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课程标准】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三维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思想内容及历史作用难点:三三位思想家主张的比较。

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

【教法方法】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使用启发式,激励性, 以教师为"导",导之有法,使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简洁性,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教学准备】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为主,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编辑小故事等课文资料和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板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勇敢的心》华莱士行刑时场景,华莱士高呼“自由!”由此导入,这自由二字,仅仅是喊喊而已吗?不是,他代表人们的自由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向着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讲授新课】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1.产生的时代背景近代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

其目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是什么?(目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根本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认为人民可以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意见,直接伙间接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大事。

16世纪中叶,尼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要求摆脱西班牙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

同年 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

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

1581年由北方各省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

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

简称荷兰。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

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

当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对外贸易繁荣,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的金融中心。

但是当时荷兰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内部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参与势力。

荷兰的资产阶级仍然面临着剧烈的斗争。

反动的西班牙封建政权,不甘心失败,仍然想从政冶上、军事上和宗教上控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也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荷兰新教教会和犹太教会中的顽固分子继续迫害无神论者。

在宗教的外衣的掩盖下,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腐朽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展开了严重的斗争。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斯宾诺莎出来向封建教会进行了坚决的、勇敢的斗争。

2.“天赋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学习】:斯宾诺莎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批判神学经典,主张哲学摆脱宗教的控制,以此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主张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民主制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人应该平等的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包含有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色彩。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内容,介绍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书,进一步介绍阐释斯宾诺莎的政治主张。

斯宾诺莎的政治主张,即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

他主张政治与教会分离,哲学与神学分离,它们各有其领域,应当互不侵犯。

他倡导社会契约说,天赋人权说,主张人民应该有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

在《序言》中,他开宗明义地表明这一部书所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要指出“自由比任何事物都为珍贵。

┅┅欲证明容纳自由,不但于社会的治安没有妨害,而且,若无此自由,则敬神之心无由而兴,社会治安也不巩固。

”按照他的学说,只有民主政治,即资产阶级的政治是最好的政治。

“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

在民主政治中,没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不能表示意见。

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

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

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

┅┅只有这种政体我说得很详尽,因为这与我说明在一个国家之中享受自由的利益这个目的最为相近。

” 在他看来,国家的产生不是由于社会的经济过程,而是由于社会契约。

他企图从“理性”,从“人的本性”推导出他的全部政治学说。

同时,他卑视人民群众,例如他认为,人民的迷信是根深蒂固的,大众的褒贬是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是由于理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即能登上理性认识顶峰的“智者”才能获得自由。

斯宾诺莎接着论证说,如果国家强迫人民按照统治者的意思规定他的生活,按照统治者的命令以评定一件事是真的或假的,好的或坏的,公道的或不公道的,按照统治者的命令以接受某种信仰,崇拜上帝等等,这都是误用统治权与篡夺人民之权。

他认为,人的心是不能由别人来安排的。

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之权,这种权利是不能割让的。

“政府最终的目的不是用恐怖来统治或约束,也不是强制使人服从,恰恰相反,而是使人免于恐惧,这样他的生活才能极有保障;换句话说,加强他生存与工作的天赋之权而于他个人或别人无损。

政治的目的绝不是把人从有理性的动物变成畜牲或傀儡,而是使人有保障地发展他们的心身,没有拘束地运用他们的理智;既不表示憎恨、忿怒或欺骗,也不用嫉妒、不公正的眼加以监视。

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同时,斯宾诺莎也反对个人的无限制的自由。

他说,“虽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自由不能完全不给人民,无限制地给予这种自由是极其有害的。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研究,究竟能够并且必须给予到多大的限度,而不危及国家的安宁或统治者的权势。

”【探究学习】:斯宾诺莎民主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是反映新兴资产阶极的利益和要求的,这在当时显然是进步的。

斯宾诺莎把自由看作是政治的目的,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提供了理论上论证,对后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无可怀疑,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在反对宗教,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经院哲学中,他的这一部书以及其他著作起了进步的作用。

斯宾诺莎的历史功绩正在于此。

正因为这样,他遭受到当时的神学家的憎恶,并受到了宗教的迫害,但是所以这些,都没有使斯宾诺莎停止他的斗争。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1.时代背景教师可先简单介绍一下洛克。

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以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闻名。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清教徒商人家庭,自幼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

1646年,进入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学校。

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大部分时间用于攻读经验科学,曾与牛顿、波义耳等著名科学家交往,1666年,他结识了大政治家沙夫茨伯里勋爵,参与政治活动。

后来,一度因政治斗争逃亡国外。

1689年,他回到英国,建立家庭,潜心著书立说,接连发表了《论宽容异教的通讯》(1689年)、《政府论两篇》(1689年)、《人类理智论》(1690年)等著作。

【探究学习】由此可见洛克步入社会,参与政治活动时期的英国正处于什么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表《论宽容异教的通讯》时英国政治形势是什么?(《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君主立宪制度)因此,洛克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做有力的辩护。

2. “权力分立”思想的重要内容及意义【探究学习】:洛克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社会契约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和三权分立学说、人民主权说。

在政治思想方面,洛克批判“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等鼓吹封建专制的论调,为君主立宪制辩护。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平、善意和互相帮助”的关系。

君主只不过是订约的一方,他必须受契约的约束,有履行契约的义务,必须按照“大多数”的意志行事,承认生命、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是人们不可转让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君主如果破坏这种社会契约,人们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

他赞成君主立宪制。

他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

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即联盟权),它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和外交事务权属于君主。

在政权形式上,他(洛克)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探究学习】:洛克“权利分立”思想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

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皇帝或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总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洛克在已经存在的政治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他讲的立法权和执行权分别指国会和英王。

因此,洛克所谓的分权,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贵族的国王特权,把立法权、司法权一项项夺过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分权理论在政治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后来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彼此制约的原则组成国家,这对18世纪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1.时代背景结合18世纪的法国社会对背景进行一下分析: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享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垂死挣扎的封建制度却成为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

于是,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启蒙运动的高潮在法国。

这主要是因为:在经济方面,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在上层建筑方面,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造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资产阶级开始在思想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

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方面,启蒙思想家卢梭独树一帜。

2.“主权在民”思想的重要内容及意义教师可先简单介绍一下卢梭。

卢梭(1712—1778)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

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

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

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

18世纪40年代,卢梭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

1755年,他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

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当时,法院下了通缉令,教会也发出声讨书,两本书在许多地方被教会当众焚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