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影评精选(一):风华一指暗消魂,悠悠数载物非物。
我自将心托流水,再遇何人共相随。
如果你抓不住这弹指间的年华,就不好轻易爱上一个人。
人心难测,但若实在没忍住,也千万不做先爱的那一方,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没有激烈爱过的人,不能解这其中味。
当我再见你的时候,我还爱得起吗,多年后,郑微在应对陈孝正卷土重来的时候,她慌张而惶恐,但是爱像覆水,难收。
电影里,年轻就是资本。
年轻的时候,郑微能够为爱痴狂,为爱越过千山万水,排除千难万险,在所不辞。
但是年华匆匆,青春太短暂,没人允许她们一向年轻。
人心总会在年华消失中,变得坚硬起来。
就像原小说里写的那样,我们就应感谢那些以前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公司口号陈孝正伤害过郑微,尽管这样,郑微恨他吗?也许以前恨过,而此刻呢,估计不恨了。
那么,阮莞呢,她恨赵世勇吗?可能观众恨的最多。
对于阮莞来说,感情无可奈何。
就这么一个小男生,不值得爱,可就是爱上了。
一旦爱上了,就期望海誓山盟、天荒地老,哪怕被欺骗百次,依然坚信自己没爱错过,是不是太傻?这样的傻人很多。
感情,没有对错,哪怕是痛彻心扉,也总期盼奇迹发生,期盼对方回心转意。
女生在这点上,比男生更能海纳百川。
这话说给阮莞听的。
她在这场感情里,失魂落魄,丢了尊严,令人扼腕。
女神总是没有好归宿,不是被猪拱了,就是香消玉殒,孤老一生。
阮莞,我愿意成为你生命中的配角,无悔这一生,这是老张的感情观,多么伤感和可惜。
爱要表达出来才好,可老张没说出口,他没有郑微的勇气,但不见得不好。
不说就是不改变,永远不说就是永远不改变。
暗恋的人才最伟大。
那林静又该何去何从,回过头去爱施洁吗?但是爱,到底是说还是不说。
说了像郑微那样吗?不说,那就像老张那样吗,一辈子站在你背后,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无能为力、默默叹息?还是干脆就像黎维娟一样,有了金钱,感情它算个屁!人太容易输给感情了。
养蚕日记在青春的光影里,感情、友情、亲情,三情并立。
多年后再回忆,必须是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们感叹一遇杨过终身误,也感叹擦肩而过即一生。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感情,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
电影很值得推荐。
爱赵薇,爱电影致青春。
~~4月26号,全民致青春,走起!致青春影评精选(二):说心里话,我特喜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个题目,于是带着缅怀青春的敬意,期望能在电影里找回一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
然而电影却令我大失所望,我已经很少能在电影院里感觉到困意了。
我知道这样的评价会被自诩小清新的文艺青年们批得狗血喷头,但当繁华落尽,电影下线时再去看豆瓣影评吧,排除了水军的因素,才能真正看出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印象。
用电影里的一句话来说,这也太像国产电影了。
要我说,顶多就一电视剧题材,若真拍成电视剧,又要被说模仿《将感情进行到底》了。
陈芝麻烂谷子的煽情桥段,用老徐《梦想照进现实》中的话来说:早就不稀地用了。
当然,赵导起点高,说什么也不至于去拍电视剧这种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怎算得上艺术,即便本小姐也是拍电视剧出身的。
比起本片,《那些年》里用了超多的篇幅写主角们中学时的故事,正因那是青春的懵懂期。
又用了相对较少的篇幅去写大学生活,正因那是青春的绽放季。
几乎没有提到毕业后的任何事情。
毕竟我们所怀念的青春,就应大多是在读书的时候吧。
而《致青春》中却用了很多时刻在主角们工作后的事,非要为这部电影安排一个结局。
这就好像《唐山大地震》不讲如何抗震救灾,却在喋喋不休地写一个家庭如何团聚,此时此刻,导演已经跑偏。
