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通过对消费、投资、出口的影响带动着经济的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和频繁,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

对于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来说,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并有效地利用这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同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也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进出口的增长率一直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外贸易依存度近几年也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

显而易见,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拉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产生“外溢效应”。

因为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使贸易参与国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都得到提高,使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资源能够逐级传递和扩散到落后国家,从而产生“外溢效应”。

国际贸易的新原则应当从“比较成本优势”或“资源优势”向“技术或人力资本优势”转变,要强调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新要素的扩散性。

在新增长理论看来,国际贸易不再是一方受益而一方受损的“零和博弈”,而是双方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

从世界上总体资源的使用效率来看,北方向南方的技术转让并不是一件坏事,生产从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落后国家通过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实现“赶超效应”。

不过,技术不可能自发地从富国向穷国转移,而是有赖于提高跨国公司的作用,以及落后国家对技术转移的反应。

技术与人力因素在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增长理论完善和发展了技术进步论和人力资本论。

它通过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问题的深入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建立起新的经济增长模型,形成了内生增长理论。

它指出,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尤其是在内生技术变化的结果。

技术进步论和人力资本论顺应了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高度化的趋势,阐明了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Lueas,1988)应用人力资本来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证明了人力资本的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率、社会平均的和私人的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生产中的边际产出率正相关,与时间贴现率负相关。

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使之内生化。

从此,人力资本因素在西方主流派经济增长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模型由两个模式组成,一是两时期模式,二是两商品模式。

其中两商品模式被用来对两个厂商或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进行比较,它假定有两个国家或两个企业同时生产两种商品,并给出了各自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其比较的公式。

利用这个公式可以很方便地测度不同国家人力资本积累率的高低,从而测度其经济增长率的高低。

结果证明,人力资本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它的收入增长率也越高。

正是由于各国在人力资本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

关于资本倒流问题。

发达国家的富余资本在 20世纪60、70年代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流动。

资本倒流现象引起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界的高度注意,并对此进行了研究。

《资本为什么不从富国流向穷国》(Lucas,1989)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人力资本差异,人力资本的外部收益不一,资本市场的不同及政治风险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智力投资是增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生产比实物资本的生产更重要。

“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很有启发意义。

它说明,两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差异的原因主要产生于它们在生产商品时投入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因为人力资本增长率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也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应集中它的有限资源生产和出口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产品。

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因而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发达国家资本利用率高,能够吸引较多的国际资本。

这就解释了国际资本出现“倒流”现象的原因。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扩大经济的开放度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吸收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国际贸易的必要性和意义。

两商品模型对人力资本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两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在于生产技术的一般知识,而在于特定的知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增长率越高,其经济增长率也越高,应集中有限的资源生产和出口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产品。

根据“外在效应”的分析,在人力资本较高的环境中,各个技能层次上的人的生产率也更高。

因为人力资本不但会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而且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生产率。

所以,扩大经济的开放度可以使落后国家吸收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人力资本特别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存量,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都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国家政策促进了一国技术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提高,并促使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就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反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使落后国家的技术引进受阻,就会抑制技术的扩散和创新,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

因此,只有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的总量,才能使南北国家的经济都得到增长。

因为只有通过相互学习,才能提高整个世界经济的人力资本与知识存量。

对外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中技术问题。

研究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问题。

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技术转移已和贸易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一系列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都表明,一国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而技术进步又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利用资本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吸收技术的能力。

跨国公司是实现南北技术转让的最有效载体,如果能将跨国公司引向技术含量高的部门,将更有利于技术外溢和干中学。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市场的压力。

一、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前瞻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国际贸易增长率从1989年的7%下降到1990年的5%,1991年又下降到3%,1992年上升到4.5%,1993年又降至2.5%,1994年回升到5%,1995年可望增长到7%左右,1996年后,增长速度还要加快。

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

总的看,整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80年代(4%)的发展水平。

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绝对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

90年代,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

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二、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世界经济已摆脱连续4年的增长缓慢和不景气状态,并开始步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世界经济增长率在1991年下降到—0.4%的基础上,1992年提高到0.8%,1993年为1.7%,1994年上升到3.1%,预计1995年可达3.5%,90年代下半期大体可保持3%的增长率,略高于80年代2.9%的水平。

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复苏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好转的重要原因。

美国经济在90年代下半期的增长率可能维持在3%左右。

西欧经济增长率也从1993年0.4%的负增长,提高到1994年的2.6%,1995年可达2.9%,尔后几年,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好转,并步入常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将高于80年代。

美国、西欧经济情况的进一步好转,有助于抑制日元升值的势头,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日本的出口,为日本摆脱经济衰退提供一个转机,使经济出现一些复苏的迹象。

90年代下半期,日本经济增长率大体维持在3—3.5%,尽管高过美国和西欧,但仍低于80年代的水平。

在东盟经济部长第26届年会上,一致同意把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间,从原定15年缩短为10年,决定在2003年1月1日,把东盟内部工业品、农产品的关税降到0.5%。

目前,亚太地区的“成长三角”,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补充模式进展比较顺利。

为了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1995年2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举行高级官员“特别”会议,讨论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远景,并为今年11月在大阪召开部长级会议和第三届领导人会议准备议事日程,同时起草在2020年以前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行动计划”。

参加会议的官员一致认为议事日程应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经济和技术合作两部分组成。

会议同意成立一个私营企业协调组。

(四)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90年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化分工的深化,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

由于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必将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国际间的相互依赖和渗透进一步加深,从而推动国际商品范围和贸易量的不断扩大。

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

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和新技术联在一起,使国际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原材料密度和粗放程度大为减少,而技术、知识密集度却大大提高。

由于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行业内部贸易的发展。

(五)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进入90年代后,跨国公司发展尤为迅速,并正在不断改变着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

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1.2万家,控制着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国际贸易的40%。

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跨国公司将在更大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

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据1992年有关部门的调查,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约占国际贸易的60%,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产业内贸易约占国际贸易的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