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生活中的垃圾》

教案《生活中的垃圾》

生活中的垃圾
一、教学内容: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主题三“做一名地球卫士”中的《生活中的垃圾》。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信息资料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能力,并且对各种现象充满关注,能大胆的探索,大胆的想象,敢于实践。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具有初步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

但是他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确立,还需要加以进一步的引导与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了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的契机。

通过报纸、电视的报道,学生对垃圾的处理及垃圾的危害有初步的认识,但生活中很少关注这个话题,好像离他们很远。

教师课前要设计家庭调查,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教师要准备垃圾的危害以及怎样科学的处理垃圾等问题的资料,把学生的人士进行引导和归纳,在课堂中通过讨论和汇报,深刻认识到生活中的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垃圾的处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三、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的新课标里强调: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以动口、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来进行亲身体验,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形成,知道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2.认识3个“R”符号,并
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

3.知道如何进行废物利用,懂得垃圾分类后可以回收再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乐于参与,善于交流。

2.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出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美丽的地球。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垃圾的来源、分类、知道垃圾的危害,掌握垃圾处理方法。

2.感受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美丽的地球。

(二)教学难点
通过垃圾分类和处理,如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拿出实际行动,主动参与环保。

六、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个垃圾桶的彩图、代表垃圾名称的纸条若干、“环保小卫士”奖状若干。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住家周边的垃圾情况,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垃圾种类、来源,对环境影响的相关资料,以及处理垃圾的方案。

2.准备环保小制作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一组“环境优美、整洁的城市”及一组“被垃圾污染的城市”的对比照片。

1.从这两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强烈的图片对比,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垃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2.让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垃圾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处理好了生活中的垃圾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简单的谈话,既消除课前的紧张,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和轻松。


3.揭示课题:生活中的垃圾(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了解垃圾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1)师:二三十年前,不仅垃圾的数量不像今天这样多,种类也十分有限,大部分处理起来十分简单。

现在许多常见的垃圾,过去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我想,只有真正地了解垃圾的种类及来源,才能使我们在治理垃圾问题上对症下药,取得最大的治理效果。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垃圾的种类,来源及对环境的危害,并将小组讨论结果完成在书58页中调查表中。

(3)汇报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

(4)师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垃圾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深深感受到身边的垃圾污染已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使学生萌发治理垃圾的决心。

(设计意图:从学生收集关于垃圾的相关资料到汇报,然后再观看图片,再次引起学生对垃圾所产生的危害的关注程度。


2.探究治理垃圾的办法。

(1)师:面对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人们在积极地探索解决的办法。

现在许多国家的垃圾处理已经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常采用的处理垃圾方法。

(3)作为一名小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师参与活动。

(4)汇报交流。

3.问题解决。

(1)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3个“R”。

(板书:减少、再利用、再循环)
(2)进一步探讨: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个“R”?哪一种做到了?哪一种没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办?
(3)师:如果我们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这三个“R”,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垃圾分类了。

今天我们经常强调“增强环保意识”,那么,增强环保意识最基本上就是从垃圾分类做起了。

(4)播放一组关于垃圾分类的动漫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动漫,从视觉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看中获得知识。


(5)归纳垃圾的几种分类方法以及处理垃圾的方法。

(三)体验活动
1.认识“分类垃圾桶”
你知道垃圾的家在哪里吗?其实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家,我们学会把垃圾送回合适的家吧!你看这是什么?黑板上张贴四个垃圾桶的彩图:可回收垃圾(蓝色)、厨余垃圾(绿色)、有害垃圾(红色)、其他垃圾(黄色)。

2.课中小比赛:送垃圾宝宝回家
(1)你会正确使用这些分类垃圾桶吗?下面请把迷了路的垃圾宝宝送回它们的家吧!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代表垃圾名称的纸条分发给8个小组。

这些纸条分别有:①可回收的: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②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

③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④其它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行动”上参与垃圾分类。


(2)对正确分类的小组颁发“环保小卫士”奖状。

(设计意图:通过颁发奖状,肯定了学生的正确分类,更肯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勉励学生在以后的垃圾分类中能够做得更好。


3.动手实践:变废为宝
(1)让学生欣赏一些废物利用的手工制作品。

(设计意图:看见别的小孩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


(2)老师口头提几点手工制作时要注意的事项。

(3)学生自带准备好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己的巧手,进行“变废为宝”的制作大赛。

(4)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动手开始制作。

(设计意图: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气氛,从而来完成制作。

)(5)每组派一名代表来介绍自己组的作品,再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课,你有什么体会?(至少3人谈体会)
2.老师总结性发言:支持环保,支持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五)布置课外作业
了解我们地球资源宝贵,知道垃圾污染的严重危害。

为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让每个同学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减少垃圾、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附板书:
减少
生活中的垃圾再利用
再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