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流程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流程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发展演变
(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

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激化了社够担任官职的人。

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最多。

察举制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而且它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用人大权被宦官和豪强地主所把持,致使“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并且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腐朽局面。

⑵ 征辟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帝征聘主要是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之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它是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大都待以宾礼。

汉代多以“公车”征聘人才。

辟除则是由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以后,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官人法”。

它规定由着姓世族担任地方州郡的品评官,州为大中正官,郡为中正官。

由他们来担任对人才的评定,并将人才分为三等九品,依次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

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与才能并重。

但发展到西晋,主
从此,
1
A.
B.
A.。

“六学”
B.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制科。

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以明经与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明经科以帖经、墨义为主。

当时社会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进士科录取的严格。

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繁荣。

向学与读书成为社会风尚。

唐代诗歌与文学的发展繁荣与科举制有直接的联系,但科举考试本质上还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

⑶宋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时期。

A.宋代的学校教育:宋代在中央设有中央官学,在地方有州学与县学。

宋代教育行政最高机构为国子监。

国子学、四门学、太学、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皆隶属国子监管辖。

地方上,宋沿唐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皆为官立。

宋代还开设有书院。

它分为官立和私立两种。

它是学者们择山林僻静处而创办的书院或精舍,最有着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与嵩阳书院。

南宋书院更加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B.科举方面,首先录取的名额大大增加;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分为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三年一次科考,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
A.进学校成
学生
B.“秋闱”
C.,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

格式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固定的八个部分,非常刻板。

D.1905年,清汉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2、对科举制的认识与评价
⑴积极作用
第一,科举制使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由世家大族(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打破了豪门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同时吸收了不少寒族进入政权,为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二,“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对社会风尚起了有益的导向与推动作用,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与刻苦勤奋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教育事业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

在科举时代,读书、及第与做官成为了读书人的追求,以致社会流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俗语,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三,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与理念。

第四,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东传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而且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一大贡献。

⑵消极影响

因素,才造成了科举制许多弊病。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的标准逐渐由血缘、家世门第发展为才学为主;
2、选官的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的考试;
3、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了相对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
4、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与僵化;
5、选官经历了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6、录取名额不断增加,适应了封建国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启示
1、不同的时期有相同历史作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2、应一分为二地评价科举制在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与消极作用。

3、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不断完善,为以后历朝沿袭。

4、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

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5、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