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介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简介
一、专业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
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文化产业”正式成为政府的政策目标并大力倡导,肇始于1997年的英国。
彼时,英国政府为应对经济衰退,特别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
2002年,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做了一个关于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报告使文化产业开始进入中国政府决策层的视野。
2004年,教育部率先批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几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2006年1月,国
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从这一界定出发,我们把本专业解读为“1、3、7”三组数据,即“一个专业”、“三大领域”(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文化产品经营领域和文化设备制造领域)和“七大文化行业”。
这七大文化行业具体是:
●纸质文化产品的出版、制作、发行,如书籍、报纸、刊物等。
●电子文化产品的出版、制作、发行,如广播、影视、互联网等。
●娱乐服务,如各种文艺表演服务等。
●旅游文化服务,如旅行社、风景名胜、纪念地(馆)等。
●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文博、会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为文化、娱乐产品提供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广播电视设备、
电影设备等生产。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
有学者将我国的文化产业分为13种行业,即演艺业、娱乐业、音像业、传媒业、出版业、电影业、旅游业、网络服务业、电子游戏业、体育产业、文化培训业、艺术品拍卖业、城市会展业。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宽广的,各业之间,虽同为文化产品,但各有特点,有着自身的产业规律。
相同的是,各业都需要组织策划、研发品牌,都需要改善经营、降低成本,都需要实现销售、创造效益。
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是由文化、产业、管理三大基本学科
集合而成的新专业。
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
文化、产业、管理是构成本专业知识体系的三大基本学科,文化是本专业的基础,产业是本专业的核心,管理是保障文化产业得以进行的手段。
三、开设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
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两所独立学院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生。
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的学生。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有50多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成为
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较快的专业之一。
截止2010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有:
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华东政法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江汉大学、广州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财经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济南大学艺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四川音乐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中国人民
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引至《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定位探析》,张斌,创新,2011年第5期)
四、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五、课程设置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强调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尤其是突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教学。
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一般为:
专业基础课程: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语言文学、美学与艺术概论、管理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传播学、文化政策与法规、项目策划与管理、信息与网络技术等。
专业核心课程:文化产业概论、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学、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人力资源学等。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
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个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可分为四类:
1.公共基础课程。
这类课程一般由学校集中开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应用、军训等。
相关学科课程一般包括法律、经济、历史、新闻传播、广告等,主要由其他院系开设。
2.文化产业管理基础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
文化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中西方文化史、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礼仪文化概论、品牌管理等。
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投资学、文化安全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休闲产业管理、艺术品收藏与投资、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管理、媒介经营管理等。
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4.相关学科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会计学、公共财政学、知识产权法学、民俗学、安徽文化品牌专题研究等课程。
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增
设一些重要课程,减去一些次要课程,在此基础上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六、就业情况
有资料表明,学生就业状况“十分不乐观”,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的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据笔者检索,在全国79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校中,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分别占开办总数的21. 5%,艺术类高校占20. 3%,独立学院占16. 5%,理工类高校占12. 6%(《就业导向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熊高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8月)
2010年4月,笔者与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晓红座谈本专业定位,他坦言相告:目前,社会并不缺编导人员、创作人员和演出人员等专业人员,而是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文化人。
无独有偶,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刘长允局长也曾对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说:“我们广电系统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
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人才”。
(《就业导向视角下的文化产业管理》熊高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