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与畏高中作文议论文【篇一:“勇与畏”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高二月考】“勇与畏”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写作指导】“勇与畏”是一个二元关系类的话题,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链接点。
这可以从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开掘:一是外显的——“勇与畏”抉择的标准是什么?对缺点的解剖、正义的维护、真理的捍卫我们要“勇”,畏缩退避只会成为“一介懦夫”,遭来唾弃;而对自然的法则、事物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则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
二是内隐的——“勇与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作出不同的抉择。
如面对人格遭受侮辱,韩信为了“将以有为”而选择了“畏”——受胯下之辱;孙天帅为了“维护人格、国格”而选择了“勇”——坚决不下跪。
为此,对“勇与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
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
一、结构示例:1.并列式(《“无畏”的代价》)不敬畏自然,则必然会遭到自然严厉的处罚和报复。
不敬畏生命,则必然会遭到生命的唾弃。
不敬畏法律,则必然被法律制裁,被社会淘汰。
2.正反对比式:(《有所畏才有所成》)人因心存敬畏之心而更加谦卑而豁达;若不存有敬畏之心,则导致道德沦丧,理智丧失,最终酿成大错。
3.递进式(《人生无畏才能更好地前行》)人生无畏指的是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畏权威,不怕牺牲。
要做到无畏,就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奉献的精神。
4.综合式(《人要有所敬畏》并列+递进)心存敬畏之心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拥有敬畏之心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心。
敬畏之心来源于你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5.综合式(《人存敬畏万事可成》因果+正反对比)我们要心存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则。
敬畏生命,敬畏规则,使我们严格律己,坚守道德底线。
无所敬畏,使人迷失自我,忽视道德,甚至违法乱纪。
6.辩证式(《畏与不畏》)有所畏,我们做事便会小心谨慎,精益求精。
有所不畏,我们做事便会放下包袱,勇往直前。
有所畏与无所畏间的取舍,需要我们把握好“度”。
二、例文【例文一】勇与畏苏轼在《留侯论》中认为“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似乎“勇”,就是要能忍。
诚然!但我觉得“畏”这个与“勇”貌似相反的东西,也是“勇”所必不可少的。
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很有一番学问。
有“勇”而不“畏”者。
这类人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如拿破仑。
他一生从不知畏,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迎头而上,不断地扩张他的版图,侵略别国,一连打了四十几场胜战,成就了名誉,满足了雄心,但却被欧洲许多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最终他迎来了滑铁卢之战,成了俘虏,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最后被人毒死。
一代英豪,仅仅因为不知畏,而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看来有勇无畏者,即使风光也仅一时。
他最终面对的是惨痛的教训。
有“畏”而不“勇”者。
这些人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把自己看得甚至比蚂蚁还弱小。
蚂蚁尚可以背起自己体重几倍的东西,而他,如残喘的病人,受不起任何打击。
如果“勇”而不“畏”者像一颗流星,好孬也有个发亮的时候,那么“畏”而不“勇”者就只能做一颗行星,永远只能依着别人转圈圈,被生活所左右。
这是多么可悲啊!他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只能被所有的人遗忘。
“畏”而不“勇”,是成不了气候的。
有“勇”而“畏”者。
他们能伸能屈,有进有退。
他们并不是真的胆怯、害怕,而是会退一步,适可而止,随机应变。
该勇往直前的时候,他们决不退缩;该止步时,他们决不硬来。
如毛泽东。
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他毅然选择了退兵长征;而当革命队伍壮大起来后,他又采取了战略反攻,终于,这位勇畏并存的伟人缔造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勇者,不是什么都不怕的莽夫,更不是一个缩头乌龟,不敢正视自己,也不敢正视别人,正视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汲取精华,铸就自己能伸能屈、有进有退的性格,这样才是真正的勇者!点评: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无论是严谨的结构还是简洁的语言都符合议论文的要求。
另外,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用得较好。
【例文二】勇与畏巍巍高山吓不倒勇往直前的攀登者,浩瀚大海阻不住搏击风浪的水手,茫茫雪原止不住意志坚定的考察队,漫天黄沙更困不住无所畏惧的探险家。
生活给我们出了许多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是勇往直前,或是畏惧不前,则应靠我们的主观选择。
勇敢是一种智慧。
众所周知,李剑英16秒牺牲的感人故事。
16秒,短短的时间内,正常生活中的我们很少在乎这16秒,而把目光定位在更久远的时间内,而李剑英呢?在这6秒内,他为了保全7个自然村,宁愿选择迫降,宁愿放弃生的机会,也不愿使飞机摧毁村庄,于是就这样他牺牲了。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
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
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面对危险,这勇敢无畏是一种智慧。
畏惧是一种本性。
生活在这万千变化的世界,怎能不有所畏惧呢?挫折面前,许许多多的人选择了放弃。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个人的心理因素罢了。
