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
这反映出(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解析:选D。
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
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解析:选D。
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
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解析:选A。
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这些规定(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B.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
这些规定针对的是“延缓诏令文书颁发”,与“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无关,故A项错误;颁布诏书不等于行政决策,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故D项错误。
5.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及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
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 ) 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解析:选A。
题干材料中的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统治机制完善的表现,故选A项。
材料中制度都属中央制度,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能够间接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度能够强化皇权,但非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6.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贞观政要》卷三)据此可知,唐太宗( )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B.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解析:选A。
解读题干材料,唐太宗的意思是“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到也听不到远处,所依靠的就是都督、刺史,这些地方长官实在是关系到国家的太平和动乱,特别需要选择得力的人”,故选A项。
材料未对地方官员的素质做出规定,故B项错误;唐太宗意思是选得力的人管理地方,是加强地方管理的需要,故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制约君主的权力,故D 项错误。
7.“郡县治,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
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
”……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材料二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
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
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
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
而下无与分其职者。
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
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
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古代政区分等标准的变化趋势。
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析 (1)第一小问职责,据材料一“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得出教化百姓,据材料一“养鳏寡,恤孤穷”得出扶弱济贫,据材料一“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得出执掌司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据材料一“由进士选”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二“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得出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据材料二“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得出乡官参与县政;第二小问意图,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下无与分其职者。
兴亡之涂,罔不由此”得出提倡地方分权。
(3)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和材料三“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得出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量才授任各官”“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
(4)价值,据材料一中“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提高地方官员的行政素质,据材料二“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得出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据材料三“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得出依据县情科学治理。
答案 (1)职责:教化百姓;扶弱济贫;执掌司法。
原因:统治者的高标准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举措:建立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参与县政。
意图:提倡地方分权。
(3)趋势:从户口多少到以冲繁疲难为依据。
作用:有利于中央选贤任能,进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
(4)价值:提高地方官员的行政素质;重视县下基层行政机构的建设;依据县情科学治理。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且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选A。
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可知其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选A项。
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选A。
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3.(2018·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
材料现象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一定作用,但是并不是主要作用,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4.(2018·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
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解析:选B。
据题干,可知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得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2018·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