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起源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和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

Macro 来自希腊语,原意为“大” “宏大”,与Micro “微小相对应。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以国名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2、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3、以市场机制有缺陷、政府可以弥补不足为前提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能够自我调节以实现市场的最优配置。

而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是有缺陷的,但政府有能力运用这只“看的见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4、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的问题微观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厂商从要素市场上获得生产要素,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由此,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

而宏观是以国民收入( NI)决定为核心,研究现有资源为充分利用的原因和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5、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的中心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市场理论。

而宏观的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1、宏观经济学历经的三个阶段萌芽:17 世纪中叶到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前——没有与微观严格的区分开来建立:《通论》发表至20 世纪70 年代——形成了完善的宏观经济体系发展:从20 世纪70 年代至今——由于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涨”现象,出现了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理论<经济滞涨——指经济萧条(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2、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重农主义学派代表人:弗朗索瓦·魁奈( F.Quesnay)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亚当·斯密( Adam Smith )——提出《国富论》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马歇尔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着力于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1922-1933 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学彻底否定,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3 凯恩斯革命体现在i. 经济理论上的革命传统经济学信奉“萨伊定律” ,认为: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储蓄永远等于投资(通过银行的作用,全部转为投资)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否定了伊萨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创造供给;否定投资永远等于储蓄;否认传统的失业理论,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强调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才能避免经济衰退和失业。

ii. 经济政策上的革命凯恩斯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否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坚持以需求为中心,主张把财政政策放在首位,而把原居于主导地位的货币政策放在辅助地位。

iii. 分析方法上的革命IS-LM模型——凯恩斯提出哈罗德-多马模型:美经济学家罗伊·福布斯·哈罗德( R.F.Harrod)和爱弗赛·多马(E.D.Domar)提出,克服了凯模型侧重于短期和静态的不足乘数-加速数模型——汉森和萨缪尔森提出——克服了投资乘数的片面性,用投资、收入、消费三个变量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弗里兹·马克鲁普( F.Machlup)——弥补了凯恩斯经模型适用于封闭经济体系的不足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就是揭示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的条件,非均衡分析就是分析经济如何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动态过程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法eg.弗里德曼的生命周期假说就是动态分析规则分析和实证分析——凯恩斯主要用的是实证分析 (以一定假设为前提,分析其经济行为和效果,回答的是——“是什么”)(规范分析——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基础,对经济问题提出分析和处理标准,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 ) 边际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学派20 世纪30 年代,凯恩斯在紧急大危机的背景下,创立了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并纷纷付诸实施,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后,萨缪尔森、托宾等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

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 世纪60 年代,这一学派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

但是,二十世纪60 年代中后期,西方国家出现了“滞涨”的新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政策上都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加之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负面效应,是经济学界对凯恩斯主义倍加怀疑。

于是一些以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学流派相继兴起,他们反对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这些新的经济学流派主要包括:货币学派,理性预期派,供给学派。

但这些经济学派并未使国家迅速摆脱“滞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沿袭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加入凯恩斯理论中缺失的微观经济分析基础,建立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重新回到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中来。

1、货币学派米尔顿· 弗里德曼为代表。

强调货币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

——现代货币学派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数量学说——基本观点:商品的价格和货币价值是有货币数量决定的。

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数量正相关,货币的价值与数量负相关。

三个方程式经济自由——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提倡“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排除利息率、物价水平等因素,把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作为唯一支配货币的因素提倡收入指数化——把公司、利息、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消费物价物价指数紧密的联系起来主张实行浮动利率—认为固定利率 (以美元为基础来确定各国的汇率) ——会将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传递到世界各国结果:以紧缩经济为核心的货币主义政策使经济衰退更加严重,大大加深了经济危机2、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又称新古典宏观学派。

他演戏货币主义的思路,特别是依据弗里德曼关于经济本身具有强有力的自动稳定趋势的命题。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 ( Robert Lucas),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 Neil Wallance )是这个理论的核心人物。

理性预期学派的两大假说理性预期假说——经济主体决策过程中,会有效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来形成对于未来接轨的的信息,在相同条件下,经济主体关于未来结果的主观概率分布和客观概率分布相一致自然律假说——经济体本身的自由竞争最终会使整个经济趋于充分就业状态,而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大于或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不是由于市场、制度本身,而是由于外界的干扰或人们对经济变量所做的错误预期导致的偶然的、暂时的状态,长期中经纪人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卢卡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认为,由于价格的波动和货币总量发生在产量波动前,那么经济周期的波动就应该从价格波动和货币总量波动方面找寻根源。

价格波动有两种类型: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和相对价格变动。

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其变动是由货币总量的变化引起的。

相对价格变动是不同产品价格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是由于生产技术条件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引起的。

卢卡斯指出,在物价水平经常变化的经济中,生产者经历着名义价格的变化,他也需要推测这种变化中多少是有通货膨胀引起的,多少是有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

对生产者而言相对价格的变动至关重要,因为它长久持续,可调节资源配置。

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相对短暂,如果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按均衡的方式作用于商品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水平变化是在人们预期到的情况下发生,则它不会影响实际产量和实际就业量,这就是“货币中性” 。

卢卡斯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常常混淆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

如果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突然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一般物价水平就会上升,生产者就会将没有预期到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误认为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于是再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使经济繁荣。

但是,当生产者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意识到预期的错误时,就会调整生产,减少投资,结果经济又开始萧条,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当然,政府不会经常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来制造经济繁荣或萧条,担当政策的效果一旦被人们完全预测到,政策就无效了。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否定降低通货膨胀对产量和就业所付出的代价信誉重于规则的经济政策总之,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含义可以归纳为:私人经济主体能够预期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将其限制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

因此,稳定经济最好的方法就是政府不干预经济,只把焦点集中在预防或减少通过膨胀上,他们认为,重要的不是像货币学派的主张调节货币的供应量,而是不让公众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使政府取信于民。

3、供给学派( Supply-side Economics ) 供给学派针对“滞涨”现象,强烈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强调需求方面的理论,而特别重供给的一个学派。

内部分为两个学派以美国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Mundell )罗伯茨( P.C.Robers)等为代表的——极端供给学派以马丁·福尔德斯坦( Martin Feldstein )等为代表的——温和供给学派通常,供给学派都是针对于“极端供给学派”而言。

此学派的发展过程,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起了很大作用,里根总统信奉供给经济学,在他当选总统之后将供给学派的观点付诸实施。

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A. 大幅减税a) 降低税率能促进个人和企业投资和储蓄的增加,从而刺激供给资本的形成取决于投资和储蓄的报酬率,即税后利息率。

供给学派认为,20 世纪70 年代的通货膨胀与税收制度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投资于储蓄的利息率,抑制了个人和企业投资和储蓄的愿望。

因为投资和储蓄者的所得是按名义收益率来纳税,货膨胀使个人和企业的名义收入上升,因此在累进税率下纳税人就是不由自主的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人们多交了“通货膨胀税” ,降低了投资和储蓄的真实报酬率,造成投资和储蓄的不足,资本形成放慢从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慢。

b) 减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供给派认为,由于降低边际税率,可以促进个人和企业投资和储蓄,从而增加企业收入,所有,在某种程度上,虽然税率降低了,但税收总额却有可能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