而为什么九把刀镜头下的高中生恋情如春草般清新,如初乳般甘醇,而赵导处女作却味如嚼蜡,枯燥无味。
这事你还真不能怪赵导,为什么不拍高中却拍大学?正因内地的中学生都没有青春,也没有办法青春。
你我都是过来人,心照不宣了。
赵导的处女作,便像是一场盛大的模仿秀,将教室、宿舍、晚会上、葡萄架下等校园剧必备元素串了一串糖葫芦,却忘了裹糖。
她沉浸在自我缅怀当中,却忘了还有一种叫做灵魂的东西。
致青春影评精选(三):1、关于我对人物的解读:女主一号郑微,她就是那个玉面小飞龙,敢爱敢恨,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然后再伤痛中学会成长。
这个主角基本贴合小说的原型。
她对林静的是依靠,她对陈孝正是刻骨铭心的爱。
女二号阮莞,真正地女神,很多男生的梦中情人,最不朽的青春也是最杯具的青春,她用一辈子祭奠了她的初恋。
室友黎维娟,很世故的女生,她知道她要的是什么,最终她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室友朱小北,女流氓的主角,和小说有出入,个性男生,正因被冤枉偷窃导致退学,但最后还是拥有成功的事业。
男一号陈孝正,他孤高的活在自己的大楼里面,不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一厘米的误差,他的成功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但是我居然明白了他也认可了他最后和微微在一齐,正因他不再像小说一样怯弱,敢于勇敢的回来再次追求他的爱。
男二号们许开阳,电影里的许开阳成了真正地高富帅,但是没有了小说的温文尔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具有家庭优越感,勇敢追求感情的富家公子。
林静,他不是以前存在我脑海里面的林静了,电影改变了很多,弱化了林静的个人魅力,小小的抱不平,啧啧。
ps以前我一度觉得林静是郑微最好的归宿。
配角张开,他是一个个性真实的存在,油嘴滑舌的老油条,好人缘,交际广,爱一切美女。
最令我感动的是从始至终他对阮莞默默的爱慕,满天星的花语是甘愿成为配角的爱。
这些年,花谢花开,他一向在。
赵世永阮莞的爱人,懦弱没有担当,很可恶的一个人。
简介害死了阮莞关于人物的个人了解仅仅是我的见解罢了。
电影十分鲜明的刻画了每一位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相比于小说,人物更加丰富立体了,当然我心爱的林静除外。
2、关于感情郑微和陈孝正,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他们的开始源于陈孝正的高楼建筑模型,他们的结束正因陈孝正心中的高楼。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陈孝正说过他的人生不容许有一厘米的误差,而郑微的出现恰恰是那一厘米的误差。
郑微从厌恶变成喜爱,她爱上了陈孝正甚至勇敢的去追求,这一场女追男的戏码塑造了他们大学的许多欢乐。
无数次的笑,正因这感情很完美很单纯。
最后还是哭了,在陈孝正离开的时候,眼泪掉下来,为他们的感情流泪。
三年后,他回来了,看过小说的人猜不到会发生什么。
他们会结婚吗?郑微和林静,以前她以为她长大以后必须会成为林静的新娘,但是当她考上他所在的城市,他却谎称去美国了,正因目睹了父亲和郑微母亲的奸情,他逃避了放下了自己最爱的小飞龙,在那所城市隐秘的生活着,为了父母的爱恋葬送了自己的爱。
总觉得这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林静,他就应是阳光冷静,成熟理性的大哥哥。
他就应是为了逃避真的去了美国,他就应更多的表现他对郑微最深刻的关心。
融入骨血像亲人一样的,而不是电影里面所表现突兀的那条副线,简直毁了我的林静。
但是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陈孝正吧,我愿意理解这样的安排。
异地恋的代表阮莞与赵世永,大学四年,阮莞的生活费都为祖国交通做了贡献。
电影的赵比小说更加让人憎恶。
他酒后和一个女生做了导致那女的怀孕。
哭哭啼啼跑来阮莞的城市找阮莞,他的手足无措各种表现,让我觉得,为什么女神要被这样的人糟蹋。
阮莞借钱陪那个女生堕胎,然后孤零零回到学校,在火车上痛哭。
