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悲壮的抗争》

六年级《悲壮的抗争》

《悲壮的抗争》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第二课悲壮的抗争课时建议:2课时单元概述:本单元围绕“屈辱与抗争”组织内容,安排了三课,分别是《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和《探索救国之路》。

它将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所遭受的屈辱和人民为此而进行的抗争。

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祖国近代史的初步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责任感。

本单元是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的在了解百年耻辱的基础,从而继续学习和探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品尝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的历程,建设民主富强国家的自豪和喜悦。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寻访刘公岛1.教师课件出示:刘公岛全貌图和旅游图。

2.教师谈话: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美不美?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你知道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故事吗?哪些同学去过刘公岛,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呢?学生1:很美……刘公岛……发生过……学生2:我看到了……了解到……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给予肯定性评价,以鼓励为主。

3.课堂小结: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曾是个灾难深得的民族。

在近代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一块寻访刘公岛。

教师板书:悲壮的抗争——寻访刘公岛【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的历史学习活动主题。

以展示刘公岛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刘公岛有直观认识,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愿望,为下一环节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走进黄海大战和威海卫之战(一)走进黄海大战。

1.教师播放:《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视频片段。

谈话引领:这个战役叫什么名字?看后你有什么感受?2.学生回答:这个战役叫……我看后觉得……学生谈感受,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再现甲午战争的场景,让学生详细了解战争场景,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课知识奠定感情基础,寻求学生品德教育的出发点。

】3.教师谈话过渡:这场战役什么时候发生的?交战的双方是谁?怎样打起来的?有哪些军舰和人物值得我们记忆?请大家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在小组内交流有关黄海大战的情况。

4.各小组结合文中和自己查阅的文字和图片,把握黄海大战的详细经过,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和展示。

第一小组展示:……教师适时组织小组互评:你们对这位同学汇报的评价如何?还有什么需要补充说明的吗?第二小组展示:………教师适时评价(学会倾听的人,才是真正的学者)(你的资料收集的很完整)(只要用心做事就能把事情做好)(你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好孩子)(1)教师谈话:黄海大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场战役。

谁来为我们讲一讲黄海大战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2)学生描述战争过程,要求将“致远舰”“定远舰”“吉野号”在战争中的关系说清楚。

5.谈话:以邓世昌为首的“致远舰”官兵的行为让你有什么想法?6.学生畅谈感受(主要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赞颂之情)。

7.课件展示:邓世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情况:瞧,这就是邓世昌。

他殉国时是什么职务?8.学生自由回答:他是……9.教师小结:北洋海军“致远舰”的管带,即舰长,相当于今天的船长。

“北洋海军”也叫北洋水师、北洋舰队,它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于1888年12月17日在刘公岛上成立。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

谁知道,北洋水师除了拥有“致远舰”、“定远舰”外,还有哪些军舰?10.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北洋水师,教师适当补充。

谈话:介绍“旗舰”(也叫指挥舰,是海军舰队、海上舰艇编队的指挥所,或是舰队、编队指挥员所在的舰。

),让学生明确“致远舰”的核心地位,所以邓世昌和舰上全体官兵用生命守护“致远舰”,最终在黄海上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之歌。

教师出示邓世昌、“致远舰”及战舰全体官兵的合影图片。

询问学生:瞧,这就是我们的英雄。

面对他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1:我想对他们说……学生2:如果没有他们……教师适时评价:(你们说的都非常好,讲的非常精彩。

)(大家对英雄先烈的崇敬、敬仰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11.学生交流:学生对英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崇敬、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学生过程性的学习,通过让学生了解邓世昌及“致远舰”全体官兵抵抗日寇的悲壮的、英勇的斗争,进一步看清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卖国行为的憎恨,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同时也让学生对课题“悲壮的抗争”的深刻理解。

】(二)走进威海卫之战1.教师谈话引领:黄海大战后,清军与日军几番交战,均以清军的失败而告终。

1895年1月20日,日军占领思考旅顺口,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北洋舰队迎来了对日的最后一战。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3页的材料,了解一下这场战役,也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威海卫之战的资料。

2.学生分组学习,以教材为基础,了解威海卫战役的经过。

3.教学过渡:黄海大战让我们见识邓世昌和“致远舰”全体官兵的英勇无畏,在威海卫之战中,又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4.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威海英雄。

5.教师介绍:北洋水师最后的抗争中除了丁汝昌,还有刘公岛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镇远管带杨用霖、“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等。

(1)了解了有关刘步蟾、丁汝昌、张文宣、杨用霖等人的事迹,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2)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类比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的情感。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解读《马关条约》1.教师引领:这场战争为什么历史上称“甲午中日战争”?2.学生回答:1894年时旧历甲午年,交战的双方是中国和日本,所以历史上称“甲午中日战争”。

3.谈话过渡:威海卫战役失败后,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大家读一读。

4.学生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

5.教师出示地图,师生一起根据条约内容画出被割掉的范围。

6.教师小结:《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夺取矿权与铁路修筑权、抢占港湾和租借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请大家看《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

教师出示课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7.学生看简表,交流与表有关的内容。

8.教学小结:《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日本和远东局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对日本而言,利用战争大量掠夺中国资源,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掌握《马关条约》内容,进一步认清帝国列强的卑劣行径和企图,加深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提升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四、整合资源,知识拓展:正确对待钓鱼岛事件1.谈话:最近大家在新闻、报纸上看到日本企图将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国有化”,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大家分组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然后学生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3.大家都知道针对“钓鱼岛”事件,一些国人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打砸日产轿车,你对这种做法有何观点?4.学生在最近各媒体的宣传报导中受到教育,对于上述做法持否定态度,意志坚定的说……(此时已达到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对学生达到真面教育)5.教师点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任何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妄想,迟早会破灭。

作为我们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理性爱国,任何过激的行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都是不足取的。

【设计意图:结合时事“钓鱼岛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理性爱国,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完这部分知识你有什么感受?今后怎么做?2.学生谈感想,谈今后打算(主要谈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等方面)。

师生适时互评。

【设计意图: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个小组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地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悲壮的抗争——寻访刘公岛一、甲午战争二、马关条约内容三、帝国列强瓜分中国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视频:《庚子喋血——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片段。

(视频来自)2.学生观看影片,并谈观后感。

学生1:我看完之后觉得……学生2:(义愤填膺)义和团运动……教师适时评价补充,旨在激发学生的反对外敌,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导入新课,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3.教师谈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中国人民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高潮。

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

4.教师板书:刘公岛上的沉思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梳理近代侵华战争1.教师引领:甲午战争后,虽然帝国列强在华获得诸多利益,但他们对中国的侵略并没有停止。

1900年,祖国伤痕累累的大地又一次迎来了帝国列强的践踏。

他们在中国犯下了怎样的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屈辱和灾难?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你们所搜集的资料。

学生分组交流资料,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

全班交流。

2.教师引导:八国联军由哪几个国家的军队组成?为什么要侵华?学生自由回答:八个国家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3.教师谈话: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活动损害了这些国家在中国的利益,这是他们出兵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趁此机会进一步剥削、掠夺中国。

今天老师也带了了一段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音像资料。

教师播放视频: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音像资料。

思考: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沉重的灾难?请各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小组内、全班交流相关的图文资料,明确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作恶多端”。

教师随机介绍有关罪行,并适时评价。

教师小结: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40年前,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