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湖水在不同的季节有正温层和逆温层两种,正温层:湖水水温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
●当水体的水温呈正温层分布时,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当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逆温层分布:湖水温度<4℃,水温由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对于较深的水体会生成温跃层,温跃层的形成会阻碍水体的垂直运动,从而阻碍水体物质和气体的交换。
表层与下层之间氧气、营养盐类的交换受到阻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分解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水体的生产力。
通常水深不到5米,或风浪作用强烈的水体一般不会形成温跃层,水体的生产力较高。
●在白天和夜间两个时间段,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是不同的,白天岸周水向上,湖心水向下,夜间则相反。
密度流又不同于漂流,漂流是由大风引起的。
密度流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
●湖泊与河流水体运动的成因是不同的,湖水的运动主要是由风力及温度变化引起的;而河水的运动主要是重力梯度所●某湖泊湖水的密度环流流向如左图,请判断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白天还夜间(白天)●大致分为内力湖与外力湖,哪些是外力,哪些是内力湖内力湖—由于地壳运动diastrophism形成的湖泊构造湖—由于地壳(crust of earth)的构造运动(褶皱、断裂)而成.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后的火山口蓄水形成,多为圆形,深而陡峭,堰塞湖—熔岩流、地震、山崩阻塞河谷而成外力湖--由于地球表面及外部因素,如水流、风力等形成的湖泊牛轭湖Oxbow lake—河流改道,旧河曲形成,深度较小,沿河流分布,图示;溶岩湖—地下水溶蚀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形成,多分布于云贵高原;风成湖—风蚀洼地而成,小而浅,位置随水源变化而移动,也称游移湖,多在沙漠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地;泻湖—泥沙沉积将海湾与海洋隔离而成,如太湖,湖中有大量海水陆封鱼类;陨石湖—陨石撞击地面形成,冰川湖等。
●内陆湖泊涉及理化因子有很多,但湖泊之间差异较大的水化学因子是盐度,含盐量的差异:低的不足0.01‰,咸水湖的含盐量可超过海水,有的甚至形成干盐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我国淡水水体的盐度大多数在0.01-0. 5‰;范围之中,河口区水域的盐度高于中下游干流水域,大多数淡水生物的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弱,对盐度适应上限一般在5-8‰之间。
●●纬度不同鱼产力也有所不同,了解高纬度怎样影响鱼产力的关键是光照强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限制光合作用的速度,水温低等。
●沉水植物:其分布取决于水深、透明度、风浪作用等,一般它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成负相关;●初建成的水库通常凶猛性鱼类较少。
初期鱼类种数较少,鱼类种群结构简单,高龄鱼少,凶猛性鱼类相对较少。
●要了解洄游类型,一些常见性鱼类哪些的是降海、降河、溯河、洄游型鱼类??:什么是溯河:由海入江河,降海是由江河入海,比如:鲥鱼、刀鲚—海里育肥,溯河产卵,这种洄游称为溯河洄游。
●河鳗—淡水中育肥,降海产卵,降海洄游。
是非题●中华绒螯蟹—至河口区降河产卵,不进入海,属:降河洄游●内陆半洄游型鱼类:●青鱼、草鱼、鲢、鳙、鲟(中华鲟)等,一般均为溯河产卵,即从某一水域逆流而上至某一淡水水域产卵,但并不做长距离迁移;●沿岸定居型种类:●定居型沿岸种类:鳊、鲂、鳢、鳜、鲶、花鱼骨、黄颡鱼●定居型敞水种类:鲌、鳡、银鱼、狗鱼●定居型底栖种类:鲤、鲫、鲴、黄鳝、鲶等●动物食性—以水生动物为主要食物,也称肉食性●凶猛性鱼类:Predator●以大型鱼类鱼类为食,如鳡、狗鱼等●以小型鱼类、虾类为食:如鳜、乌鳢、鲌、鲶、大银鱼等。
●掌握受精卵的性质,有4种●鱼类通常所产卵有:●粘性卵—具有次级卵膜,吸水后产生粘性,鲤、鲫、团头鲂等,需产卵基质;●沉性卵Demersal egg—比重大于水,如黄颡鱼、大麻哈鱼、虹鳟、大银鱼等,要求良好的底质条件●漂浮性卵—完全漂浮,鱼卵具大油球,鲚(刀鱼)、乌鳢等;●半浮性卵,鱼卵具小油球—鲥鱼、河鳗等;●产卵方式很多:主要有5种●草上产卵—粘性卵●水层产卵—浮性卵、半浮性卵●石砾产卵—粘性卵:圆吻鲴,细鳞鲴、稚罗鱼等;沉性卵—大麻哈鱼等;●贝内产卵---鰟鮍、鮈类,卵产在贝类的外套腔内●筑巢产卵--出于保护受精卵和仔鱼的需要:●掌握洄游的定义;洄游--鱼类成群地由一个栖息水域或水体向另一个栖息水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了解造成鱼类回游的原因(目的):●索饵(育肥);生殖;越冬三个因素;●食物链、食物网又称为“营养链”。
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存在着许多条食物链,由这些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被称为食物网。
●第二章:●掌握区域性种群定义: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绝而形成的种群被称为区域性种群。
区域性种群有独特的分布区与其他种群相区别,例如,长江中的刀鲚与太湖中的湖鲚,长江水系的四大家鱼与黑龙江、珠江水系的四大家鱼等,均为区域性种群。
●掌握生物学种群定义:由于生物学方面的隔离而形成的种群被称为生物学种群。
不同的生物学种群分布于同一水体中,但由于分布于不同的小生境(Biological niche), 或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节律而造成了隔离。
