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越轨社会学⏹规范与制裁⏹解释犯罪与越轨⏹关于越轨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犯罪变化的特点⏹犯罪、越轨和社会秩序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知道。
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则而生活的人。
他们可能是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
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诫我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
实际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轨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不直接。
人类社会是由规则和规范所控制的。
规则规定了在具体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些规则,人类的活动就会陷于混乱。
越轨社会学⏹越轨可以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
吉登斯强调,没有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别出哪些是违反规范的人和遵从规范的人。
在某些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违反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
⏹虽然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交叉,但它们并不是同义词。
越轨概念比犯罪概念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
许多形式的越轨不受法律制裁。
⏹越轨行为的类型:1)违法行为。
2)违警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
3)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年轻人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
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
犯罪学家经常对犯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的政策感兴趣。
越轨社会学家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的行为。
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既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阶层——即贫富差别——的影响,也引导我们关注社会权力。
当我们考察对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越轨或遵从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问题:谁的规则?因为社会规范深受权力和阶层划分的影响。
规范与制裁⏹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遵从社会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化使我们习惯于如此。
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
制裁是指其他人为了保证个人或群体遵从某个特定的规范,而对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反应。
制裁可以是积极的(对遵从行为提供奖励),也可以是消级的(对不遵从行为进行惩罚)。
⏹制裁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
正式制裁由特定的一群人或一个机构执行,以确保某一套特定的规范被遵从。
在当代社会,正式制裁主要是指以法庭和监狱为代表的那些制裁。
法律是正式制裁,由政府规定为规则或原则,它的公民必须遵守;用来对付那些不遵从它的那些人。
⏹非正式制裁是对不遵从行为做出较少组织、较多自发性的反应。
解释犯罪与越轨⏹生物学解释:“罪犯类型” 解释犯罪的某些初步尝试从本质上说有生物学的特点。
研究者主要研究个人天生的品性,认为那是犯罪和越轨的根源。
⏹心理学解释:“失常的精神状态” 与生物学解释类似,犯罪心理学理论也在个人身上而不在社会中寻求对越轨的解释。
但不同的是,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使个体易于产生犯罪倾向的身体特征,而心理学方法则主要研究人格类型。
关于犯罪和越轨的社会学理论⏹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紧张和道德规范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如果社会中个人和群众的抱负与可能获得的报酬不符,这种需求和满足之间的差距将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动机。
⏹犯罪与失范(anomie):涂尔干涂尔干最初提出失范这一概念,他表明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破坏,而新的传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
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指导人们的行动,失范就会出现。
涂尔干认为,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迷失了方向并感到焦虑;因此失范是影响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之一(参看涂尔干《自杀论》)。
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
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
根据涂尔干的观点,现代人比传统社会中的人更少受束缚。
由于现代社会中个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所以一些不遵从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
涂尔干认为,没有哪个社会的人们对统治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的看法完全一致。
在涂尔干看来,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
它完成了两重重要的功能。
首先,越轨具有一种适应性的功能。
通过把新的观念和挑战引入社会,越轨成为一种创新的力量。
它带来了变化。
第二,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的界线维持。
一件罪案能激发起集体反应,从而加固群体团结,阐明社会规范。
例如,面对毒品交易贩子这一问题的邻里们,在一个与毒品相关的枪杀案发生后,可能会团结起来致力于把本地区变成无毒区。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
所以,无论生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
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
因此,根据默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通过强调越来越来大的抱负和持久不平等的反差,默顿指出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是越轨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
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
根据涂尔干的观点,现代人比传统社会中的人更少受束缚。
由于现代社会中个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所以一些不遵从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
涂尔干认为,没有哪个社会的人们对统治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的看法完全一致。
在涂尔干看来,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
它完成了两重重要的功能。
首先,越轨具有一种适应性的功能。
通过把新的观念和挑战引入社会,越轨成为一种创新的力量。
它带来了变化。
第二,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的界线维持。
一件罪案能激发起集体反应,从而加固群体团结,阐明社会规范。
例如,面对毒品交易贩子这一问题的邻里们,在一个与毒品相关的枪杀案发生后,可能会团结起来致力于把本地区变成无毒区。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评价功能主义理论正确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遵从和越轨之间的联系。
在我们这个广阔的社会中,缺乏成功机会,是把从事与不从事犯罪行为者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
但是,我们对下面这一观点应持谨慎态度,即较贫困团体中的人与较富足的人渴望获得相等的成功。
实际上,大多数人往往根据他们对自己现实情况的认识来调整自己的抱负。
当然,认为抱负大小与成功机会不相匹配的情形只发生在没有特权的人群之中,这也是错误的。
在其他群体中,也存在犯罪的压力,这一点可以从贪污、欺诈和逃税这些所谓的白领犯罪中看出来。
互动论的理论⏹在互动论传统中,社会学家把犯罪和越轨作为社会建构的现象加以研究。
互动论者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些行为是如何在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越轨的?为什么某些群体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而其他群体却没有?习得的越轨:与众不同的联系⏹爱德文•苏泽兰德把犯罪与他所谓的与众不同的联系(differential association)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包含众多亚文化的社会中,一些社会环境往往会鼓励非法活动,而另一些环境则不这样。
个体通过与那些犯罪规范传播者发生联系而成为犯法的人。
这种理论认为,犯罪活动与守法活动一样,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并且指向相同的需求和价值观。
正像从事正统工作的人那样,窃贼们也竭力想挣钱,只是他们选择了非法的手段。
标签理论⏹标签论者把越轨行为理解为越轨行为和非越轨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一套特征。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越轨行为本身的性质,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被贴上“越轨行为者”的标签。
⏹代表法律和秩序这种力量的人,能够把传统道德的定义施加在其他人身上,他们做了大量贴标签工作。
因而,创造了越轨行为类型的标签,表达的是社会权力的结构。
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力图表明,越轨者身份是如何通过贴标签而不是通过越轨动机或越轨行为而产生的。
根据他的观点,“越轨行为就是被人们贴上越轨行为标签的行为。
”对贝克尔而言,越轨行为不是成为“越轨者”的决定因素。
还有与行为本身不相关的过程,对一个人是否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个人的衣着、讲话方式或出生在哪个国家都可能成为决定其是否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关键因素。
埃德文•莱莫特(Edwin Lemert)标签不仅影响他人对一个人的看法,也影响该人的自我意识。
他提出一个模型,以理解越轨如何能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共存,或成为其自我认同的核心。
莱莫特把最初的违规行为称为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
在大多数情况里,这些行为对个人的自我认同而言仍然是“边缘的”,是一个越轨行为被加以规范化的过程。
但在有些情况,规范化还没发生,这个人就被贴上了犯罪和失足者的标签。
他使用二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这个术语来描述某个人逐渐接受这一标签并把自己看作是越轨行为者的情形。
在这些情况中,标签成为个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延续和强化。
评价标签理论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始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任何行为本身都不是犯罪性的。
对犯罪的界定是由当权者通过制定法律以及警察、法庭和相关机构对法律进行解释而完成的。
批评者指出,标签论者在强调贴标签这一主动过程是,忽视了导致被界定为越轨行为的过程。
因为把某些活动标定为越轨行为并不完全是武断的;在社会化、态度与机会上的差别,影响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事可能被界定为越轨的行为(例略)。
其次,人们还不明白,贴标签是否事实上具有促进越轨行为的效果。
控制理论⏹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间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