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高三数学下期末试题及答案(5)一、选择题1.右边程序框图的算法思路源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执行该程序框图,若输入,a b 分别为14,18,则输出的a =( )A .0B .2C .4D .142.()62111x x ⎛⎫++ ⎪⎝⎭展开式中2x 的系数为( ) A .15B .20C .30D .353.已知函数()()sin f x A x =+ωϕ()0,0A ω>>的图象与直线()0y a a A =<<的三个相邻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4,8,则()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A .[]6,63k k ππ+,k Z ∈B .[]63,6k k ππ-,k Z ∈C .[]6,63k k +,k Z ∈D .[]63,6k k -,k Z ∈4.甲、乙、丙三人到三个不同的景点旅游,每人只去一个景点,设事件A 为“三个人去的景点各不相同”,事件B 为“甲独自去一个景点,乙、丙去剩下的景点”,则(A |B)P 等于( ) A .49B .29C .12D .135.两个实习生每人加工一个零件.加工为一等品的概率分别为23和34,两个零件是否加工为一等品相互独立,则这两个零件中恰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为A .12B .512C .14D .166.圆C 1:x 2+y 2=4与圆C 2:x 2+y 2﹣4x +4y ﹣12=0的公共弦的长为( )A .2B .3C .22D .327.对于不等式2n n +<n+1(n∈N *),某同学应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如下: (1)当n=1时,211+<1+1,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N *)时,不等式成立,即2k k +<k+1. 那么当n=k+1时,()()()2222(k 1)k 1k 3k 2k3k 2k 2(k 2)+++=++<++++=+=(k+1)+1,所以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对于任何n∈N *,不等式均成立. 则上述证法( ) A .过程全部正确 B .n=1验得不正确C .归纳假设不正确D .从n=k 到n=k+1的证明过程不正确 8.设集合,,则=( )A .B .C .D .9.水平放置的ABC V 的斜二测直观图如图所示,已知4B C ''=,3AC ''=,//'''B C y 轴,则ABC V 中AB 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为( )A .73B .73C .5D .5210.在如图的平面图形中,已知1,2,120OM ON MON ==∠=o,2,2,BM MA CN NA ==u u u u v u u u v u u u v u u u v 则·BC OM u u u vu u u u v的值为A .15-B .9-C .6-D .011.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中数据的最大值是140,最小值是51,组距是10,则应将样本数据分为( ) A .10组B .9组C .8组D .7组12.已知P为双曲线2222:1(0,0)x yC a ba b-=>>上一点,12F F,为双曲线C的左、右焦点,若112PF F F=,且直线2PF与以C的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则C的渐近线方程为()A.43y x=±B.34y x=?C.35y x=±D.53y x=±二、填空题13.若双曲线22221x ya b-=()0,0a b>>两个顶点三等分焦距,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___________.14.复数()1i i+的实部为.15.若x,y满足约束条件x y102x y10x0--≤⎧⎪-+≥⎨⎪≥⎩,则xz y2=-+的最小值为______.16.学校里有一棵树,甲同学在A地测得树尖D的仰角为45︒,乙同学在B地测得树尖D 的仰角为30°,量得10AB AC m==,树根部为C(,,A B C在同一水平面上),则ACB=∠______________.17.计算:1726cos()sin43ππ-+=_____.18.若45100a b==,则122()a b+=_____________.19.函数()23s34f x in x cosx=+-(0,2xπ⎡⎤∈⎢⎥⎣⎦)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20.如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的棱长为1,线段11B D上有两个动点,E F,且2EF=,现有如下四个结论:AC BE①⊥;//EF②平面ABCD;③三棱锥A BEF-的体积为定值;④异面直线,AE BF所成的角为定值,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三、解答题2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222 1141txttyt⎧-=⎪⎪+⎨⎪=⎪+⎩,(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2cos3sin110ρθρθ++=.(1)求C和l的直角坐标方程;(2)求C上的点到l距离的最小值.22.已知A为圆22:1C x y+=上一点,过点A作y轴的垂线交y轴于点B,点P满足2.BP BA=u u u v u u u v(1)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2)设Q为直线:3l x=上一点,O为坐标原点,且OP OQ⊥,求POQ∆面积的最小值.23.