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表分析
【典例 4】(2012 年广东卷)图 4-4-9 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 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
图 4-4-9
A.泥石流 C.陨石坠落 B.地面沉降 D.滑坡
【提取信息】图中显示山体斜坡的岩石沿一定滑动面整体 下滑。 【调用知识】泥石流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 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
(3)面状分布图:
面状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 理事物,面状分布图应从分布“方位”(在哪里)、“范围” (形 状、延伸方向、面积大小)去分析。
2.地理分布图的解读程序: (1)读图名:图下可能没有分布图的名称,但往往题干部分 会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从中提取已知条件。 (2)读图例:一般的分布图中都有图例,只有先阅读图例, 才会提高读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读图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新 设定的图例,同时将图例信息标注到与题目相关的地方。 (3)定位置: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和相对位置。一般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
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
有利于城镇发展。
【学以致用】 1.(2011 年新课标卷)图 4-4-4 示意 2007 年中国大陆制造 业企业 500 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 500 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图 4-4-4
点拨:根据图例和图中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 500 强总部分 布,从方位和疏密两方面来回答。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
【提取信息】图中城镇分布不均,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调用知识】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且供水方
便;河流由东北流向东,故南部地势较低,有利于城镇建设; 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 【知识迁移】城镇发展的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和交通、
经济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答案】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 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
布局,这种关联图突出了个别性。
(4)某一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具体治理措施。如黄河中下游泥沙的治理,长江中下游水灾的
防治,渤海海域中赤潮的防治,北京市大气污染的防治等,这 种关联图突出了区域性。
(5)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 理措施。如温室效应、炙氧层空洞、水土流失、沙漠化、酸雨 等,这种关联图突出了全球性。 (6)用关联图来表现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 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城市化等 相关的社会问题。
“数值变化规律” (由哪里向哪里递减∕增)等方面去分析。
【提取信息】图中等值线数值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北向东 南递减,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比盆地小。 【调用知识】等值线数值西北向东南递减,说明受纬度影
响,高原和山地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可知受地形影响。
【答案】(1)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
【调用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 秦岭山脉。
【答案】北部是黄土高原;中部是东西延伸的渭河平原; 南部是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学以致用】 3.(2012 年北京卷)图 4-4-8 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
图。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图 4-4-8 答案: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 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它来代表某一段经线、某一段纬线、某一条交通线、某一条旅
游线等。
2.圆模式:用一个圆表示若干相关的地理内容,如用它来 表示日照图、日期图、地球自转运动等。 3.靶形模式:所谓“靶形”是指图形近似于由若干个同心
圆组成的一个“靶”,用这种靶形可以解析地理知识中关于用
闭合曲线组演示的很多问题,如地形上的山峰、洼地,气压上
序,对于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图尤为重要。
二、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地理事物的概念 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
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1.地理示意图的类别: (1)地理原理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 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和反 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 意图、地质构造示意图、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等。其主要的原 理如下:
的角度深入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
1.关联图考查地理知识与能力的表现: (1)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四季的产生,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池塘中富营养化的过程与结果、地 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人 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等。
(2)某一国家、大洲或区域突出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
(2)地理过程示意图: 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 见的由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 量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2.解读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步骤: (1)了解图意,图文转换。读图包括图名、图例、内容、功
能等环节,获取有效信息。 (2)联系知识进行分析。
图 4-4-10 A.防寒 B.采光 C.防洪 D.防风
点拨:由新西兰的纬度位臵可以确定其气候常年受西风带 的影响,且景观图中树倒向东侧验证了这一点。其次图中房屋 位于低洼处且房屋较低,不可能是防洪;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 温和湿润,也不可能是防寒;门窗较小不可能是考虑采光。 答案:D
2.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技巧:
(1)搞清楚该图的中心思想,把握图的核心,认真读懂图意, 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2)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的知识进行联想,把相关知识在头 脑中过一遍,并使其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 判断。 (3)做这类题时,先把联系最紧密的,自己觉得最好填的先 填出来,剩余越少就越好选了。 (4)解答后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
见的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
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素描图或照片等)、
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景观)等(如图 4-4-1),能
反映某区域的综合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景观特征;人文景观图常
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农田和农业景观图、工厂和工业景观图、
人种外貌景观图、民族风情景观图、建筑景观图、名胜古迹景
三、地理模式图的判读 地理模式图是指将地理知识中不一定相关的若干内容,就 其组成结构、运动形式、地理分布、区位特点等,可以用同一 幅简单的几何图形来予以表现、归纳和说明,通常称这种图形 为模式图,主要有过程模式和分布模式。常见的地理模式图有 以下几种:
1.线段模式:用一条线段表示若干相关的地理内容,如用
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
区)。纬度位置;地形。
【学以致用】 2.描述图 4-4-6 所示地区干燥度(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提示:分东段、西段分别描述)。
图 4-4-6
答案:东部: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增加。自东南向西北受
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量逐渐减少。西部:干燥度由西南
因素。如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的成因与结果,西北内陆地区干旱 气候的成因及对农牧业的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与 典型性,南极洲寒冷气候的成因及表现。
(3)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 络图等。如某一钢铁、汽车、化工、服装公司甚至跨国公司的 生产,销售网络结构图,要求考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生产与
的高压、低压中心,城市与郊区的工业布局,人口流动,热岛
效应以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 4.环流模式:箭头线组成的环流模式图可以归纳和解析很 多章节的有关地理内容,如洋流系统、大气环流、物质循环、 热力环流等。
5.其他分布模式:如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的自 然带分布模式图。 四、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1.地理景观图的类别: 地理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自然景观图常
原理示意图 河流流向和等高线的关系 示意图
地理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方向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示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下降(对流层);海拔越高, 意图 气压越低。 东亚季风和南亚、东南亚的冬季风主要是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形成的,而南亚、东南亚的夏季风主要是气压 季风成因示意图 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洋流流向及其性质的关系 流向较低纬度的多为寒流,流向较高纬度的多为暖流 原理示意图 (索马里寒流例外)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海面,利 渔场分布示意图 于浮游生物生长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大气污染严重 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 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的下 风向或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 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产业转移原理示意图 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
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
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的地质现象。 【答案】 D
【学以致用】
4.(2012 深圳二模)图 4-4-10 是新西兰某乡村的民居,
该民居的建筑结构主要是为了( )
向东北增加。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典例 3】描述图 4-4-7 所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图 4-4-7
【审题指导】面状地理事物应从位臵、形状、延伸方向、 面积大小等方面去分析。 【提取信息】图中北部为高原,中部为渭河平原,沿东西 方向延伸,南部是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
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