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高考语文限时训练十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散文阅读

江苏高考语文限时训练十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散文阅读

限时规范练十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散文阅读(时间:40分钟分值:3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看过许多民国时期的文人论战,地说,鲁迅跟林语堂斗嘴,比鲁迅跟叶灵凤斗嘴,好看多了。

鲁迅讥讽叶灵凤,似乎有点,缺少可观赏性。

鲁迅跟林语堂唇枪舌剑,这才是,我看得。

A.坦诚以强凌弱半斤八两津津有味B.坦率以强凌弱棋逢对手津津有味C.坦率弱肉强食半斤八两津津乐道D.坦诚弱肉强食棋逢对手津津乐道答案 B解析坦率:直率。

坦诚:坦率诚恳。

以强凌弱: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弱肉强食: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泛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棋逢对手:比喻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2.下列成语均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不可以归为一类的一组是(3分)( )A.乐不思蜀指鹿为马闻鸡起舞望梅止渴B.巧舌如簧滥竽充数鸣锣开道钟鸣鼎食C.黄发垂髫豆蔻年华及笄之年春秋鼎盛D.笔走龙蛇飞沙走石力透纸背败笔成丘答案 D解析A项“乐不思蜀”说的是蜀后主刘禅,“指鹿为马”说的是秦朝的赵高,“闻鸡起舞”说的是东晋时期的祖逖,“望梅止渴”说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操,该组词语都与历史人物有关。

B项“簧”“竽”“锣”“钟”均为乐器名,该组词语都与乐器有关。

C项“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春秋鼎盛”指正当壮年,其中“春秋”是“年龄”的意思。

该组词语都与年龄有关。

D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败笔成丘”指用坏的笔堆得像小山岳一样,形容书法精良或著述甚多。

这几个词语都与书法有关。

而“飞沙走石”形容风很大,与书法无关。

3.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3分)( )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然后回顾屈原的有关知识,如字、号、事迹、精神等,再结合对联内容进行辨析。

①③都与屈原有关,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天问”“九章”“离骚”都是屈原的作品。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楚”是屈原的国家,“爱国忠君”是屈原的精神。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由“集群圣之大成”和“立万世之师表”可知说的是孔子;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由“花径”“群鸥”可知是杜甫,“花径”化用杜甫《客至》中“花径不曾缘客扫”一句,而“群鸥”则化用“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

故选A。

4.使用“题辞”,必须考量相应的社交场合。

如①,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②,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③适用于教育机构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

上文①②③中,依序填入最为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五世其昌齿德俱尊启迪有方B.宜尔室家椿萱并茂杏林春暖C.珠联璧合福寿全归英才渊薮D.琴瑟重调松鹤延龄时雨春风答案 A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相关成语的意思基础上进行。

回答问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可以使用排除法。

本题①处,“五世其昌”“宜尔室家”“珠联璧合”皆是贺人新婚;“琴瑟重调”指夫妻复婚,不适合新婚的语境,排除D项。

②处,“齿德俱尊”“松鹤延龄”贺男寿;“椿萱并茂”贺双寿;“福寿全归”是对年高而有福者死亡的题辞。

排除C项。

③处,“启迪有方”“英才渊薮”“时雨春风”是贺校庆;“杏林春暖”称颂医生的仁心仁术,如春日的温煦,适用于医馆,不适合教育机构,排除B项。

故选A。

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菌不知晦朔,。

(庄子《逍遥游》)(2)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3)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4)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5)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6)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7)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8),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1)蟪蛄不知春秋(2)枯松倒挂倚绝壁(3)小弦切切如私语(4)官盛则近谀(5)飞鸟相与还(6)塞上燕脂凝夜紫(7)下学而上达(8)沉舟侧畔千帆过三、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彭程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

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

眼前的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两个植物国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

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

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

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

我想象着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

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

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

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③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

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

那是长白山脚下的小镇外的原始森林,双脚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江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

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

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错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

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

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

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的强度让我此生难忘。

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旅行。

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

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

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

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

这在当地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

因为平凡而普遍,它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

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

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

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

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

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

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

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

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戴望舒这样写道:“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⑧漫游,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

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

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

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兴隆与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写起,引出意识与距离的话题,首段运用联想的手法来扣题、释题,自然而巧妙。

B.对作者而言,远方意味着感动与希望:去过的地方,在回忆中重温美好;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C.作者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新疆戈壁边缘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突出其壮阔的气势、明艳的色彩,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D.作者引用古代诗句,突出并拓展了家园的意义;引用现代诗句,则诠释了最为深沉的家国之情常被寄托于山川大地之间。

答案 B解析“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错,原文第③段“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说明还可以通过“想象”来获得慰藉。

7.作者为什么在前五段使用第一人称“我”,而第⑥段却换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1)作者在前五段中先写自己可以调遣意识到达任何地方,从而得到慰藉,接着记述了一次看到美景让自己感动而震颤的经历,用第一人称“我”能真实而细腻地展现作者的所见所感。

(2)第⑥段是从“我”的这些经历中得出的思考,感悟到的自然风物与家国情感的关系,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抒情说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通过人称的转换,从个人的体验感受上升至情理的阐述,由描写叙述升华到理性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层次,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解析文学作品中人称的选择与运用,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

答题时应先分别分析前五段和第⑥段的思想内容,然后指明这两部分中作者运用不同人称的用意,最后再阐明变换人称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8.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心的方向,无穷无尽”的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