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班级:旅游管理113班姓名:李芮学号:11341004关于中国古镇旅游的保护与开发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
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古村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从古村古镇的定位,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与综述,为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镇旅游;保护;开发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古镇旅游实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开始介入古镇旅游的研究领域,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古镇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我国古镇旅游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古镇旅游的兴起(一)古镇旅游的兴起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20 年的事。
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
1982 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
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至此,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
从率先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到最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省西递- 宏村古村落,从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到山西平遥古城、西部云南丽江等古镇,无不成为游客追逐的对象。
(二)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容量饱和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
当旅游地的游客量超过旅游容量时,就会出现消费过度集中,造成旅游地的交通拥挤、住宿紧张、吃饭困难、景点爆满、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乃至客人投诉增加等负面效应,这样其实是对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最大破坏,同时也降低了旅游量[1]。
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
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
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
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
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3.商业化的影响第一,理论上,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
第二,实际上,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2]。
因此,古镇应禁止在保护区内开设新的商店、逐步地把那些向游客出售小装饰品的商店迁移到保护区的外面;通过发展观光旅游,恢复传统“老字号”,演示传统手工艺;还应重新挖掘构成水乡古镇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项目,开发民间游乐项目,展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3]。
二、关于中国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的调查分析(一)调查目的为了了解中国古镇在21世纪的发展状况,以及各地游客对古镇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旅游发展状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以后更全面保护古镇,完善古镇旅游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身边的朋友,随机的路人100名。
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其中填答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逐一下发,要求按照个人情况如实填写,并当场收回。
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1.问卷样本特征分析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从性别分布来看,被调查的男女比例大致为1:1。
从年龄分布来看,19-25岁所占比例最高,为60%,以青年为主。
从职业来看,学生和服务行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多,说明此类人员旅游市场较为广阔,也说明了旅游需要时间的支持。
从月收入来看,1000-2999元之间的最多,说明旅游具有现代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从每年旅游次数来看,1-2次数量较多,说明闲暇时间主要集中在学生上,放假时间较短。
2.关于游客被旅游类型所吸引的调查分析表2 更倾向于什么类型的旅游0%10%20%30%40%50%60%70%自然山水风光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旅游其他表1更倾向于什么类型的旅游从图中看出,被调查对象更倾向于自然山水风光旅游,所以这类景点更能吸引所有年龄段的人。
历史文化遗产类的景点比例也很高,这两类景区景点要更加注重人性化的服务,增加游客的游览次数。
其他两个选项比较冷门,可以适当增加宣传效果,吸引游客游览。
3.调查对象对中国古镇的认知49%2%表2 调查对象对中国古镇的认知在被调查者中,认知丽江古镇的人数最多,游客最为了解,其次是周庄,乌镇,平遥古镇等。
说明了丽江古镇知名度最高,其他古镇知名度依次排列。
黄姚古镇知名度最低,说明有些古镇要扩大知名度,吸引游客。
4.古镇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农家乐民族风情休闲娱乐休闲娱乐表3 古镇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以上的因素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古镇优美的优美风景为62%,这个比例是很高的,说明古镇的自然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而休闲娱乐所占比例最小为4%,说明古镇的休闲娱乐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注意休闲娱乐的开发,充分挖掘休闲娱乐的内涵;此外,还有农家乐和古镇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只有6%和10%。
说明古镇的设施文化有待完善;民族风情对游客的吸引力为18%,说明古镇要把民族方面的风情现代化,大众化。
5.游客选择古镇旅游的原因0%10%20%30%40%50%古镇保留完整的民居古镇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古镇风俗文化同事朋友推荐其他表4 选择古镇旅游的原因在选择古镇旅游的原因中,同事朋友推荐此项比例所占最大,说明古镇旅游要树立好的形象,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对此进行宣传,其他选项所占比例大概平均分布。
说明古镇内部的文化设施也是游客选择来旅游的特色。
6.对于古镇游客人数增多的看法0%5%10%15%20%25%30%35%40%45%50%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当地人民收入宣传和发扬了古镇的风俗文化可以更好地发展和保护古镇制造了很多垃圾,破坏了环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建筑表5 对于古镇游客人数增多的看法这项问题所选择的答案利弊均衡,选择为古镇带来经济效益,宣传古镇文化,促进古镇发展和破坏古镇环境和古建筑的人数相当,说明古镇游客人数增多为古镇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重性的。
7.古镇的哪种旅游资源更具有开发潜力表6 古镇那种旅游资源更具有开发潜力从图中可知,自然景观比人文景观仅多出6%,说明古镇里面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很大潜力。
要在开发景点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8.阻碍古镇旅游的发展因素0%10%20%30%40%交通因素旅游产品对外宣传景区管理资金投入表7 阻碍古镇旅游的发展因素由图可知,BD 选项所占比例最高,说明中国古镇旅游所开发的力度比较 低,比较单一,不能吸引游客,并且旅游行业管理制度不佳,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宣传上,随着信息网络和交通干线越来越发达,都能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
9.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方式23%39%3%2%表8 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方式培养当地居民和游客的责任感比例所占最高,说明被调查的对象对个人的道德责任感还是有很大的期望的。
并且法律保护和科学保护所占比例也比较重,说明此类保护措施会有一定效果,当然古镇内也要加强保护,依法实施,才能更好的保护古镇。
10.宣传古镇的方法网络表9 宣传古镇的方法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利用网络进行更好的宣传这个选项,毕竟在这个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利用网络进行对信息的搜索和了解。
所以,古镇方面可以在网络上扩大对自己景区的宣传,增加知名度。
三.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 (一)、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第一,学术上,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
但大多数学者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
第二,实际上,政府主导为:(1)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
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文化整体的保护;[4](2)坚持合理开发原则,所谓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乱搞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境污染,及此造成的对整个环境的破坏。
(二)、“空心化”的问题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5]。
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