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详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详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2、知道水中有微小生物。

3、了解微生物的发现。

4、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知道细菌、霉、病毒都是微生物。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水样教学步骤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1.讲述:既然我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课题:2、做酸奶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识与技能●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学会自己对手做酸奶。

2、认识细菌和酸奶形成的原因。

3、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鲜奶、白糖、保温杯教学步骤课题:3、馒头发霉了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知识与技能● 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会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在科学实验中能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利用显微镜、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认识霉。

2、认识霉的功与过。

3、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4、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馒头、放大镜、显微镜教学步骤课题: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课程标准: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知识与技能●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发现洋葱表皮与与人体表皮的结构及其异同。

2、认识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并进行科学史教育。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探究能力:教学材料洋葱、细胞切片教学步骤调查问卷(问答题)1. 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2. 你了解唐山地震吗?3. 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4. 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我们的地球》的实验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单元的内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3、地球的内部4、火山和地震5、地表的变迁单元结构图课题:地球的形状课程标准:1.5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7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能够描述出入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记录下来:●能够运用列数据和比较的方法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2: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层次3:能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并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探究能力:层次1:不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2: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层次3: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并知道假想一实证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材料:橡皮泥、火柴棒、小纸片、地球仪、教学步骤课题:地球的表面课程标准: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能够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能够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不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层次2: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层次3: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并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2: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层次3;能够依据模型画轮廓图并明确地图的含义。

教学材料:托盘、沙、泥土、小树枝、石块、苔藓、小亭子、小桥教学步骤课题:地球的内部课程标准:1.8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教学步骤课题:火山和地震课程标准: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但不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教学步骤课题:地表的变迁课程标准: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教学成果:●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教学材料: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教学步骤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科学探究:15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