已知菱形ABCD的顶点A,C在椭圆2234x y+=上,对角线BD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1)当直线BD过点(0,1)时,求直线AC的方程.(2)当60ABC∠=︒时,求菱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24.已知函数()()2f x x2a1x2alnx(a0)=-++>.()1求()f x的单调区间;()2若()f x0≤在区间[]1,e上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5.定义在R的函数()f x满足对任意x yÎR、恒有()()()f xy f x f y=+且()f x不恒为0.(1)求(1)(1)f f-、的值;(2)判断()f x的奇偶性并加以证明;(3)若0x≥时,()f x是增函数,求满足不等式(1)(2)0f x f x+--≤的x的集合. 26.如图,在几何体111ABC A B C-中,平面11A ACC⊥底面ABC,四边形11A ACC是正方形,1l//B C BC,Q是1A B的中点,1122,3AC BC B C ACBπ==∠=(I )求证:1//QB 平面11A ACC (Ⅱ)求二面角11A BB C --的余弦值.【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由a=14,b=18,a <b , 则b 变为18﹣14=4, 由a >b ,则a 变为14﹣4=10, 由a >b ,则a 变为10﹣4=6, 由a >b ,则a 变为6﹣4=2, 由a <b ,则b 变为4﹣2=2, 由a=b=2, 则输出的a=2. 故选B .2.C解析:C 【解析】 【分析】利用多项式乘法将式子展开,根据二项式定理展开式的通项即可求得2x 的系数. 【详解】根据二项式定理展开式通项为1C r n r rr n T a b -+=()()()66622111111x x x x x ⎛⎫++=++⋅+ ⎪⎝⎭则()61x +展开式的通项为16r rr T C x +=则()62111x x ⎛⎫++ ⎪⎝⎭ 展开式中2x 的项为22446621C x C x x ⎛⎫+⋅ ⎪⎝⎭ 则()62111x x ⎛⎫++ ⎪⎝⎭ 展开式中2x 的系数为2466151530C C +=+= 故选:C本题考查了二项定理展开式的应用,指定项系数的求法,属于基础题.3.D解析:D 【解析】 【详解】由题设可知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826T =-=,结合函数的图象可知单调递减区间是2448[6,6]()22k k k Z ++++∈,即[36,66]()k k k Z ++∈,等价于[]63,6k k -,应选答案D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题设中的有效信息“函数()()sin f x A x ωϕ=+(0,0)A ω>>的图象与直线(0)y a a A =<<的三个相邻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2,4,8”.结合图像很容易观察出最小正周期是826T =-=,进而数形结合写出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从而使得问题获解.4.C解析:C 【解析】 【分析】这是求甲独自去一个景点的前提下,三个人去的景点不同的概率,求出相应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甲独自去一个景点,则有3个景点可选,乙、丙只能在剩下的两个景点选择,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得,对应的基本事件有32212⨯⨯=种;另外,三个人去不同景点对应的基本事件有3216⨯⨯=种,所以61(/)122P A B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条件概率,确定相应的基本事件个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B解析:B 【解析】记两个零件中恰好有一个一等品的事件为A ,即仅第一个实习生加工一等品(A 1)与仅第二个实习生加工一等品(A 2)两种情况, 则P (A )=P (A 1)+P (A 2)=23×14+13×34=512故选B.6.C解析:C 【解析】两圆方程相减,得到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然后利用其中一个圆,结合弦长公式求解. 【详解】因为圆C 1:x 2+y 2=4与圆C 2:x 2+y 2﹣4x +4y ﹣12=0, 两式相减得20x y --=,即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圆C 1:x 2+y 2=4,圆心到公共弦的距离为2d =, 所以公共弦长为:22222l r d =-=.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还考查了运算求解的能力,属于基础题.7.D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题目中当n=k+1时不等式的证明没有用到n=k 时的不等式,正确的证明过程如下: 在(2)中假设n k = 时有21k k k +<+ 成立,即2(1)(1)(1)1k k k +++<++成立,即1n k =+时成立,故选D . 点睛:数学归纳法证明中需注意的事项(1)初始值的验证是归纳的基础,归纳递推是证题的关键,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从k 到k +1时命题中的项与项数的变化,防止对项数估算错误.(3)解题中要注意步骤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过程中要体现数学归纳法证题的形式.8.B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集合,故选B.