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读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有感
很多人提起法国的时候,总是说,它很像中国,甚至有人称它为欧洲的中国。

的确,是的,在浪漫激情的革命方面。

中国自清朝开始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之后,开始醒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更有激进者提出要“全盘西化”。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大量地移植西方的法律,《合同法》《物权法》相继制定。

但这些法律却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规避法律的行为。

就其原因,作者苏力认为,西方的法律在中国没有社会基础。

欧洲大陆各国之所以能够法典化,重要原因之一在其历史久远的罗马法传统和其哲学理性主意倾向,日本法律移植和理性设计的成功范例其实只是一种假象。

中国法制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法制资源,注重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实际。

并举了“秋菊打官司”这一例子说明,认为,在正式法律和民间法之间,前者应当让位给后者,因为后者更符合当事人的利益,减少交易成本。

在如火如荼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律?这不仅是法律工作者的内省自问,更是社会大众的期待与疑问。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法律建设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滚滚大潮之下,尚处于襁褓幼年。

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如何“培育”我们的法律,使其更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法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形成了一股“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思潮,主张运用国家强制力率先建立完备的现代化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而为了建立现代化的法律体系,需要我们移植“更为发达的国家”的法律体系。

苏力的实用主义法律观苏力是一个十足的实用主义者,他强调实践,注重功效。

在他看来,“无论是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是好的法律或法治”。

这一点在其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以近代以来中国变法的效果不佳来否定变法本身,用破产法出台的效果甚微来否决法律移植等等。

不过,在我看来,注重理论的实践效果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地强调这一功效,忽略了一些基本价值的判断,借用姚健宗的一句话来讲,“如果过分强调理论的实践功效,可能有害于理论本身”,甚至是一个国家法治的长久发展。

所以,在此我们对于“实用”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实用”仅指最有效率地解决问题而全然不顾公平正义,那这种实用也未免太过于冒进和极端,这也绝不是苏力所倡导的实用主义法律观;如果“实用”不仅仅使得纠纷和冲突
得以解决,还兼顾到了法律的基本价值,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我们法治建设所需要的实用主义法律观。

三、由《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引发的个人思考和解读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法制的建设与发展无外乎于此。

任何一
个社会的法制文明,都应该与该社会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适应。

我们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本土资源文化,必定可以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增砖添瓦。

当然,我们要时刻谨记,绝不能完全依附于过往的法治习惯和传统,因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既存的事物总会有一部分因不顺应时代而遭到摒弃。

因此我们既要习惯规则的存在,也要国家制定法律的出台,实现国家法和民间法的良好沟通和互动。

与此同时,我们要时刻谨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强调利用本土资源,其目的是为了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是为了超越传统,而不是恢复传统。

所以强调本土资源与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并不冲突,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若只囿于本国自身的制度发展变革,隔离外界,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形成一种闭塞,甚至重现我们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历史情景。

这显然跟我们所追求的法治建设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我们要协调好本土化和外来化的关系,让我们的法治现代化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各国文明进行完美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