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来发展出来的。

“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塞好朝北的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所以,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道”,本义是“路”,《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

”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常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词的引申和词的更替
词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说文》:“脚,胫也”),后来“脚”字变为指“足”,也就不在指小腿了。

词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

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

清代的文字学家如段玉裁、朱骏声等,都非常重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因为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彻底了解词义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科学方法。

虽然一个词有很多意义,但是他们之间
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
心。

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
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

也有一环套一环,几
个引申义同本义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

“朝”,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

但是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朝:朝见 引申 朝拜 朝廷 朝向 朝,本义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
“长”,它的意义远了,读音也变了。

草木滋长(zhǎng)就会越来越长(cháng)了。

古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辨别本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于了解词的本义。

(1)向。

《说文》:“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詩》曰:‘塞向墐戶。

’”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户,甲骨文是,分明画的是房子和窗口。

(2)道。

《说文》:“所行道也。

从辵(chuó)从首。

一達謂之道。

”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

”辵表述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德本义和走路有关。

(3)理。

《说文》:“治玉也。

从玉里聲。

”“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

(4)长。

《说文》:“久遠也。

从兀从匕。

亾聲。

兀者,高遠意也。

久則變化。

者,倒亾也。

”《说文》这个说法显然是穿凿附会。

按甲骨文“长”作,像人头上的长发。

(5)引。

《说文》:“開弓也。

从弓丨。

”《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

《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

”《周易˙系辞》:“引而伸之。

”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的意义。

《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翼,扶助)。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6)发。

《说文》:“發也。

从弓癹(pō)聲。

”《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豝(bā,母猪)。

”射发誓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7)解。

《说文》:“判也。

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

”这是本义。

《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即使用的本义。

分解、溶解等义都从此引申而出。

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说分析(朱骏声引皇氏说),引申的线索也是清楚
的。

(8)责。

《说文》:“求也。

从貝朿(cì)聲。

”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责”就是“债”,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

它之所以从贝,因为贝表示财。

《左传•昭公二十年》:“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

”这是“责”的本义。

由此引申,索取已经允许过的钱财也可以叫“责”;《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财物)于郑。

”有索取的意义引申出要求的意义;《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这里用“偿”字和“责”字相照应,显示着“责”字仍有讨债的意思,但是已经变为比喻了。

《左传闵公二年》“修己而不责人”,意思说修自己的道德而不要求别人修德。

由这个意义再引申,就是指摘过失的意思。

额;《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责无礼也。


(9)习。

《说文》:“數飛也。

从羽从白(自)声。

”“数(shuò)飞”是屡飞的意思。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这是本义。

引申为温习的“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是由反复多次的行为所形成的。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网,从隐身呢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

“解”字,依<辞海》共有四个读音,二十七个意义,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纷繁的。

不同的两个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这是因为引申义距离较远,一般人已经不爱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一个自来代表它。

懈怠的“懈”,本作“解”,《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夷解”,《孝经》引作“夙夜匪懈”;由解散的意义引申为懈怠的意义,本来是很自然的。

词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

朱骏声在解释词义的时候,分为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解后即邂逅”(《辞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