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专业:体育教育班级:体教三班学号:201005034088 姓名:沈俊摘要: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历史。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过程。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适应我国国情,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健康第一,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并逐步完善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目标健康军事需要文化(一)建国前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中国古代体育是指史前至19 世纪末的中国体育。
中国古代体育萌发于史前人类的社会实践,形成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
在其历史演进中,虽艰难曲折,却始终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相传在远古帝尧时代,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禾苗干枯,土地龟裂,各种毒蛇猛兽也四出为害。
为解救黎民苦难,善射的后羿决定为民解困。
后羿以其神奇的射技,射下九日,并杀死毒蛇猛兽,万民皆大欢喜。
“后羿射日”的传说反映了远古祖先掌握了弓箭后,大大增强了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和信心,也表现了原始人对高超射技的赞扬。
至于古代神话中的长跑家,可要算是逐日的夸父了,这则神话反映了上古人类同严重干旱作斗争的情况,以及人类练就长途奔跑能力的历史背景原始人为了生存,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去寻找生命之水。
在跟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我们的祖先练就了长途奔跑的能力,从而争取得生存的权利。
原始人类的游泳情况在古代神话中也得到反映,精卫填海的故事讲到,炎帝的女儿女娃便是在东海游泳时给淹死了。
这表明古代人生存很需要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
神话虽然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但人们的想像不能脱离生活的具体环境,因此,神话传说是某个时期人类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从中可对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窥见一斑。
在距今约 12 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考古学家发现了少量石球;而在距今约 4 万年的许家窑人文化遗址,则发现了大量石球。
这种石球最早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或祭祀用品。
到了距今约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如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为儿童殉葬的石球及若干陶球。
由此可见,石球可能是中国古人类最早的球类,说明了石球由生产工具演化为游戏用具的历史。
最早的弓箭是狩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
考古学者在距今约 2.8 万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箭头;到氏族公社瓦解时期,出现了铜镞。
这是后世考证射箭运动的最早由来。
原始氏族社会,最重集体生活。
集体舞蹈不仅能使人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也有助培养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成形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
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体育的发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出现过三个体育大发展时期,即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合群观念。
后来,由于常在祭祀中举行巫歌和巫舞活动,兼有艺术和体育两种性质的舞蹈,又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结下不解之缘。
这对后世中国的体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种祭祀、礼仪和一些迎神赛会中,常常有舞蹈、角力、杂技之类的表演。
这一时期,生产劳动和原始的军事、教育、娱乐、宗教祭祀以及医疗活动等,推动了古代早期体育活动的发展。
球类运动、射箭、角力、搏击甚至保健养生等形式的活动,渐见雏形。
1、奴隶社会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御是直接从事军事的技能和进行身体练习的;礼、乐中的舞蹈具有锻炼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多种人才,学校开始文武分途,体育有了独立的社会价值。
社会的大变动,也带来了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如导引、棋类等)的全面开展。
这使后来的各种各样体育活动差不多都有了最初的形式。
2、封建主义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的局面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
各种舞乐表演受到了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角抵戏开始兴盛,且有较为稳定的表演形式。
这一时期的体育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标志着古代体育正式在一个大一统的中国里发展起来。
唐代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显示出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各民族体育的大交流,东西方中外体育的交往,更使唐代体育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呈现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局面。
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开创了古代体育的全盛时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
3、近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外国侵略者不断入侵,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当时掌握了中国军权的一些大臣和贵族,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已经不能与外国列强的火器相抗衡,于是转而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著名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在国内开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史称“新教育”。
在“新教育”中,洋务派创立了大量的军事学堂,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先是英、美、法国人,以后是德国、日本人),依照外国均是学校办理。
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还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
教材主要以兵式体操为主,还包括普通体操和田径项目,属于综合性的教材。
洋务派在我国开办新式学堂,把西方的体育引进我国,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没有学校体育的状态,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诞生。
“五四”运动以后的体育思想实用主义体育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而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最主要的标志是“兵式体操”的衰落。
“五四运动”时期,在“反对专制主义”教育的旗号下,批判军国民体育和“国粹”体育的同时,以美国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先后传入我国,成为20世纪20、30年代支配我国教育和体育界的主要理论基础。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在我国的没落。
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一样, 主张教育和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促进群居,留传文化,而把增进健康视为附带产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重视体育对人全面教育的作用,进一步主张“体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生活,而把体操视为“人为的”活动予以否定和反对。
提倡通过体育培养“民主、自由”的意识,强调人的本性,重视人生的意义,强调体育的娱乐价值。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自然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我国当时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体育的地位,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法的研究。
1931-1932年,国民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中学和小学的《体育课程标准》。
1936年公布了《暂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
1940年公布了中小学和专科以上学校《体育实施方案》以及《各级学校设备暂行标准》(二)建国后学校体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同时也注意到了体育课程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巨大作用,所以毛主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重视自身健康水平提高的意识。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以后,全国面临建设新教育的任务。
由于政治上的亲缘关系,中国很自然地选择前苏联作为自己的样板,开始全面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理论。
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从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完全照搬前苏联模式。
1950年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指出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a培养儿童健康技能,健美体格,以打好为人民、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体力基础。
b培养儿童对游戏、舞蹈、体操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以发展身心并充实健康生活。
c培养儿童国民公德和活泼、敏捷、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品质,以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
1953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前苏联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
当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强调知识的教育、技能的发展,讲究班级教学的组织与形式,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种教育思想,对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直到现在仍有很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中国学校体育界在积极引进的同时,也加紧对过去的教学指导思想、内容与方法的改造。
1956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即“三基”) 为主;在内容上,以基本体操、田径、游泳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整齐划一的教学。
这样,造成了中国学校体育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更多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形成了教学中片面地传授运动技能,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的简单化操作。
虽然这种教学对增进学生体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刻板的教学制度限制了体育课的范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目标,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一时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特点,很明显是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学科中心论”的课程理论的影响,全盘照搬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很大关系。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体育教育十分困难的时期,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中小学生体质水平迅速下降,此后学校体育经历了十年的动乱,这段时期使我国的学校体育经受了重创。
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校体育恢复和重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教育放在全党的工作重点之中。
这一时期对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中突出体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12年制《小学体育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能在德、质、体、美几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从大纲的教育目标来看,学生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一点突出体现了体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
从1990年至今,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间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修改也有多次。
2001年,我国在全国推广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目前我国指导思想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重新加以说明,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增进学生的健康这一目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