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修养。
古今汉语有不少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别。
这种差别除语音外,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上。
为了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需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进行一番梳理。
为使同学们复习方便,特编排此材料。
一、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A、文言实词对文言实词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
《考试大纲》规定中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多义实词的意义。
阅读文言文遇到多义词时,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试分析以下句中“亡”的含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4、今刘表新亡。
练习:1、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绝”的含义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⑤以为妙绝。
《口技》⑥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⑦绝云气,负青天。
《逍遥游》)2、整理《孔雀东南飞》中“相”字的用法①相见常日稀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③登即相许和④会不相从许⑤嬉戏莫相忘⑥誓天不相负⑦儿已薄禄相注意:大家在现阶段的学习中,遇到多义实词时,一定要联系语境,推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积累。
有兴趣的同学,可从课本91页的第1小题中选取几个词语,回忆初高中阶段的相关文句,看看你都见过它们的哪些义项。
(二)古今异义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
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几种演变类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8、恨.晨光之熹微。
9、吾羞.,不忍为之下。
10、朕.、哀家..、仆.等词。
..、宰相11、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需注意下面两种情况: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邑人来此绝.境...刀枪鸣率妻子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腹犹果然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备他盗之出入..,伶俜萦苦辛..与非常也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看看你能找出识别通假字的规律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4、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不如。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6、此小大之辩也。
7、莫春者,春服既成。
8、距.关,毋内诸侯。
9、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注意:对于文言中的通假现象,首先要学会积累;其次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个字它的常见义项放在句中都讲不通时,就要考虑该字是否出现通假现象。
找本字时要善于从音同(近)、形近两个方面探寻。
(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词类活用的情况常见的有:1、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沛公军.霸上。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⑧驴不胜怒,蹄.之。
⑨范增数目.项王。
⑩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2、名词活用作状语试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了解名词活用作状语现象。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⑤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⑥俊采星驰,雄州雾列。
⑦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⑨园日涉以成趣。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试指出下列句中出现了使动用法的词语,了解文言中的使动现象。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
④臣具以表闻。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⑧舍相如广成传舍。
4、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试指出下列句中出现了意动用法的词语,了解文言中的意动现象。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襟三江而带五湖。
④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⑤渔人甚异之,问所从来。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你能总结出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时的不同翻译格式吗?练习:试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使动、意动的差别。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②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
③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为动用法试翻译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看你能发现什么现象?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④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6、其它活用现象试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亲贤臣,远.小人。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六王毕,四海一.。
⑧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注意:词类活用只是古代汉语中出现的现象,判断词类活用现象要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作为标准来衡量。
B、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并不多,《考试大纲》中规定中学生必须理解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虽然数量少,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极为灵活,是比较难掌握的。
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积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中查找不同虚词的不同用法。
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虚词可以依据前后搭配的词以及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来辨识它的用法。
对一些典型例句,要注意识记。
练习:试指出下列句中“其”字的意义及用法。
1、秦王恐其.破璧。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4、其.一犬坐于前。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0、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许多跟现代汉语的句式存在着差别,这里谈七种情况:(一)判断句试翻译下列句子,了解文言中的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6、刘备,天下枭雄。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0、梁父即.楚将项燕。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二)被动句试翻译下列句子,了解文言中的被动句的常见形式。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5、若属皆且为所..虏。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三)省略句试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份,了解文言中省略句的常见形式。
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3、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8、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以事。
10、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3、今君乃亡赵走燕。
14、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15、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四)宾语前置句分析下列句子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
1、大王来何操?2、微斯人,吾谁与归?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4、项王曰:“沛公安在?”5、古之人不余斯也。
6、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7、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9、夫晋,何厌之有?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11、唯命是从12、及长,不省所怙,唯兄嫂是依。
(五)定语后置句分析下列句子中定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用法。
1、求人能使报秦者,未得。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头一双,欲与亚父。
(六)主谓倒装分析下列句中主、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甚矣,汝之不惠。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4、贤哉,回也!(七)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这种倒装现象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试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它们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