考点:集合的交集运算.9.A解析:A 【解析】 【分析】根据斜二测画法的规则还原图形的边角关系再求解即可. 【详解】由斜二测画法规则知AC BC ⊥,即ABC V 直角三角形,其中3AC =,8BC =,所以73AB =,所以AB 边上的中线的长度为732. 故选:A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斜二测画法前后的图形关系,属于基础题型.10.C解析:C 【解析】分析:连结MN ,结合几何性质和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整理计算即可求得最终结果. 详解:如图所示,连结MN ,由2,2BM MA CN NA ==u u u u v u u u v u u u v u u u v可知点,M N 分别为线段,AB AC 上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 则()33BC MN ON OM ==-u u u v u u u u v u u u v u u u u v ,由题意可知:2211OM ==u u u u v ,12cos1201OM ON ou u u u v u u u v ⋅=⨯⨯=-,结合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可得:()2333336BC OM ON OM OM ON OM OM ⋅=-⋅=⋅-=--=-u u u v u u u u v u u u v u u u u v u u u u v u u u v u u u u v u u u u v .本题选择C 选项.点睛:求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有三种方法:利用定义;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利用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已知条件的特征来选择,同时要注意数量积运算律的应用.11.B解析:B 【解析】由题意知,(14051)108.9-÷=,所以分为9组较为恰当,故选B.12.A解析:A 【解析】 【分析】依据题意作出图象,由双曲线定义可得1122PF F F c ==,又直线PF 2与以C 的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可得2MF b =,对2OF M ∠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用余弦定理及余弦定义列方程,即可求得2b a c =+,联立222c a b =+,即可求得43b a =,问题得解. 【详解】依据题意作出图象,如下:则1122PF F F c ==,OM a =, 又直线PF 2与以C 的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 所以2OM PF ⊥, 所以222MF c a b =-=由双曲线定义可得:212PF PF a -=,所以222PFc a =+, 所以()()()()22222222cos 2222c a c c b OF M c c a c ++-∠==⨯⨯+ 整理得:2b a c =+,即:2b a c -= 将2c b a =-代入222c a b =+,整理得:43b a =, 所以C 的渐近线方程为43b y x x a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双曲线的定义及圆的曲线性质,还考查了三角函数定义及余弦定理,考查计算能力及方程思想,属于难题.二、填空题13.【解析】【分析】由题意知渐近线方程是再据得出与的关系代入渐近线方程即可【详解】∵双曲线的两个顶点三等分焦距∴又∴∴渐近线方程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即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属于基础题解析:y =±【解析】 【分析】由题意知,渐近线方程是b y x a =±,1223a c =⨯,再据222c ab =+,得出 b 与a 的关系,代入渐近线方程即可. 【详解】∵双曲线22221x y a b-= (0,0)a b >>的两个顶点三等分焦距,∴1223a c =⨯,3c a =,又222c a b =+,∴b =∴渐近线方程是by x a=±=±,故答案为y =±. 【点睛】本题考查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即双曲线22221x y a b-= (0,0)a b >>的渐近线方程为b y xa =±属于基础题.14.【解析】复数其实部为考点:复数的乘法运算实部 解析:1-【解析】复数(1)11i i i i +=-=-+,其实部为1-. 考点:复数的乘法运算、实部.15.-1【解析】【分析】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平面区域由图形求出最优解再计算目标函数的最小值【详解】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由图形知当目标函数过点A 时取得最小值由解得代入计算所以的最小值为故答案为解析:-1 【解析】 【分析】画出约束条件表示的平面区域,由图形求出最优解,再计算目标函数1z x y 2=-+的最小值. 【详解】画出约束条件102100x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由图形知,当目标函数1z x y 2=-+过点A 时取得最小值,由{x 0x y 10=--=,解得()A 0,1-,代入计算()z 011=+-=-,所以1z x y 2=-+的最小值为1-.故答案为1-.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性规划的应用问题,也考查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是基础题.16.