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押题试卷(一)(J)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1.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TP、蛋白质、脂质以及糖类共有的元素只有3种B. 细胞吸收葡萄糖分子一定消耗ATPC. ATP分子中含有两个稳定性相同的高能磷酸键D. 维持家狗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ATP的水解【答案】A【解析】解:A、ATP的元素组成为C、H、O、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有的含有N、P,即它们共有的元素为C、H、O,A正确;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 错误;C、ATP分子中两个高能磷酸键的稳定性不同,C错误;D、维持家狗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有氧呼吸释放的热能,D错误。
故选:A。
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结构式简写A-P~P~P,其中A表示腺嘌呤核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
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 所需能量,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本题考查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识记相关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掌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需知识准确判断。
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韭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和中心体的复制B. 衰老的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相对表面积减小C. 世界首只基因编辑克隆犬在中国诞生,表明犬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 细胞凋亡时凋亡基因开始表达,细胞癌变时原癌基因开始表达【答案】C【解析】解:A、韭菜根尖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B、衰老的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相对表面积增大,B错误;C、世界首只基因编辑克隆犬在中国诞生,表明犬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正确;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但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2、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本题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以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掌握细胞癌变的原因。
3.2013年DNA识别受体的研究有了新突破一一华人科学家陈志坚发现了广谱DNA识别受体cGAMP合成酶(cGAS)。
结核杆菌是寄生在巨噬细胞的胞内小体中的寄生菌。
它入侵宿主细胞后会留在胞内小体中,但是它的DNA能够逃离胞内小体进入细胞质中。
逃到胞质中的结核杆菌DNA会被cGAS所识别,诱导细胞分泌干扰素(淋巴因子),引起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结核杆菌的DNA逃离胞内小体进入细胞质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该菌的线粒体提供B. cGAS能广谱性识别DNA,这一点与酶的专一性相违背C. 一般来说,仅依靠体液免疫不能清除结核杆菌D. 抗体、干扰素、溶酶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答案】C【解析】解:A、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A错误;B、cGAS只能识别结核杆菌DNA,这说明酶具有专一性,B错误;C、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因此仅依靠体液免疫不能清除结核杆菌,还需要依赖细胞免疫,C正确;D、溶酶体是一种细胞器,不是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故选:C。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有关生物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后所表达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一定发生变化B. 用显微镜观察不到红绿色盲症,但可观察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 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 不携带致病基因就不会患遗传病【答案】B【解析】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后所表达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变化,A错误;B、人类红绿色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细胞形态未变化,不能通过观察细胞形状而作出诊断,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中结构蛋白的改变,红细胞呈镰刀形,可通过观察细胞形状而作出诊断,B正确;C、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与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无关,D错误。
故选:B。
1、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2、基因重组的类型包括:交叉互换、自由组合、基因工程、R型细菌的转化。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意义,明确基因突变后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掌握基因重组的实例,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以及治病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选用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B. 利用层析液分离洋葱鱗片叶色素时,在滤纸上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C.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时,发现父亲正常女儿必定正常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DNA有的没有被32P标记【答案】D【解析】解:A、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现象,因此不能选用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A错误;B、洋葱鱗片叶中不含叶绿体,也不含叶绿素b,B错误;C、父亲正常女儿必定正常,这是红绿色盲的特点,而不是遗传方式,C错误;D、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DNA有的没有被32P标记,D正确。
故选:D。
1、洋葱作为实验材料:(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甲状腺是由于甲状腺细胞表面没有受体B. 温特通过严谨的实验分析,得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 植物幼嫩的芽中含有生长素与乙烯D. 喷洒赤霉素能使水稻明显增高,由此证明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答案】C【解析】解:A、甲状腺细胞表面有多种受体,只是没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A错误;B、温特发现了生长素并进行了命名,郭葛得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C、植物幼嫩的芽中含有生长素与乙烯,C正确;D、喷洒赤霉素能使水稻明显增高,只能证明赤霉素能促进生长,但是不能确定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还是细胞分裂,D错误。
故选:C。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这是由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存在特异性受体。
2、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识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相关实验结论,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分布以及生理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7.图甲4支试管中盛有等量的小球藻,将4支试管放置在温度适宜、光照强度相等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图乙表示小球藻光合作用某阶段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欲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______。
(2)相同时间内,图甲中4种气体A1、A2、A3、A4(质量分別用m1、m2、m3、m4表示)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
(3)在实验Ⅰ与Ⅳ中,小球藻细胞中也出现了(CH218O)。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Ⅳ中出现(CH218O)最可能的转化途径:______。
(4)若实验Ⅰ装置增加光照强度,发现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并未增强,推测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列举两种主要因素即可)。
(5)结合图乙分析:若实验Ⅰ装罝突然降低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小球藻细胞的叶绿休中化合物C5比ATP______(填: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
【答案】Ⅱ和Ⅳ;m1=m4>m2=m3;H2180→C1802→(CH2l80);色素的含量、酶的含量;后减少【解析】解:(1)欲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应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即一组二氧化碳被18O,另一组水被18O表示,因此可选用的实验组合是Ⅱ和Ⅳ。
(2)由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图甲中4种气体A1、A2、A3、A4分别为18O、O2、O2、18O2,由于时间相等,因此气体的摩尔数相等,因此质量大小关系为m1=m4 2>m2=m3。
(3)在实验Ⅳ中,小球藻细胞中也出现了(CH218O),这可能是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H218O和丙酮酸分解产生了C18O2,该二氧化碳又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了糖类,即出现(CH218O)最可能的转化途径为H2180→C1802→(CH2l80)。
(4)若实验Ⅰ装置增加光照强度,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温度适宜、二氧化碳充足,发现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并未增强,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可能内因,即色素的含量、酶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