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服务及国内运作模式随着国内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引入,学科服务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相比,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
它要求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当前,国内比较突出的一种学科服务运作模式是“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
即:一方面,图书馆针对院系安排具有对口专业知识背景且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资深馆员担任学科馆员。
每名学科馆员对口一个或几个院系,向对口学科读者群体开展全方位、多功能服务。
另一方面,为了配合学科馆员更好地开展学科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在对口服务院系聘请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学院(系、学科)研究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资深教师或领导作为联系人。
这部分人称之为“教师顾问”、“图情教授”或“信息教授”。
实践表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工作模式在学科服务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图情教授通过向学科馆员提供所在院系、学科的学科建设、研究动态、新增专业及其信息需求,弥补了国内学科馆员专业性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科馆员顺利开展工作。
然而这种服务模式也存在明显缺点,如学科馆员在工作中过于依赖图情教授,工作重心仍旧在图书馆, 没有主动深入到所服务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工作开展仅限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而对一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多拘泥于形式,没有实质性服务[2]。
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构想,试图将图书馆的深层次学科服务落到实处。
学科服务模式设想及其依据2.1学科服务由学科团队来完成,这既符合我国当前图书馆馆情,也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理念。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院系开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对学科馆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而当前国内图书馆人员结构比较复杂,图书馆员良莠不齐,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近年来图书馆在人才引进上加大了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引入,但真正符合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图书馆单纯靠某一个学科馆员来完成对口学科的服务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学科服务由学科团队来完成,是符合我国当前图书馆馆情的。
学科服务由团队来完成,也是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要求。
美国德示富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曾说过:“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3]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如何挖掘和利用知识人才的隐性知识是管理的焦点,而团队是提供隐性知识积累、共享、创新环境的一种有效形式。
事实上,团队作为知识工作者共同合作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在国内图书馆界,也有很多学者早已提出学科知识服务团队的建议。
引入学科IC(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建立学科馆和学科数字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学科服务水平。
IC起源于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Lowa)图书馆宣布成立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简称IA),是英文“Information Commons”的简称。
目前,IC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一种以A L A(A m e r i c a nLibrary Association,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主席 NancyKranich为代表,着眼于开放获取运动,强调了它的公共性,把IC作为社会公共资源。
另一种以Donald Beagle 为代表,立足于高校图书馆,把IC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他认为,“IC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是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
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IC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组织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和服务功能的整合。
”[11]IC 服务的引入给图书馆界带来了新的活力。
之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多所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出IC 服务,并使之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的一大亮点。
我国的IC服务起步比较晚,2005年,香港岭南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相继宣布实施IC服务计划[12]。
内地高校图书馆目前只有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作了尝试。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创建IC的过程中,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一条基于IC的学科化服务路径,即将IC 理念融入到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去,建立学科IC(学科信息共享空间)。
学科IC为学科用户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
一方面图书馆为服务学科专门设立学科馆,学科馆内配置丰富的专业图书、期刊及其它配套硬件和软件。
同时学科馆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分设多个区,如个人学习区、小组讨论区、参考咨询区、文献复制区、休闲阅览区、文献资源区、视频演示区,等等。
另一方面,图书馆以学科为单位向服务学科提供更多的专业性更强的数字资源。
除了提供专业性的数据库、专业信息导航之外,还提供学科介绍、学科动态、重要人物、会议通知、核心期刊、精品课程、课堂服务、参考咨询的学科资料库等多项特色服务信息[13]。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表明,学科IC能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但考虑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学科IC的推广实施还存在一定主观和客观上的障碍。
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可引入学科IC的部分理念,一方面将纸质资源以学科馆的形式来收藏;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学科信息门户,为学科用户建立统一的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平台上开设一些特色栏目吸引用户主动进入图书馆。
在学科服务实施方式上,采用先在某一重点学科试点后逐渐推广的办法,符合我国图书馆馆情。
首先,从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自1998年至今,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事实上,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学科馆员制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比如:在图书馆员与用户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问题上,图书馆员不能正确认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对学科服务缺乏信心,用户则对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不熟悉,对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产生怀疑等;在人才需求上,图书馆严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管理缺乏计划性、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受制约,等等[14]。
所有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都决定着国内的学科服务不可能一步到位,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办法更具有可行性。
其次,选择重点学科作为试点对象,理由有二:第一,重点学科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
他们拥有较多的科研经费和较完善的专业馆藏。
把图书馆学科服务和重点学科建设绑在一起更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扶助。
第二,从重点学科的信息需求分析,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科研人员大都有自己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 他们在本专业是专家,但在信息检索和利用方面缺乏专业培训。
特别是由于重点学科的要求,他们始终需要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因此,他们从内心呼唤具有信息创新能力、熟悉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文献检索技能较高、具有某学科专业知识、熟悉教学科研情况的学科馆员作为他们的信息收集者、信息宣传者和信息利用的指导者,缩短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15]。
学科服务组建模式3.1 确定学科服务试点学院重点学科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
一般来说,一所高校往往同时都拥有不同级别的重点学科。
那么,图书馆应该选择哪一门重点学科作为学科服务试点对象呢?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①学科院系愿意与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合作;②学科带头人需要并且愿意接受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③学院拥有较多教学科研经费;④学科院系和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相对比较完备;⑤图书馆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学科馆员。
只有主观愿望和客观因素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学科服务试点工作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3.2规划学科服务内容,明确学科服务小组成员及其工作职责。
刘琼比较了中美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4 个方面:①充分了解学科信息需求,完善学科馆藏,包括纸本馆藏和虚拟馆藏;②建立学科资源导航,帮助学科用户充分了解和利用专业信息资源;③为学科用户提供信息参考咨询;④为学科课题提供信息检索、文献跟踪、文献综述等深层次服务[16]。
结合本文提出的在学科服务中引入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制度和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学科IC)理念,学科服务在外在形式上应表现出3 个显著特征:①以学科馆为特点的纸本馆藏资源的保存方式,为相同学科背景的用户提供共享信息资源的物理空间。
②建立学科数字信息共享空间,用户通过登录进入系统,了解本学科专业数据库、专业信息导航、学术动态、教学课件等相关信息。
③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参与学科课题调研、撰写课题(项目)申请报告、统计课题科研成果,等等。
对照上述学科服务规划内容,学科服务小组应该由多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或者分别具有某一特长的学科馆员组成,如下页图1 所示。
他们从全馆优秀人才中选拔出来,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分散在多个部门。
他们优势互补,各施其职,能最大化发挥学科服务效益。
3.3 选拔人才,合理组建学科馆员队伍。
完善图书馆相关制度,推进学科服务进程。
3.5.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首先,在高校图书馆内部,图书馆的领导和图书馆员要对学科服务的作用、定位、职责、组织管理、运作方式以及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等诸多问题在思想上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对外服务上,图书馆应主动向院系宣传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使用户了解学科服务的内容和他们的受益之处。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院校的重点学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结合各馆人力资源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实际情况, 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主要体现在:①在人才引进上,可引进与院系重点学科专业相关的双学位毕业生、研究生。
②根据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委培、进修、自学、学历教育等,提高现有学科馆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③也可聘请院系的带头人参与到学科服务团队中,提高团队的战斗力[14]。
3.5.3 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以用户的要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贴近用户一线的新的服务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文献工作流程组织科技信息的方式, 而是按照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业、项目、课题等, 来获取、组织、检索、存储、传递与提供、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 1 ] 。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化服务以新一代的学科馆员为纽带,通过网络、电话到研究所、到课题组、到现场、到虚拟社区的服务方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用户群中,融入用户的科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