【解析】【分析】作出立体图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关系求得对应的边长再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详解】如图所示在中∵∴在中∵∴在中∴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求解实际情景中的角度问题依据 解析:30°【解析】 【分析】作出立体图,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关系求得对应的边长,再利用余弦定理求解cos ACB ∠即可. 【详解】如图所示,在Rt ACD V 中,∵10,45AC m DAC =∠=︒,∴10DC m = 在Rt DCB △中,∵30DBC ∠=︒,∴103BC m =. 在ABC V 中,22210103103cos 210103ACB +-∠==⨯⨯30ACB ∠=︒.故答案为:3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三角形求解实际情景中的角度问题,依据题意正确画出立体图形,确定边的关系再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即可.属于基础题.17.【解析】【分析】利用诱导公式化简题目所给表达式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得运算的结果【详解】依题意原式【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利用诱导公式化简求值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基 32+ 【解析】 【分析】利用诱导公式化简题目所给表达式,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得运算的结果. 【详解】 依题意,原式17π26ππ2πcossin cos 4πsin 8π4343⎛⎫⎛⎫=+=+++ ⎪ ⎪⎝⎭⎝⎭π2π32cos sin 43+=+=. 【点睛】 本小题主要考查利用诱导公式化简求值,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基础题.利用诱导公式化简,首先将题目所给的角,利用诱导公式变为正角,然后转化为较小的角的形式,再利用诱导公式进行化简,化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18.【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的指数式化为对数式根据对数的换地公式写出倒数的值再根据对数式的性质得到结果【详解】则故答案为【点睛】本题是一道有关代数式求值的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应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属于基 解析:2【解析】 【分析】根据所给的指数式,化为对数式,根据对数的换地公式写出倒数的值,再根据对数式的性质,得到结果.【详解】45100a b ==Q ,4log 100a ∴=,5log 100b =,10010010012log 42log 5log 1001a b∴+=+==, 则1222a b ⎛⎫+=⎪⎝⎭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是一道有关代数式求值的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应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属于基础题.19.1【解析】【详解】化简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可得由可得当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解析:1 【解析】 【详解】化简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可得()22311cos cos 44f x x x x x =--=-++=2(cos 1x -+, 由[0,]2x π∈,可得cos [0,1]x ∈,当cos x =时,函数()f x 取得最大值1. 20.【解析】【分析】对于①可由线面垂直证两线垂直;对于②可由线面平行的定义证明线面平行;对于③可证明棱锥的高与底面积都是定值得出体积为定值;对于④可由两个特殊位置说明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是定值【详解】对 解析:①②③【解析】 【分析】对于①,可由线面垂直证两线垂直;对于②,可由线面平行的定义证明线面平行;对于③,可证明棱锥的高与底面积都是定值得出体积为定值;对于④,可由两个特殊位置说明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是定值. 【详解】对于①,由1,AC BD AC BB ⊥⊥,可得AC ⊥面11DD BB ,故可得出AC BE ⊥,此命题正确;对于②,由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两个底面平行,EF 在平面1111D C B A 内,故EF 与平面ABCD 无公共点,故有//EF 平面ABCD ,此命题正确;对于③,EF 为定值,B 到EF 距离为定值,所以三角形BEF 的面积是定值,又因为A 点到面11DD BB 距离是定值,故可得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此命题正确; 对于④,由图知,当F 与1B 重合时,此时E 与上底面中心为O 重合,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1A AO ∠,当E 与1D 重合时,此时点F 与O 重合,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1OBC ∠,此二角不相等,故异面直线,AE BF 所成的角不为定值,此命题错误.