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2、有能力还款的借款人隐瞒真实收入,不归还银 行借款 3、借款人借入资金后,对借款使用不负责任,致 使资金发生损失(委托——代理问题) 米什金(Frederc Mishkin):所谓金融危机就是 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致 于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 生产率的项目,而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
2)货币主义解释 代表人:弗里德曼、施瓦茨 观点:金融动荡的基础在于货币政策,正是货币 政策的失误引发了金融不稳定的产生和积累,结 果使小规模的金融困难演变为剧烈的金融危机。 施瓦茨甚至将没有伴随货币数量显著下降的金融 扰动定义为“伪金融危机”
3)安全边界说(Margins of Safety) 提出者:克瑞格 “安全边界”:在银行收取的利息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 酬的“边界”,它能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 银行家对市场环境和竞争结构比企业自身更加熟悉,但 银行家对未来市场状况的把握却不见得比别人做得好 银行家常常根据企业过去的信用记录来发放贷款 在经济稳定扩张之际,有风险的项目也不会暴露出问题, 所以,有良好借款记录的借款人越来越多。
二、不对称信息理论
1961年施蒂格勒发表了《信息经济学》,首次将 信息问题引入经济领域;1977年他进一步指出, 应当用不完全信息作为前提替代完全信息假设, 修正和扩充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不对称性 对个人选择和制度安排的影响。 契约中的当事人拥有的信息量不完全或不一样, 拥有较多信息的是代理人(agent),信息较少 的是委托人(principal) 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经济泡沫被看作是一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 预期因素和左右人们行为的信息因素决定了经济泡 沫的形成。
(三)股价波动理论
1.股价波动性理论分析
过度投机: 宏观经济不稳定 市场操纵机制的作用 交易和市场结构的某些技术性特征的影响:信用 交易、保证金交易、做空交易等
2.代表性理论
周期性崩溃理论:MIT L. Kreps 乐队车效应理论(bandwagen effect): Minsky and Kindleberger
提款
提款 不提款
不提款
r,r 2r-D, D
提款
D,2r-D
时期1
下一阶段
不提款
D>r>D/2
提款 不提款
R,R D ,2R-D
2R-D,D
时期2
R>D
R,R
提款 提款 不提款
不提款
r,r 2r-D, D
D,2r-D R,R
第四节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跨国银行经营、跨国并购 风险:①容易出现监管真空;②国家风险:受信国 本身因信用或其偿债能力问题导致无法按期还债 的风险;导致风险的集中和向国际扩散。 国际资本全球流动:国际资本投机 金融市场全球化
国际金融渠道:跨国之间的借贷、债券、票据等 相似传递渠道:环境相似性,季风效应、传染效 应
Hale Waihona Puke 三、防范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递的对策
审慎有序地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化
对短期资本的监管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应该同步于资 本项目的开放甚至先于资本项目的开放
加强对私人资本流动的约束 改进汇率制度安排
固定汇率制(钉住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汇率 目标区”
主要观点
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 他贷款人,他们的内在特性(有限理性) 将使他们自己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 产浪潮,金融中介的困境被传递到经济的 各个组成部分。 借款企业的分类 1.避险筹资 2.冒险筹资 3.庞齐筹资
主要观点
分析结论是基于经济繁荣与萧条长波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阐明了西方经济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 导致金融危机的内在机制:经济周期波动导致企 业外部金融环境变化,而企业外部金融环境变化 又强化了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 解释: 1.代际遗忘解释:后代人会忘记前人金融危机的教 训 2.竞争压力解释:
(1.1)
(1.2) (1.3)
如果此项资产为股票,令d t 代表t期所获股息,则:
2.非理性经济泡沫模型
噪声交易模型 理性投资者:知道t期将支付红利的价值 噪声投资者:不知道t期将支付红利的价值 噪声投资者使得短期市场交易偏离根本平衡,但 在长期中由于学习机制的作用,将转化为理性投 资者。
随着对借款人所收取的利率的提高,借款人的违 约可能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1.”逆向选择”:风险偏好型借款人将接受贷款人 的出价;风险回避型借款人将退出申请人的队伍。 2.”激励效应”:因为银行不可能全面地对借款人 的行为进行监控,借款人倾向于改变借款用途, 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 提高利率并不是银行的最优选择,银行必须花费 成本来甄别风险并进行“信贷配给”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对称, 有三种表现: 1、改变资金用途
金融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金融风险生成机理 金融风险的演变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第一节 金融风险内在生成机理
一、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金融内在脆 弱性是指私人信贷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 相关贷款者固有的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的倾向。 1.假说的提出 1)“周期”派提出者:凡勃伦 主要贡献者: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太阳黑子理论——区别于周期论)
泡沫经济模型认为短期内股票价格会偏离基本模型 的预测,而在长期中,股票价格趋于收敛。
3.完全预见模型(perfect foresight models)
哈恩、萨缪尔森 在缺乏完整和系列的期货市场——能够扩展到无 限的未来——的条件下,没有任何一种市场力量 能够保证经济泡沫不会破裂。 在无限期重复博弈条件下,泡沫会即刻破裂。
三、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理论
(一)经济泡沫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泡沫是 指在一个连续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的 突然上升,随着最初的价格上升对远期价格继续 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投机者关心的 是买卖资产获得的收益,而不是资产本身的用途 及其盈利能力。 如果价格上升的原因仅仅因为投资者相信明天的 售出价格会更高,而基础经济因素却似乎不对价 格变动产生影响,那么泡沫就存在了。
三、金融风险的传染性理论
(一)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理论
1.接触性传染 债权债务关系: 交易和结算关系:赫塔斯特风险 持股关系:主银行制度 2.非接触性传染 现代的信用机制建立在公众信心的基础上 金融恐慌是一种自促成、自我放大机制
(二)囚徒困境与银行挤提模型
银行挤提是金融风险传染性的集中表现 囚徒困境(the prisoner’s dilemma):个人的理 性行为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
加强区域金融协同监管
IMF和其他区域性监管组织
二、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机制
国际贸易渠道
1.直接双边贸易型 国家1货币贬值出口竞争力加强国家2的赤字国家2 的储备减少,易受投机冲击 国家1货币贬值国家2有效汇率升值货币高估,引发 投机冲击 2.间接多边贸易型: 竞争性贬值机制:国家1、国家2均出口产品到国家3,由于 其中一个的国币贬值,导致另一个货币贬值
(二)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国际间 的传递
提供自由流动的资本载体。 促进了金融交易电子化、网络化,为风险传递提 供技术基础。 使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作用放大。 如:衍生金融产品 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溢入溢出”效应 “溢入效应”:国外货币政策会影响到国内,干 扰国内货币政策 “溢出效应”:国内货币政策没有或者只有很小 一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变量,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给国际金融监管带来困难:离岸金融中心
1.理性预期经济泡沫模型 前提:证券市场有效性
E[ Rt I t ] 1 r Rt Pt 1 / Pt E[ Pt 1 I t ] (1 r ) Pt E[ Pt 1 I t ] dt (1 r ) Pt
1 1 P E P It t t 1 r dt 1 r 1 设a ,则: 1 r P aE P 1 I t ad t 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