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古生物学期末总结(纯手打)

一、三叶虫(寒武到二叠)三叶虫的演化和地史分布:分布时限:寒武至二叠繁盛:寒武,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急剧衰退: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只留少数类别绝灭:二叠末演化:早寒武世三叶虫:头大,尾小,胸节多,头鞍长,且为锥形,鞍沟明显,眼叶发育且靠近头鞍,胸节肋刺发育中晚寒武世三叶虫:尾甲变大,异尾型,胸节减少,头鞍变短,多内边缘,眼叶变小,鞍沟数量减少且很少穿过头鞍奥陶纪三叶虫:尾甲更大,等尾甚至大尾型,胸节更少,8到9节,头鞍向前扩大,鞍沟背沟颊沟都不发育志留至二叠三叶虫:急剧衰退二、笔石动物(分类位置未定,为奥陶志留的标准化石)主要分两大类:树形笔石:树枝状,底栖固着正笔石:列式,漂浮——指相化石;只有正胞硬体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胞管:第一个胞管由亚胎管上的小孔长出,分为正胞,副胞,茎胞始端为近胎管一侧共通管在背部连接各个胞管笔石的演化以正笔石的比较清楚,正笔石是由树形笔石演化而来,正笔石的演化如下:无轴到有轴,双列到单列,胞管由简单到复杂(直管状到内弯到外弯),多枝到少枝,生长方向由下垂到上攀笔石的保存岩性:在各类沉积岩中,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指相化石笔石大量保存在黑色页岩中,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闭塞笔石的地史分布:始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少数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类全部绝灭。

三、腕足动物(寒武纪到今天)定向:(背上前下)正视铰合向上,开口向下,上部为后,下部为前侧视先背后腹前视开口朝前,上背下腹外壳构造——后部构造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铰合构造:腹:铰齿、牙板、匙形台(牙板相向延伸相连)、中板(匙形台下的支撑构造)、背:铰窝(牙槽)背壳内部构造:(主突起为背壳中央的突起,为闭壳肌附着点) 背壳内部构造之支腕构造: 分为腕基,腕棒,腕带,腕螺 (腕螺有三种类型,石燕贝型, 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腕足类的分类方案:无铰纲 有铰纲 演化方向:铰合从无到有,支腕构造逐步复杂化(从腕棒到腕带到腕螺),壳质成分从几丁磷灰质到钙质 腕足背腹壳的区别:(腕足对海水性质,盐度和深度都有要求,与珊瑚等共生,在各类沉积岩中均有分布,以灰岩,泥灰岩为主) 腕足动物的地史分布:始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二叠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虽然数量还较多,但明显衰退,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面貌已接近现代四、软体动物之双壳纲(早寒武到今天)有铰合构造,有齿,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壳的定向与测量:分左右壳,背腹单独定(铰合构造),先定前后。

喙指向前方,壳饰由喙向后方扩散;一般后部比前部长;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足丝凹口在前。

(度量:壳高,壳宽,壳凸)腹背:两壳铰合一方为背,开口一方为腹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足丝凹口在前,优先判断耳大小)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为左壳,右侧为右壳地史分布:最早出现在早寒武世,中生代迅速发展,新生代达全盛,延续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早奥陶,晚二叠,晚三叠,晚白垩(几次绝灭事件)地层划分意义:古生代的瓣鳃类在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中作用较小,中生代以后的瓣鳃类在地层划分和对比及确定沉积相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陆相地层,淡水瓣鳃类的作用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演化历史中的两个现象:(主要出现在灰岩中)1、双壳纲和腕足在地史中互为消长,是由共同的生活习性引起的2、双壳在泥盆纪进入淡水后,是中、新生代淡水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其壳饰壳形都较简单,而海生类型则要复杂得多双壳与腕足的区别:五、软体动物之头足纲(全海生食肉)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一个纲分为:外壳亚纲:地史意义最大,如鹦鹉螺类,菊石类内壳亚纲壳的定向:区分前后,腹背,腹弯,体管靠近腹侧壳的定向:在直壳和弯壳中,壳尖端为后方,开口为前方。

在平旋壳中,开口为前方,胎壳为后方,(内侧为背) 壳体的基本构造 角石类切面如下图(体管=隔壁颈+连接环) 缝合线:头足动物的隔壁边缘与 壳壁内面相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缝合线在分类和演化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外壳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缝合线(缝合线向前弯曲的部分为鞍,向后弯曲的部分为叶缝合线的构造缝合线的类型鹦鹉螺型:平直或平缓波状,无明显鞍叶之分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混圆状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菊石型:鞍叶再分化出许多小齿地史分布及演化:头足的演化趋势:六、软体动物之腹足纲(螺,寒武到现代)腹足动物在幼年初期,其内脏器官和外壳都是两侧对称,到幼年后期,内脏器官发生扭转,同时外壳也开始扭转,形成了不对称的体制,这是腹足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螺壳的定向:壳顶向上,壳口面向观察者,壳口在旋轴右侧为右旋壳,在左侧为左旋壳。

壳顶,壳底,腹背。

根据呼吸器官可以分类为:前鳃亚纲,后鳃亚纲,有肺亚纲化石种类最多的是前鳃亚纲,分为古腹足目,中腹足目演化和地史分布:其演化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支从海生底栖爬行向暂时性游泳、永久性游泳和漂浮发展,另一支向着陆地和淡水发展。

