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出自《论语•泰伯》的话。
意思是告诫人们如果不在那个位置,就不做与此位置有关的事。
千百年来,人们对此话褒贬不一,赞称有之,反对的也有很多。
反对者认为,这是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观念同出一辙,孔子是让人们持看客心态。
也有人说孔子是肯定和鼓励“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为。
他们认为这是孔子思想消极的部分,应给予批判。
但是不禁要问,讲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怎么能让人这么消极被动和麻木不仁呢?这与他的入世思想不是有所背离吗?其实持这些反对意见的人,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孔子此言,本是孔子针对政事而言的,它是在讲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一个人不在其位,也就没有相对于其位拥有的权利。
所以也根本承担不了相应的责任。
也就不可能谋这个位置的事,即使谋也谋不好。
大千社会、茫茫人海,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同,就是在同一行当,也有岗位和角色的不同,由于岗位和角色不同,人的观点与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其对应的权利与责任也就不尽相同。
观察一个事物的出发点和对事物认知的高度就会不同。
这就要求固定的角色与位置必须有相应的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责任,这样每个个体才能准确恰当的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如果定位不正确,就会出现盲目的越位和替别人代劳的现象。
从而造成管理的无序。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告诉世人要给自己在社会和组织中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
这样社会和组织才能有序发展。
对于企业这个组织而言,处理好“位”与“政”的关系尤为重要。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岗位职责,只有不同岗位的员工认清自己的岗位责任,“在其位而谋好其政”,圆满的完成好本职工作,企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个企业,如果董事长干总经理的事情,总经理干部门经理的事,而员工却整天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公司怎么能发展。
纵观成功的企业,都是岗位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管理无越界的管理典范。
其实都是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实践者。
当然也要辨证的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绝对的要求人们对别人管的事不闻不问。
正确理解“不谋其政”的真实意义也很重要。
“不谋其政”是不能超越于自身权利而履行职责,它并不是不讲求互帮互助,也并不是不讲求团队精神。
相反,“不谋其政”恰恰是一个团队团结的必要保障。
也是和谐工作的前提。
只有不越界,才能更好的进行协作管理。
只要把每个人的每个环节做好做精,由整个环节组成的管理自然就会实现精细化、科学化、有序化。
孔子这里讲的“位”也是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群体时,它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既要保持个人的独立而又要有群体的相互协**维龙媒人认为,“位”相对于个体而言,它具有独特性、专业性特征,必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把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做精做专做好。
断章取义,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具有很深刻的哲学理念。
它告诉人们一定要给自己作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每个人要立足本职,不做与自己权利不匹配的事情。
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扎实,不要本末倒置。
我认为,如果一个组织每个本位上的“政”疏于打理,这个组织肯定会出现管理混乱、运行无序的状况。
这个组织管理就会出现大问题。
用辨证的眼光而分析理解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无疑对我们的企业管理而言,是一个很有裨益的见解和论述。
只有认真践行好这句话所描述的哲学实质内涵,对一个企业家管理好企业有着很好的启迪小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011-12-06 10:21:26 星期二文/刘勇孔子在2000多年以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尽管有许多人对这句话颇有异议,但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句话。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你在这个位子上,就要去谋政;你不在这个位子上,就不要去谋政。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位子”本身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所决定的,你只有在其位才有最终的决断权,除非对方愿意接纳你的想法,否则讨论“谋”还是“不谋”没有任何的意义。
用小布什总统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我就是最后拿主意的人,我决定什么是最好的办法。
”这就是职场的基本规则:如果你是处于下属或同事的地位,你就不要轻易地替他人谋政,不论你的主意在你看来有多好。
可是,基于组织自身的目的和绩效来看,我们又要提倡“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但这是有条件的。
只有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而且你有能力谋的时候,才能谋。
否则就是乱谋、瞎谋,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自讨没趣。
