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一、人口的迁移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4、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5、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
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
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因素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实战演练: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A.气候适宜B.少自然灾害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特殊功能区等 、中心商务区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课本P25~26)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补充))城市的不同等级、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4、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5、不同规模城市功能服务差异★第二节 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2~P33)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主要标志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动力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70%以上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慢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7~38)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1)城市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下降类型污染来源大气污染①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②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③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2)城市交通问题:交通拥挤,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3)城市住宅问题: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棚户区城市社会问题:失业率高,就业困难、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3、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污染类型危害整治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土壤、破坏水质和生物,腐蚀建筑物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绿化隔离带水体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噪声污染>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环境质量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难度,扩大失业队伍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社会问题突出低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综合整治实战演炼1、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