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18.《吆喝》教学设计(20200607064731)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18.《吆喝》教学设计(2020060706473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吆喝》教学设计毕节八中:薛朝怀教学课时:1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而是要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

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萧乾写吆喝,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北京的吆喝场景,他更是在吆喝人们去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读《吆喝》,不仅要读出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儿;读出了民俗形式的外衣下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文化精髓——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更要读出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抢救、保护、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一种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鉴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字、词、句文章结构等的教学。

吆喝表面看起来似乎散漫无序,只是从一个吆喝到另一个吆喝的记录,一个句子到一个句子的滑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个别角度的切入,从文本的地表到地幔,从地幔到地核,搅动思情,甚至是引发潜在意识的江流奔涌,在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时,再由老师将思想的交流引向地表,直至形成火山的喷发,及走“感悟——赏析——创作” 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条协同促进的探寻之路上,我们正打开心扉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入对话,最终敞亮的心灵。

因此,我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七大板块组成:贴近生活,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精读课文,品读吆喝——内化理解,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回归生活——作业布置,巩固提升,增强意识——总结课堂。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字、词、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已经基本没什么大碍。

再加上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字词句,所以这块直接放手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而民风民俗却是现代学生很少关注的,所以得给他们较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视频欣赏、竞读、学生表演、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他们的抢救、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将课本与生活紧密相连,建立起一种大的语文观。

教学目标:1、品读吆喝,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体味吆喝,领略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3、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增强学生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2、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领略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从老北京的吆喝声中体验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体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一、贴近生活,激趣导入。

樱桃哥视频播放:樱桃哥创作的这首樱桃吆喝小调,使他一举成为2015 年贵州小商贩中的超级红人。

这种吆喝其实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招揽着顾客,质朴简单,却又趣味良多,如果时间倒流几十年,在老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们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吆喝声大都已经淹没在了城市的喧嚣声中难寻其迹了,还好萧乾老先生用他朴实却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记录下了那往昔的北京的生活片段,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走进吆喝,去北京的胡同,听一听吆喝声,看一看吆喝人,品一品北京味儿吧!(主板书:18 吆喝萧乾)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1、学生竞读模拟吆喝,展现老北京热闹的吆喝情景。

(展示老北京吆喝图片)。

师:文中写到了许多吆喝声,请选取你最喜欢的吆喝声来给大家诵读一下,尽量读出你的领悟,最好能够展现吆喝人当时吆喝的情景。

学生选读竞赛表演。

(情景体验,及时简单评价)2、师:同学们,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呢?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或者是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学生描述: .....师主板书:读吆喝读市井风情三、精读课文,品读吆喝。

一读吆喝,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看,文中哪一句吆喝词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找出并读一读说明理由,你可以从修辞情感,画面哲理等方面进行赏析,比如:〞喝了蜜的大柿子〞一个〞喝〞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的甜,汁水多,一个〞大〞字突出了它的个头大,我还似乎看到了柿子火红火红的颜色,忍不住要咽口水了。

大家一起来读品味一下〞喝了蜜的大柿子〞。

(副板书:抓特征)生1:第十一段〞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这段要喝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胀,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生2:第六段中混沌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片儿,厚厚的馅儿,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我也想去吃一碗了,热气腾腾。

儿化音,北京语言特色,抓特征)生3:第十段中〞葫芦儿一一刚蘸的〞。

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生4:第十段中〞烤白薯啊一一真热乎。

北京的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生5:第十一段中:“小玩意儿,赛活的!”夸张的说明玩具活灵活现,极具有吸引力。

生6:〝葫芦一一冰塔〞,用了一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还写出了它的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

文中作者用一个词来评价吆喝人的吆喝表现方式。

这个词是?生:唱出——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那么他们是怎么唱的呢?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大家迅速阅读十一到十四自然段。

画出关键的语句或词语后抢答。

生:十一段〞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有的〞靠戏剧性吸引人〞,十二段〞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十三段中〞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师:大家想不想听一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

生:想!师:让我们再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播放视频)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声,让我们惊叹。

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作者在文章第二段说,囿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他把吆喝比作什么来着?生:声乐!师:是啊,要喝是一种本事,更是一门叫卖艺术。

我们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

(主板书:声乐艺术)师:我们毕节也有不少的吆喝声,能不能模仿你所听到的毕节的吆喝声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1:麻辣豆腐卤鸡蛋~~味道好得很~~。

学生2:酸——辣粉——。

学生3:酸汤包谷饭~菜豆腐饭~~。

二读吆喝,体察喝人的生存状态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璨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而是生活中的小商贩。

那么,他们的生活处境究竟如何呢?请大家快速的跳读第四、五段、十十三、十四段,勾画出最能反映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语句,说说你的见解或阅读感受。

生1:第四段中〞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说明他们工作非常的勤劳、艰辛,环境非常的恶劣。

生2:第五段中〞大清早过卖,白天卖,晚上还卖。

〞也说明他们勤劳,工作艰辛。

生3:第十段中,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这么寒冷的天,他们仍然还要去卖烤白薯。

也说明他们的勤劳工作的努力、艰辛。

生4:十三段中〞两块萝卜一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铜板〞。

十四段中〞冰棍儿一一三分嘞〞。

可以看出他们的收入极其的微薄。

师:是啊,这么努力的要喝就是为了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要喝就是他们苦了生计的承载,从一句句的吆喝词中,我们读出了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读出了他们忙碌艰辛的生存状态。

(主板书:生存状态:)三读吆喝,体会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来齐读第六自然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学生齐读第六段。

师:思考讨论:吆喝人的吆喝〞馄饨喂一一开锅!〞以及他的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你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生1:热情、真诚,实在,诚信生2: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师: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绝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子,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绝不失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

学生示范乞丐的吆喝。

师:品读要喝,我们不仅突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多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主板书:人生境界热爱生活)四,内化理解,升华主题师:面对这样的吆喝,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请大家看第十四自然段的这一句〞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一一三分勒。

〞〞还剩〞二字你读出了什么情感?那么文章的标题吆喝,你觉得作者除了写吆喝声之外,他更还用什么深刻的意思呢?生1:对北京只剩下一种吆喝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生2:应该是吆喝我们要去抢救、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全我们的民族特色吧!师:是啊,老北京的吆喝原本有368种,而现在仅剩下一种了,老北京的美食有六百多种,而现在只有100多种了。

作者在深情地回忆了老北京民俗风情和无忧童年生活的美好时,也为这些,口头文化艺术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抢救、保护、传承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幻灯片展示,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第二条::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主板书: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刻不容缓。

)展示中国申遗50项硕果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升华主题,全球达成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许多像吆喝一样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族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