腹足动物最早出现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增多,石炭纪又为一繁盛期。

中生代的腹足类的壳饰复杂,侏罗白垩是第三繁盛期,新生代则为其全盛时期,淡水及陆地种类繁多,如田螺,扁卷螺,蜗牛等。

六、腔肠动物门之珊瑚虫纲原口动物,有世代交替现象,细胞有明确的分工,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

腔肠动物门包括水螅,水母,珊瑚等,具有神经细胞和原始的肌肉细胞,因具有消化食物的中央腔而得名。

(腔肠动物门分两个亚门,其中刺胞亚门中的珊瑚虫纲大多数有骨骼而具有地层意义)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珊瑚虫纲的分类:(珊瑚终身为水螅型)珊瑚纲大多具外骨骼,以钙质为主。

腔肠内有纵向辐射的隔膜,是珊瑚的分类依据。

珊瑚主要的内部骨骼:隔板、鳞板、泡沫板、横板个体发育:软体——底盘——外壁——表壁——横板——隔壁(一)四射珊瑚外形分单体和复体,复体分丛状和块状表壁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代表天月年。

萼部,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内部:隔壁发生顺序:Array C:主隔壁A:侧隔壁K:对隔壁KL:对侧隔壁(四射珊瑚最早发生六个原生隔壁,之后再在那四个区域内发生一级隔壁。

会形成内沟,主内沟和侧内沟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跨越体腔,也可交错分化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心的轴中柱:一条交织的蛛网状构造(中柱由中板、辐板和内斜板构成)四射珊瑚的各构造又可配列成下面Array四种类型:(1)单带型:横板+隔壁O-P,O-S为主(2)双带型:横板+隔壁+鳞板(或泡沫板)S-P,以S、D为主(3)三带型:横板+隔壁+鳞板(或泡沫板)+中轴(或中柱)S-D,C-P为主(4)泡沫型:泡沫板,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O2-D2,C-P为主四射珊瑚演化趋势: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四射珊瑚的可靠化石记录在中奥陶世中期出现,经历了(1)早中志留世(2)中泥盆世(3)早石炭世(4)早二叠世四个发展高潮,主要产于石灰岩和泥灰岩中,有的造礁,四射珊瑚到二叠纪末期全部绝灭。

(二)横板珊瑚(床板珊瑚,横板发育,隔壁不发育,呈刺状,无边缘构造和轴部构造,联接构造特别发育)联接构造:沟通相邻个体间的构造,分联接孔(壁孔和角孔)、联接管和联接板复体也有丛状和块状横列构造:横板,轴管,泡沫板隔壁构造:成辐射状,生长在体壁上,多短小。

(蜂巢珊瑚)七、微体古生物之有孔虫肉鞭毛虫门肉足虫亚门有孔虫纲筳目有孔虫概述:有性和无性生殖上世代交替,有性的第一个房室壳体小,成为微球壳型,无性世代反之,成为显球壳型。

绝大多数海生,少数在半咸水的泻湖和河口,着底栖或浮游。

其壳由细胞质分泌而成,形成的球形、椭圆形的空腔为房室。

初房、口孔、缝合线、前壁、隔壁、终室。

其壳体形态又分为单房室壳、双房室壳、多房室壳(又分为列式壳和旋转壳(又为平旋式、螺旋式、绕旋式))有孔虫地史分布:最早的有孔虫化石见于寒武纪,C、P是其古生代的全盛时期,中生代一度衰落,侏罗纪再次繁盛,白垩纪达到极盛,其程度大大超过晚古生代,古近纪是有孔虫发展的全盛期,很多属种一直延续到现在。

筳(又叫纺锤虫,热带亚热带正常浅海底栖生活,也为指相化石)地史分布及地质意义:筳类最早出现在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到极盛,不仅数量丰富且品种繁多,构造与趋于复杂,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期全部绝灭。

筳类生存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很好的标准化石。

更因其体型小、数量多,在解决石炭二叠地层问题,尤其是井下地层问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筳为包旋壳,不同的切面看到的构造不同,有以下三种:轴切面: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旋轴Array旋切面:通过初房,垂直于假想旋轴弦切面:不通过初房,平行于假想旋轴筳的壳形分为长轴型,短轴型,等轴型隔壁的变化:低级的筳类隔壁一般平直,而后开始发生褶皱形成旋内沟。

(隔壁是旋壁向中心弯曲的部分,与中轴平行,它将纺锤虫分成许多房室,隔壁有平直、轻微褶皱、强烈褶皱之分,低级的纺锤虫平直,高级的发生褶皱)隔壁的变化:是钙质壳,分为多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致密层:薄而紧密的物质,镜下不透光,所有筳都有此层。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下方,无色透明旋切面疏松层:疏松而不均匀的灰黑色物质,位于致密层的上、下方,分别叫内、外疏松层。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的下方,在切面中呈纤维状。

筳类的演化趋势:七、微体古生物之牙形石(牙形刺)牙形石的形态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1、单锥型:由主齿与基部构成,基部内有一圆锥形的凹穴,称为基腔2、复合型:与单锥的区别是刺体除了主齿还有细齿,分为齿棒状(分枝型)、齿片状(梳型的一种)3、平台型(梳型):由复合型基部扩大而成平台状,有齿片和平台构成。

齿片位于刺体窄的一端,排成一排。

细齿不高时称为隆脊。

(背面为分枝型)牙形石的定向:地史分布:前寒武纪末出现,三叠纪末绝灭总结如下:九、微体古生物之介形虫(节肢动物门)(具左右超覆)壳的定向:地史分布及地质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