粗的四肢,能在水陆两地自由的爬行,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荡;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跃捕食,那么生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诸多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图片)(以探究羚羊、猎豹为突破口):羚羊生活在草原、高原荒漠地带,那里常有猎豹或狼群出没,羚羊怎样才能活下来呢?启发学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鸟类、昆虫类……)提出问题: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
导题: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的翅膀。

板书课题:动物的翅膀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翅膀。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视频。

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
(朱鹮,企鹅,蜂鸟等)鸟儿飞翔
要求: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总结: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

二、探究翅膀
1.出示有关鸽子的图片(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
谈话: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
毛。

过渡:(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图片)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为什么?(不会飞,因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

2.研究羽毛的特点
提供研究材料: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

引导: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提示: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总结: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光滑,很轻;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毛不易沾水;用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

引导: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飞行?
分析: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总结: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有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

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
过渡: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

信天翁飞行视频
引导: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翅膀大小)
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

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行时间的长短。

提示:
交流: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间就长。

总结: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

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鸟不仅生活在天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和地上,它们的翅膀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
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

企鹅游泳视频
归纳总结: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在水里生活。

1.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
过渡: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看视频,听儿歌:《两只小蜜蜂》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观察:蜻蜓、蝴蝶的图片。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归纳概括: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
3.教师总结:有的小动物藏到了窝里,有的小动物去了别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小动物是怎样度过寒冷冬天的。

(设计意图:通过冬天的图片引出课题,能引出学生关于冬眠和迁徙的生活积累。


(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1.教师课件展示:乌龟、青蛙、刺猬。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怎样过冬吗?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青蛙、刺猬等动物冬天缩进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除了乌龟、青蛙、刺猬,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教师课件展示、介绍更多冬眠的动物。

(二)它们在做什么?
1.动物除了冬眠,还用什么方式安全过冬?
2.教师播放角马、大麻哈鱼、大雁迁徙的视频。

3.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角马、大雁、大麻哈鱼等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6.教师图片或视频展示、介绍更多迁徙的动物。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可以说出大雁、燕子飞往南方过冬,小狗、小猫换毛等过冬行为,教师要给予肯定。

但是学生们对于大雁等动物到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