综上知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 【点睛】本题通过对多个命题真假的判断,综合考查线面平行的判断、线面垂直的判断与性质、棱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属于难题.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也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同学们往往因为某一处知识点掌握不好而导致“全盘皆输”,因此做这类题目更要细心、多读题,尽量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另外,要注意从简单的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入手,然后集中精力突破较难的命题.三、解答题21.(1)22:1,(1,1]4y C x x +=∈-;:2110l x ++=;(2【解析】 【分析】(1)利用代入消元法,可求得C 的直角坐标方程;根据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化原则可得l 的直角坐标方程;(2)利用参数方程表示出C 上点的坐标,根据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可将所求距离表示为三角函数的形式,从而根据三角函数的范围可求得最值. 【详解】 (1)由2211t x t -=+得:210,(1,1]1x t x x -=≥∈-+,又()2222161t y t =+ ()()222116141144111xx y x x x x x -⨯+∴==+-=--⎛⎫+ ⎪+⎝⎭整理可得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21,(1,1]4y x x +=∈-又cos x ρθ=,sin y ρθ=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2110x ++=(2)设C 上点的坐标为:()cos ,2sin θθ则C 上的点到直线l的距离d ==当sin 16πθ⎛⎫+=- ⎪⎝⎭时,d 取最小值则min d = 【点睛】本题考查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求解椭圆上的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求解本题中的最值问题通常采用参数方程来表示椭圆上的点,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问题.22.(1) 2214x y += (2) 3.2【解析】 【分析】(1)设出A 、P 点坐标,用P 点坐标表示A 点坐标,然后代入圆方程,从而求出P 点的轨迹;(2)设出P 点坐标,根据斜率存在与否进行分类讨论,当斜率不存在时,求出POQ ∆面积的值,当斜率存在时,利用点P 坐标表示POQ ∆的面积,减元后再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出最值,最后总结出最值. 【详解】解:(1) 设(),P x y , 由题意得:()()1,,0,A x y B y , 由2BP BA =u u u v u u u v,可得点A 是BP 的中点, 故102x x +=, 所以12xx =, 又因为点A 在圆上,所以得2214x y +=,故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14x y +=.(2)设()11,P x y ,则10y ≠,且221114x y +=,当10x =时,11y =±,此时()33,0,2POQ Q S ∆=; 当10x ≠时,11,OP y k x =因为OP OQ ⊥, 即11,OQ x k y =-故1133,x Q y ⎛⎫- ⎪⎝⎭,OP ∴=OQ ==, 221111322POQx y S OP OQ y ∆+==⋅①, 221114x y +=代入① 2111143334322POQy S y y y ∆⎛⎫-=⋅=- ⎪ ⎪⎝⎭()101y <≤设()()4301f x x x x=-<≤ 因为()24f x 30x '=--<恒成立, ()f x ∴在(]0,1上是减函数, 当11y =时有最小值,即32POQ S ∆≥, 综上:POQ S ∆的最小值为3.2【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的轨迹方程、椭圆的性质等知识,求解几何图形的长度、面积等的最值时,常见解法是设出变量,用变量表示出几何图形的长度、面积等,减元后借助函数来研究其最值.23.(1)20x y ++=(2)【解析】 【分析】 【详解】Ⅰ)由题意得直线BD 的方程为1y x =+. 因为四边形ABCD 为菱形,所以AC BD ⊥. 于是可设直线AC 的方程为y x n =-+.由2234{x y y x n+==-+,得2246340x nx n -+-=.因为A C ,在椭圆上,所以212640n ∆=-+>,解得n <<. 设A C ,两点坐标分别为1122()()x y x y ,,,, 则1232n x x +=,212344n x x -=,11y x n =-+,22y x n =-+.所以122n y y +=. 所以AC 的中点坐标为344n n ⎛⎫⎪⎝⎭,.由四边形ABCD 为菱形可知,点344n n ⎛⎫⎪⎝⎭,在直线1y x =+上, 所以3144n n =+,解得2n =-. 所以直线AC 的方程为2y x =--,即20x y ++=.(Ⅱ)因为四边形ABCD 为菱形,且60ABC ∠=o , 所以AB BC CA ==.所以菱形ABCD 的面积2S AC =.由(Ⅰ)可得2223162-+==n AC ,所以2316)S n n ⎛=-+<< ⎝⎭,故当0n =时,有max 164=⨯=S 24.(1)见解析; (2)2e 2ea 2e 2-≥-.