●种群的分化的意义,分化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其主要意义有4点:●可利用条件不同的生活小区,扩大同一种生物的分布区;●因生活水域不同,取食器官构造的分化,扩大了食谱,保障了食物的来源;●可分批利用产卵场所和索饵场所;●可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来增强抗逆能力)●掌握产卵群体的定义:种群内达到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并参加繁殖活动的个体的总和●什么是剩余群体、补充群体●剩余群体:产卵群体中进行重复产卵的个体的总和;●补充群体:产卵群体中首次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活动个体的总和;●了解:种群的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整个种群数量的比例。
●鱼类种群数量的短期波动是由于世代丰歉引起的。
●剩余群体、补充群体的定义?以这两类群体为主体的繁殖群体,其种群数量的波动与恢复。
● 1 以补充群体为主来参与繁殖的鱼类,产卵群体年龄单一,但亲体数量大、相对怀卵量也较大,因此鱼苗发生量也较大。
鱼类的苗、种阶段死亡率最高,对环境十分敏感。
而气象、水文、水质量等环境因素每年都会在一定的幅度中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这类繁殖群体的后代数量也随着每年环境因素的变动而产生相应的波动。
但只要某一世代环境好了,这类群体的资源量就会突然爆发。
所以表现为容易波动,也易恢复。
2 而以剩余群体为主体的鱼类其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复杂,有多个年龄组共同组成。
每年的补充群体仅是整个繁殖群体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组成部分。
因此,某一世代资源遭破坏,种群数量可能会向下波动,但不会表现得很剧烈,因为该繁殖群体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但若连续个世代的群体数量持续下降就很难恢复,即便某一世代条件十分理想,也仅表现在在这一年龄的性成熟个体会多一些,但无法根本改变整个繁殖群体数量不足的问题。
要连续多个世代丰产才会根本改善资源状况,因此以剩余群体为主体的繁殖群体,它种群数量表现为不急剧波动,但资源持续下降后不是1-2个世代丰产所能恢复的。
●鱼类的3种存活曲线一般了解●凹角型曲线(多数鱼类),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后期死亡率低、且较平稳;●对角型曲线(极少数鱼类)终生处于敌害生物的压制之下,死亡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比较稳定●凸角型曲线(人类)早期死亡率低,达生理最大年龄时,短期内集中死亡●鱼类体长与体重的相关方程很常用,为W i=aL i b;了解a、b两个值的求算,尤其是大多数鱼类被视为匀速生长的,在这种情况下,b值可用3.0常数来表达。
●第三章:●理解岸线曲折度与鱼产力的关系:岸线曲折度增大,水体与陆地的相对接触面积增大,水体的外源性营养物质来源丰富。
●曲折度大,形成水体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湾、叉),对于鱼类的栖息、繁殖和避敌有利。
●理解岸线曲折度与鱼力的关系,至少知道,岸线曲折度越大,鱼产力越高。
水体的鱼产力与水体岸线曲折度之间呈___正相关_____关系,与纬度成__负相关____关系。
●淡水无脊椎动物对盐度忍受的上限为5-8‰●名词P/B系数是指某段时间内(如一年)某种生物的生产量与该段时间内这种生物的平均生物量的比值,值越大●表明饵料生物生产速率高。
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力都可用P/B系数来表达。
●●黑瓶中结果分析1.黑瓶中的溶氧B DO>初始溶氧C DO;即B DO>C DO时,这种情况不会出现。
除非黑瓶漏光。
.2。
若黑瓶中的溶氧B DO<初始溶氧C DO;即B DO<C DO时,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本层水中生物呼吸作用及有机物耗O2越多。
(但黑瓶情况不能说明水体的生产力高低,因为有可能瓶中自养生物很多,但处于黑暗环境,不能产氧,也有可能水体中自养生物没有或者很少,这要看白瓶情况)3.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即W DO≥C DO时,说明有自养生物,并且产氧量能满足本层水体生物及有机物耗氧所需。
说明有生产力,绝对值大少就是生产力的大小。
.4。
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时,即W DO<C DO时,有两种情况:A--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黑瓶B DO时,则说明有自养生物但产生O2不能满足生物需要及有机物耗氧,所以白瓶高于黑瓶溶氧。
B--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 黑瓶B DO时,则说明水体无自养生物,两个瓶都只有耗氧,同步耗氧越过初始溶氧;因此:1-----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时,水体具生产力,绝对值越大生(渔)产力越高。
2-----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黑瓶B DO时,水体生(渔)产力低下。
3-----当白瓶中的溶氧W DO<初始溶氧C DO,而且又有白瓶W DO= 黑瓶B DO时,水体没有生(渔)产力(比如重度污染区) 第四章:理解:放养鱼种的质量主要取决于____遗传性状_、_健壮程度_和__生态健全性_三个方面鱼种的遗传性状⏹1.近亲繁殖;Explain⏹2.品系混杂;Explain鱼种的健壮程度伤病情况和肥满度鱼种的生态适应性⏹天然鱼种>池塘鱼种,在库湾、湖汊及网箱(开阔水体)中培育的鱼种具有较好的生态健全性。
⏹为了取得较好的放养效果:池塘培育鱼种—过渡暂养—最后放养。
鱼种的投放地点的4个不宜⏹不宜在输水涵洞、溢洪道、泵站投放,避免水流裹挟造成损失。
⏹不宜在下风沿岸、浅滩处投放,以免鱼种被风流拍打上岸,造成损失。
⏹不宜集中于一个库湾、湖汊投放,免遭凶猛鱼类的围歼。
⏹不宜在上游或水浅的库湾投放,避免因水位突然下降,导致放养鱼种干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