所以,我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职场的基本规则,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基本规则,在这里提出“三不谋”原则:第一不谋:不在其位不谋。
不是自己负责的事,就不要轻易放言。
特别是不要在公开的场合下放言,这是第一不谋原则。
正如彼得·德鲁克谈到的:“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
”其实,对于基层管理人员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力座次”。
实际上,你不在那个位子上,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以及承担的风险和压力就不一样,你和当事人的想法也就不一样。
况且,组织中的“权力座次”是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
不在其位却想要替他人“指点江山”,不仅容易说不到点上,而且容易遭到对方的反感和反击。
如果对方要求我们公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时,那么请遵守下面的第二不谋原则。
第二不谋:不详其情不谋。
即使要求我们公开地发表看法,除非对情况很熟悉,也不要轻易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正如毛泽东谈到的:“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实际上,你不在那个位子上,你就会有许多的情况不熟悉,而且还有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政策等也不熟悉,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更是瞬息万变,你掌握的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你认为比对方了解更多的信息和事实,那么你可以向对方提供一些你所掌握的情况,以供对方参考。
如果对方进一步要求对他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时,那么请遵守下面的第三不谋原则。
第三不谋,不知其方不谋。
即使情况熟悉了,自己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不要轻易对他人的方案做出评判或否定。
尽管他人的方案看起来确实不算太好,有许多不足。
但如果除此以外,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案了,这就是一个好的方案。
实际上,达成目标的途径有许多,就像出行是坐“高铁”好呢?还是乘“飞机”好呢?这与每个人行事的风格、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你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来要求或评判他人。
也许在你看来有许多“问题”的方案在他人看来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认为你可以提出比对方更好的方案,那么,你可以提出你的方案以供对方参考。
实际上,一个人要想“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谋”的能力,你确实能够比对方掌握更多的情况,比对方提出更好的方案,而且有比较灵活的沟通方式,否则,就是给你机会,你也无法去谋。
我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经,是原则,这是不能变的。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是权,是方法,要视情况而定。
当你在这个位子上时,你要站在“谋”的位置上来“谋”;当你不在这个位置上时,你要站在“不谋”的位置上来“谋”。
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智慧所在。
孝弟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读《论语·学而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一直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整套专制纲常的基石。
这一套专制纲常的理论基础,就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仁等于孝,将孝等于仁,混淆和模糊仁与孝之间本与用的关系。
关键是有子讲的孝弟,到底应该如何理解?专制统治者,是把孝弟理解为服从、顺从。
大多数人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想当然地以为,孝弟就是服从。
这就很有问题。
父兄要谋反,你也跟着谋反吗?父兄盗窃,你也跟着盗窃吗?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一直不理解专制统治者为什么要搞株连,往往还是恐怖到极点的夷三族、灭九族。
现在想来,除了心理恫吓外,还是有相当社会基础的。
在孝悌就是顺从的专制伦理下,已经完全泯灭了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空间,每个人首先在精神上是属于父母与兄长,然后是属于所在的家族的。
一个家族就是一个不可分的精神与利益共同体。
一个人造反,那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个人造反,而是整个家族在造反。
你看,专制伦理就是那么的无理,那么的恐怖,那么的蛮横。
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通过“孝弟”顺从化,将个人与家族硬生生地捆绑起来,然后个人消失了,只剩下家族。
所以把孝悌理解为顺从、服从,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意解读问题,而是涉及到个性解放、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那么这个孝悌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其实孔夫子那句“吾道一以贯之”,已经把答案告诉我们了。
“一”,就是仁。
孝,就是对父母仁;悌,就是对兄长仁;忠,就是对国家民族仁;慈,就是对部属和晚辈仁。
一切的一切就是一个字,仁。
仁是什么?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爱,就是最恰当的爱。
这种爱,因为对象与场合不同,所以名称上有变化,但实质就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专制统治者,把孝弟理解为服从,或误导人们将其理解为服从,那就大错特错了。
爱并不等于服从,服从也并不代表就是爱。
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捧杀”,一个捧杀你的人,往往是最顺从你的人,但他的内心并不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