没有一个女生能够这样去妥协忍受,但是阮莞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无法坚信的女生,她总是以大姐姐的姿态照顾郑微,爱她的小男友,所有的累所有的哭都在心底。
从大学到工作,每一次都是阮莞去看赵。
我怀孕了。
换来的是赵的惊慌失措,那一刻去,她的爱死了,伴随那个小结晶从体内无情的滑出。
最后她死在了感情的途中,为了在结婚前奔赴赵的约会,为了他和赵以前的青春,看他们最爱的suede 演唱会。
剧中还有很多的暗恋明恋,黎维娟曾毓对陈孝正的爱慕,许开阳对郑微的狂热追求,张开对阮莞的暗恋,都属于青春的一部分。
关于感情,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泰戈尔在《在爱里我们已然相遇》你静静的微笑,不对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我已经等待了太久。
这是爱;宫崎骏在《千与千寻》生命里,必须会有一个对的人在等你,你迟早会遇到。
这是爱。
《红楼梦》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统统都是爱。
爱都值得被歌颂被纪念。
3、关于青春电影中反复提到我们的青春永垂不朽,这是我们的完美心愿。
每个人无论愿意与否,总有一天时光的痕迹悄无声息地书写在我们的面颊我们的灵魂,慢慢侵占我们的全部,但是我们都想要留住我们的青春年华,它永远在我们的心中不朽。
当某一天,我们已经进入职场,渐渐适应社会潮流;当某一天,我们已经变成糟老头与老太婆,我们回忆起当年的青葱岁月,回忆着每一个青春的过客,我坚信那一刻脸上绽放的是花一样的笑容。
无论我们多少岁,我们都青春过,或者我们以青春的心态生活着。
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是值得记忆的。
致青春影评精选(四):单车、图书馆、操场、卡拉ok、球鞋这些都好比从绿叶缝隙间透过来的阳光,斑驳陆离,却照亮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固定为韶华间永恒的图腾,《致青春》就是这样一部给青春献礼的影片。
想想当年在西土城路偷偷去北影蹭电影的青春岁月,我更想把这部电影明白为一个刚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向毕业致礼的作品。
作为演员的赵薇已经成功了,作为导演的赵薇却才刚刚起步。
电影的情节围绕郑微、陈孝正、林静的三角恋爱展开,夹杂着阮莞、小北、黎文娟、许开阳、张开、赵世永等人,交织成一部青春交响曲,却也铭刻着时代的烙印。
这群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青年男女,最早熟的孩子是出生于单亲家庭、人生只允许修建一次且不允许出现误差的陈孝正,正因母亲的辛劳,因此他的人生务必精确再精确、成功再成功,为了这个目标,他将好感定格为互利互惠的友情,比如他对曾毓,他将友情定格为交易,比如他对许开阳,他将感情定格为误差,比如他对郑微,这样的孩子最终获得事业上最大的成功,却成了感情世界里卑微的可怜虫,哪怕丘比特再次赶来,往昔一瞬已是千山之外,温情难觅了。
但是我们无法去苛责他,正如无法苛责自身的过去一样,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大学生,面临父辈失业的高端压力,面临高考的千军万马,面临精神生活的极端贫瘠,面临毕业的无方向恐慌,甚至面临教育资源、出国名额的极端稀缺,因此即便身边都是陈孝正,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因此功成名就后,他应对杨澜的采访,坦然之态度让人佩服,他说我此刻的成功是我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屏幕前的观众,尤其是我,那一刻内心也变得柔软起来,不再介意他的自私、功利以及无情。
最矛盾的是林静,我对林静这个主角始终觉得可有可无,他是郑微的初恋,是郑微考大学的原动力,却在得知双方父母私情后选取逃避,假想如果是他占据郑微整个大学的时光,或许,青春不会那么血肉模糊,但是,恰巧,那段时刻他感情的空缺由另外一个男生占据,因此,他的挣扎最后演变为目睹郑微幸福感情后的沮丧甚至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