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篇一:中职语文试卷及答案】s=txt>《中职语文》期末试卷(258班、259班)制卷人:刘志英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小题)1、下列各项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年一度秋风劲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③战地黄花分外香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翁蓊郁郁菽栗宛然班驳b、相儒以沫炫耀譬如坍圮c、废寝忘食肋骨晨曦雾蔼d、万劫不复扼要荒芜萧瑟3.下列各句横线上缺少关联词,请选出最准确的一项:________(3分)①这些胡同两边 a 是“宅门”,到现在房屋b 挺整齐② c 有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③我们 d 说北京的市民文化, e 是指的胡同文化a.a通常 b也许 c然而 d大都 e就b.a通常 b都还 c偶尔 d通常 e也c.a大都 b都还 c偶尔 d通常 e就d.a大都 b也许 c然而 d大都 e也4.下列诗句朗诵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d.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12分)万山红遍,;,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三、诗歌欣赏,回答下列问题。

(共25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游子”是什么意思?(5分)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怎么理解?(5分)4、通过阅读这首小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10分)四、表达与交流(共53分)(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句子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a.“我想有个家。

”(垃圾箱标语)b.“我也有生命,请手下留情!”(风景树标语)c.“一定喝好,哪怕喝倒!”(酒店标语)d.“吃喝尽心,来去尽兴。

”(餐馆标语)2.下列标语的运用得体的一项是()a.某图书馆的门口帖有一则标语: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b.某公园前写着:外来人员请到门房登记。

c.某学校的走廊上写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某机关的墙上写着:春来小草醒,请您绕道行。

3.不同句子在不同场合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请选出“你怎么还没走”这句话在不同场合的含义。

①天很晚了,李老师见小明仍在教室里学习,于是李老师对小明说:“你怎么还没走”。

()②老张去某部门办事,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

过了许久,那工作人员见老张还在门口,于是说:“你怎么还没走”。

()③马上要上课了,妈妈对还在磨蹭的儿子说:“你怎么还没走”。

()④某单位大院中的人都上班去了,只一青年仍鬼鬼祟祟的走来走去。

于是值班人员对他说:“你怎么还没走”。

()a.不友好让对方赶快走开b.表疑问、怀疑c.表关心d.表催促,提醒(二)写作(共35分)1.上课铃响了,一位同学还悠悠的往教室里走。

进教室后,又不紧不慢的回到座位上。

这时老师笑着对大家说;“某某同学真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上次在教室里乱追同学,老师教育了他,你看现在稳重多了,上课铃打了这么半天了,依旧能沉的住气,都不快走两步”。

读完这段话,你认为老师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当时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1)言外之意:。

(4分)【篇二:中职语文摸底试题及答案】、积累与运用:1-7每小题2分,第8题4分,共18分。

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字母编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姜堰溱湖风景区,经过千年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神韵。

a.陶醉维持积淀b.修炼维护积累c.陶冶维护积淀d.培养维持积累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自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叙事。

c.1947年底,茅盾发表了一篇题为“锻炼”的长篇小说。

d.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b、《标准汉语》的主要对象是为英语国家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资料。

c、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6、填人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7、下列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a、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侧重于抒情言志。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b、小说最主要的要素是人物。

苏联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形象,变色龙也成了世界典型。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

冰心的《人生》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d、戏剧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许多类。

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按表现形式属于话剧,按内容性质属于喜剧,按篇幅属于多幕剧。

8、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二、填空题:(1)——(5)每小题1.5分,共12分。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4)《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阔大情怀的句子是,。

(5)晏殊《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句子是,。

三、阅读与鉴赏:(一)——(三)题,第一题14分,第二题16分,第三题10分,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14分)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

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

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

③黄武:年号。

④皖:地名。

下文“建业”也是地名。

⑤进达:举荐人才。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c.权遂舍之遂:于是d.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 左右:身边的人,近臣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休到,大破之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吾欲之南海d.彼竭我盈,故克之3.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d.是仪经常举荐人才,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小题4分)(1)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

(2)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16分)乡情陈德才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