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副标题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1.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 五氧化二磷B. 铜C. 稀盐酸D. 高锰酸钾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加热液体B. 俯视读数C. 倾倒液体D. 检查气密性3.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 2个氮原子表示为2NB. 氯化钠的化学式为ClNaC. 氧气中O为−2价D. S2−的结构示意图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B. pH<7的溶液能使酚酞变红C. 焚烧含氯塑料会造成空气污染D.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不会影响环境5.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这三种关系。
以下关系界定错误的是()A. 合金和金属材料属于包含关系B.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C. 盐和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D.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属于交叉关系6.如图涉及的物质及变化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化学反应,其中乙、丙、丁在通常状况下为三种不同状态的氧化物。
图中“−”表示两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物质之间能发生一步转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可以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 若甲经一步反应同时生成乙和丙,则甲不可能是单质或氧化物C. 戊可以是碱,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 丁→戊的反应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7.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锌、铁、氧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其成分,将mg固体粉末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剩余ng固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固体粉末X含有铁,则m可能小于nB. 若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四种阳离子,则剩余固体一定为纯净物C. 若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则固体粉末X一定由三种物质组成D. 剩余ng固体可能由铁和氧化铜组成8.小余取8.0g干燥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敞口的锥形瓶中,观察到氢氧化钠固体发生潮解,一段时间后测得锥形瓶内物质质量为10.0g。
为进一步探究上述现象的成因,小余立即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试剂X逐滴滴入锥形瓶中,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装置前后质量减少了1.1g。
(不考虑滴加液体体积、气体密度变化和结晶水的生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①试剂X可以是稀硫酸②固体Y可以是生石灰③滴加试剂X前锥形瓶内水的质量为0.9g④若没有球形干燥管,测得氢氧化钠固体从空气中吸收水的质量会偏小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9.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
小颖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再依次进行实验:①插入带有火星的木条;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③插入带有火星的木条。
(1)当出现带有火星的木条______的现象时,说明试管中有大量氧气产生。
(2)实验③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10.将30g固体物质X(不含结晶水)投入盛有20g水的烧杯中,搅拌,测得0℃、t1℃、t2℃、t3℃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别如图中A、B、C、D点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A、B两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2)0℃时,物质X的溶解度是______。
(3)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t1℃时,若向B点对应的烧杯中再加入30g水,搅拌,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②若要从D点对应的溶液中得到全部固体X,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③t2℃时,将物质X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三、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11.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
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______(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______(写离子符号)。
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______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的方法______。
12.实验室有一包久置的生铁粉末(成分为碳、铁和氧化铁)。
为测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小怡取两份质量均为m的生铁粉末样品,分别进行如图实验。
Ⅰ.测定碳的含量已知: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
(1)步骤①的具体实验操作中包括过滤,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生成滤渣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Ⅱ.测定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样品2.打开止水夹K,在球形干燥管出口处检验氢气纯净后,点燃酒精灯,待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关闭止水夹K。
(3)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装置甲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实验过程中无污染性气体生成,且实验结束,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为单质铁,丁装置中浓硫酸质量比实验前增重了0.54g。
则m=______g(结果精确到0.01)。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3.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等的燃料。
(1)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是破坏了______这一燃烧条件。
(2)现有10.0g质量分数为92.0%的酒精的水溶液,在充满足量氧气的密闭容器里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求密闭容器内水的质量(结果精确到0.1g)。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五氧化二磷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铜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C、稀盐酸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D、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B。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铜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答案】D【解析】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没有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手拿在试管夹的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积的13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准手心,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A【解析】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B、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C、氧气属于单质,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离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8个电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故选:A。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B、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C、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判断。
D、硫离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8个电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的书写方法、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C【解析】解:A.物体受热膨胀不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而是分子间隔变大造成的,选项说法错误;B.pH<7的溶液显酸性,不能使酚酞变红,选项说法错误;C.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含氯化合物,而造成空气污染,选项说法正确;D.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B.根据酚酞试液的变色情况来分析;C.根据含氯塑料焚烧会产生污染物来分析;D.根据施用化肥的要求来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5.【答案】D【解析】解:A、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所以合金和金属材料属于包含关系,故说法正确;B、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属于并列关系,故说法正确;C、盐属于化合物,属于盐和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故说法正确;D、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故说法错误;故选:D。
根据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包含、交叉、并列关系,根据涉及的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的三种关系、正确的理解各概念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A【解析】解:乙、丙、丁在通常状况下为三种不同状态的氧化物,甲能生成乙和丙,且乙能生成丙,能与丙反应,则甲可能是碳酸或是碳酸氢钠或是碳酸氢铵或是甲烷、氧气等,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丙能和丁反应,丁能生成水,则丁为氧化钙,氧化钙生成的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则戊是氢氧化钙;A、若A是碳酸氢钠,则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故A说法正确;B、若甲经一步反应同时生成乙和丙,则甲可能是氧气,氧气与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说法错误;C、戊可以是氢氧化钙,但是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说法错误;D、丁→戊的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故D说法错误;故选: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乙、丙、丁在通常状况下为三种不同状态的氧化物,甲能生成乙和丙,且乙能生成丙,能与丙反应,则甲可能是碳酸或是碳酸氢钠或是碳酸氢铵或是甲烷、氧气等,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丙能和丁反应,丁能生成水,则丁为氧化钙,氧化钙生成的戊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则戊是氢氧化钙,据此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