【解析】 【分析】()1求函数的导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和导数之间的关系,即可求()f x 的单调区间;()2若()0f x ≤在区间[]1,e 上恒成立,则只需求出()f x 的最大值即可,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详解】()()()21f x x 2a 1x 2alnx(a 0)=-++>Q .()()()()22x 2a 1x 2a2x 1x a f'x (x 0)xx-++--∴==>,由得1x a =,2x 1=,当0a 1<<时,在()x 0,a ∈或()x 1,∞∈+时 ,在()x a,1∈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是()0,a 和()1,∞+,单调减区间是()a,1;当a 1=时,在()x 0,∞∈+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是()0,∞+;当a 1>时,在()x 0,1∈或()x a,∞∈+时,在()x 1,a ∈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是()0,1和()a,∞+,单调减区间是()1,a .()2由()1可知()f x 在区间[]1,e 上只可能有极小值点, ()f x ∴在区间[]1,e 上的最大值在区间的端点处取到,即有()()f 112a 10=-+≤且()()2f e e 2a 1e 2a 0=-++≤,解得2e 2ea 2e 2-≥-.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e 2ea 2e 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单调性和导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将不等式恒成立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5.(1)(1)0f =,(1)0f -=;(2)偶函数,证明见解析;(3)1{|}2x x ≤ 【解析】 试题分析:(1)利用赋值法:令1x y ==得()10f =,令1x y ==-,得()10f -=; (2)令1y =-,结合(1)的结论可得函数()f x 是偶函数;(3)结合函数的奇偶性和函数的单调性脱去f 符号,求解绝对值不等式12x x +≤-可得x 的取值范围是1{|}2x x ≤. 试题解析:(1)令1x y ==得()10f =,令1x y ==-,得()10f -=;(2)令1y =-,对x R ∈得()()()1f x f f x -=-+即()()f x f x -=,而()f x 不恒为0,()f x ∴是偶函数;(3)又()f x 是偶函数,()()f x fx ∴=,当0x >时,()f x 递增,由()()12f x f x +≤-,得()()12,12,f x f x x x x +≤-∴+≤-∴的取值范围是1{|}2x x ≤.26.(1)详见解析;(2)43131. 【解析】 【分析】(1)连接1AC ,1A C 交于M 点,连接MQ ,则四边形11A ACC 是正方形,点M 是1AC 的中点,推导出四边形11B C MQ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11B Q C M P ,由此能证明1B Q P 平面11A ACC .(2)以C 为原点,CB ,1CC 分别为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11A BB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详解】证明:(1)如图所示,连接1AC ,1A C 交于M 点,连接MQ . 因为四边形11A ACC 是正方形,所以点M 是1AC 的中点, 又已知点Q 是1A B 的中点,所以MQ BC P ,且12MQ BC =, 又因为11B C BC ∥,且112BC B C =,所以11MQ B C P ,且11MQ B C =, 所以四边形11B C MQ 是平行四边形,故11B Q C M P , 因1B Q ⊄平面11A ACC ,1C M ⊂平面11A ACC , 故1B Q P 平面11A ACC .(2)如图所示,以C 为原点,1,CB CC 分别为y 轴和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不妨设1122AC BC B C ===,则)3,1,0A-,)13,1,2A -,()0,2,0B ,()10,1,2B , 所以()113,2,0B A =-u u u u r ,()10,1,2B B =-u u u r .设平面11A BB 的法向量为(),,m x y z =u r,则111·0·0m B A m B B ⎧=⎪⎨=⎪⎩u u u u v v u u u v v 即32020x y y z⎧-=⎪⎨-=⎪⎩,取4x =,则()4,23,3m =u r 平面1CBB 的一个法向量()1,0,0n =r ,所以431cos ,31m n m n m n===u r ru r r g u r r g . 故二面角11A BB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431.【点睛】线面平行的证明的关键是在面中找到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找线的方法是平行投影或中心投影,我们也可以通过面面平行证线面平行,这个方法的关键是构造过已知直线的平面,证明该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空间中的角的计算,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把角的计算归结为向量的夹角的计算,也可以构建空间角,把角的计算归结平面图形中的角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