这是缺少自信的表现,只想如何保护自己,从不考虑挑战自己。
有位名人曾说过,自己把自己打败了才是真正的勇者。
确实如此,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缺乏勇气。
勇与畏相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勇于为国争光,可是他们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面对强敌,他们害怕对手会超越自己,可是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加倍努力,超越挑战自己,自己没有极限,挑战才有极限。
勇与畏相融,构成了一种动力,带着自己向前冲。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勇者,不畏惧独自穿越狭长黑黑的隧道,不指望一双怜恤的手送来廉价的资助,将血肉之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义无反顾地射向寥廓美丽的长天。
点评:本文先分说勇与畏的好处,再综说两者交融的好处,这样的结构值得借鉴。
另外本文在事例的叙述上简洁不罗嗦,注重对事例的分析,也值得借鉴。
开头的语言以及对中心论点的表述也比较好。
当然,本文分析说理时的语言有些地方还要再加工,才能使它更完善。
【例文三】勇与畏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莫不兼具勇与畏的双重性格。
(开门见山,干净利落)勇是成功的前提。
(分论点一)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漂流,一定会遭遇许多急流险滩、狂风大浪,然而对于勇士来说,这只不过是锤炼意志的试金石。
人生是一段长途的跋涉,一定会遇到很多荆棘泥泞、曲折坎坷,然而对于强者来说,这只不过是攀越高峰的垫脚石。
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先说理)勇者无敌。
因为勇,陈胜能够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为勇,成吉思汗能够统一草原;因为勇,项羽能够成为一代霸主;因为勇,拿破仑能高呼:“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再举例,简洁而不罗嗦;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畏是成功的保障。
(分论点二)中国有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句话用在这儿并不很贴切,但它也暗示了一个道理:勇要有度。
(引用说理)项羽够勇了吧,但他勇猛有余而畏惧几无,“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垓下之战的惨败、乌江自刎的结局应是历史的定局。
与之相比,刘邦就高明得多。
在项羽锋芒正盛时,能够畏惧他,“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所以他能一统天下也是有道理的。
(对比举例用得好)畏者无伤。
知道畏惧之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和敌人,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呢?由此可见,勇与畏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看清问题,看透问题,当勇则勇,当畏则畏,不可只勇不退,尽逞莽夫之勇,亦不可只畏不勇,凡事裹足不前,畏畏缩缩,只有这样,才可有所成就。
(最后总结全文)(结尾最好能讲清什么时候当勇,什么时候当畏)【例文四】勇与畏几百年来,安山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安宁平和的生活。
二十年前,一条公路通到了村口。
不久,便不断有人来到这个三面环山的村落,漫山的红木让他们垂涎欲滴。
他们找到村长,希望买下安山上所有的林木,几经磋商,穷怕了的村民最终还是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村口第一户人家姓吉,夫妻二人结婚十年来,妻子终于在这一年怀上了孩子。
为了多赚点钱,丈夫也跟着村里人上山砍树去了。
这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丈夫被一棵倒下的树砸中,还没来得及看上孩子一眼就匆匆的去了。
几天后,孩子出世,母亲为他取名吉意——祈盼孩子一生都能吉祥如意。
可能知道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吉意从小就很文静,不爱说话。
他不开心时,就会爬上安山,坐在一个树桩上沉思。
一天,邻居家的几个男孩子在山上找到吉意,他们想让吉意跟他们一起去找村尾的几个男孩子算账,吉意没答应。
转了一圈后,他们又来对吉意说,只让他在后面充人数,不要他真上。
吉意掉头准备走,那几个男孩子纷纷嘲笑他:“胆小鬼!”“孬种!”“脓包!” 吉意加快了脚步,他承认自己不敢——他实在不想让孤单的母亲再为他担心。
天气似乎和吉意的心情一样糟,下起了滂沱大雨,打在脸上,生疼。
山上的小树被风刮倒,脚下的泥水越冲越大。
吉意想到山下母亲一定着急了,于是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这时,他感觉脚下的路动了一下,回头,大雨模糊了他的双眼,但依稀看到远处有大树被连根拔起,还有石块滚下来——泥石流?!吉意以最快的速度跑下山去,到了村口,母亲正在家门口焦急地等他,他让母亲赶紧到公路上去,泥石流可能就要来了。
吉意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他往村里跑,一户一户地扣开他们的家门。
还剩几户人家,吉意已经听到了山上的轰隆声,村尾的几户人家也都出来了,但吉意却没有看到最后一户人家的身影,他坚持跑到这最后一户,用力的拍门,没人答应。
吉意舒了一口气,想往回跑,可他已经实在跑不动了,泥石流真的来了。
村里人在公路上齐声呼喊着吉意的名字,可是终究没有再看到他的身影,村民们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人们都说吉意才是村里最勇敢的男娃——是他为全村人带来了吉祥。
点评:本文的功力凝聚于构思的精巧,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缜密性。
正因为穷怕了的村民卖掉了山上所有的林木,才导致了泥石流的暴发;正因为吉意的父亲死于砍倒的树,吉意不开心时才会爬上山,坐在树桩上沉思,从而才能第一个察觉泥石流的发生。
这就使全文的情节环环紧扣,天衣无缝。
二是动因的一致性。
尽管随着情节的发展,吉意的性格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侧面——“畏”和“勇”,但这其中内在的动因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爱”字。
他之所以不敢参与打架,是因为怕孤单的母亲为他担心——对母亲的“爱”;而他之所以敢于冒死报信,是因为怕母亲和村民遭难——对母亲和村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