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教师职业的特点:长期性和复杂性;延续性和艰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示范性;个体性和群体性2、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价值):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3、道德与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相比较有其特殊属性体现:首先,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表现在人们的视听言行之上,深藏于习性品格和意想之中;其次,道德的调节手段是非强迫性的;再次,道德是自律和内化的规范;最后,道德调节是以必要的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的4、职业道德特征:内在的稳定性;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适用对象的限定性5、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表现方面: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心、信誉、作风6、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意识水平高层性;道德境界高尚性;道德意识自觉性;行为举止示范性;道德影响深广性;道德内容先进性7、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及各自表现:一、调节作用: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促进教师爱岗敬业;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氛围;调节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形成团结写作的教育凝聚力;调节教师与学校其他成员及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教育作用: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促进作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三、导向作用:激励;控制;调整;矫正。

四、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和从业者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形成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确定依据:反映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2、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书育人;乐教勤业;教育民主;教育公正;人格师范;依法执教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范畴1、教师公正的决定因素: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教育制度、教育职业劳动目的制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规律和每个学生情况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教师觉悟的提高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教师威信;给学生的道德心灵以良好影响2、教育义务的作用:减少和协调教育工作中的“冲突情势”,保证教育劳动顺利进行;使教师在教育劳动中自觉进行道德上的综合判断,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劳动中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品质3、教师荣誉的内容体现方面: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性;崇高的人格形象;丰厚的劳动回报正确对待荣誉的要求:要处理好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关系;要处理好自尊与谦逊的关系4、教师威信的意义: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道德基础;直接影响教育劳动的效果;教师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积极精神因素形成途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的师生交往;第一印象的建立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基本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及各自意义与要求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热爱教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乐于奉献是人民教师的本色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道德责任;兢兢业业,扎实练就基本功严谨治学、提高水平:意义: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要求:好学不倦,精通业务;把握规律,科学施教;严于律己,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勇于创新3、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及各自意义与要求热爱学生:意义:爱是学生的需要;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感的重要手段。

要求: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保持对学生稳固而持久的爱尊重学生:意义:学生会自尊、自信、自强不息;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求: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个性了解学生:意义:教师培养爱生之情的需要;教育学生的客观需要。

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克服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深入地了解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坚持教育公正不仅有其实现公正化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所必需。

教师必须具有一颗无私的心严格要求学生:意义:爱的体现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促其成才的需要。

要求:谆谆善诱,诲人不倦;严而有度,严而有方;合理要求,持之以恒教学相长:要求:不断地从学生的“学”中汲取营养来改进自己的“教” ;真心实意地欢迎学生指出错误并勇于公开承认错误;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不同于自己看法的独立见解;有欢迎、鼓励和支持学生超过自己的宽阔胸怀4、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范及各自意义与要求尊重同事:意义:是尊重人的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

要求:尊重同一学科的同事;尊重不同学科的教师;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不同年龄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领导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意义: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教师人格的必备要素;是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保障。

要求:谦虚为怀,有自知之明;严于律己,以诚待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敢于竞争,乐于进取公平竞争:意义: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要求: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教师要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维护集体荣誉:集体荣誉感是集体凝聚力的来源。

集体荣誉感意味着敬业乐群。

要把为社会、为集体做贡献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5、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及各自意义与要求依法执教:意义: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的;是普及义务教育所必需的;是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所必需的;是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需的。

要求: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奉公守法的模范爱岗敬业:意义: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源泉;爱岗敬业才能在岗位上有所作为。

要求:热爱教育,乐于从教;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淡泊名利,育人为乐廉洁从教:意义:是社会择师的首要人格条件;是为师立教的根本;是“树人”的根本人格条件;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的活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的重要因素;是转化社会风气的重要举措。

要求: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发扬奉献精神,淡泊功名利禄;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教意识为人师表:意义: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要求:语言规范健康;教态高雅自如;仪表朴实大方;身教重于言教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1、意义:是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2、任务和内容:提高认识;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培养行为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是培养教师社会主义师德品质的重要环节;是纠正不良教风、校风的有力手段;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特点:职业针对性;自教互教性;同时多端性;渐进重复性原则:传授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批评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榜样引导与正确舆论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多种活动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方法:说理疏导;榜样教育;实践锻炼;对比教育;情感陶冶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是教师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是完成教师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的需要;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基本原则:知和行的统一;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个人和社会结合;继承和创新结合方法:致知、内省、慎独、学习、践履5、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是教师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需要;是教师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师现代化的需要过程:提高认识;培养情感;坚定信念;磨练意志;培养习惯条件:社会道德教育;个体道德修养;道德评价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1、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规范的形成起到保障、维护作用;是使教师职业道德理想、规范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机制;对教师个体思想、行为的道德价值起评判作用;是调节教育人际关系的杠杆;是改善教师职业道德氛围的有力武器功能:评定;分析反馈;预测;导向标准:善恶;职责;素质依据:动机与效果统一;目的和手段统一;理想与现实统一2、方式和方法的外在形式:学生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传统习俗具体方法:外部评价:相对;绝对;定性;定量。

自我评价:参照、量表自评、横向比较、期望值比较教育政策法规第一章导论1、依法治教基本要求: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2、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3、依法治教基本原则: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受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权利和义务相一致;教育法制统一4、推进我国依法治教具体措施: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深化教育改革;初步建立新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5、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异同:异:制定主体;表现形式;实施方式;作用。

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内容和根本任务相同第二章教育法基本理论1、教育法含义:一种行为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2、教育法的特征:规定具有公定力;规定性具有强制性;多变性;在其之上没有统一的法典3、教育法的原则:方向性、公益性、平等性、终身性4、教育法的作用:规范: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

社会: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5、教育法律规范结构三要素: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6、教育法渊源: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法规: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