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精美范文
无论发生什么事,活着,因为总有爱你的人,总有你牵挂的事。
主人公福贵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
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
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
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
的回忆与论述。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
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
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
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
天天都看见你们”。
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
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
这
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在我们这个年纪,现在担忧的无非是现在生活中的琐事罢了,不过是恋人朋友矛盾争吵离开分手,学习成绩工作不理想,别夸张了
一点挫折,我们有吃有穿有钱花,没病没痛没灾祸,我们正是青春
奋斗的年头,我们凭什么不快乐,我们凭什么整天怨天尤人,我们
凭什么说别人幸运我们没他们好彩。
其实活着很简单,特别是我们
现在这个时候,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永远无条件支持我们,有那么
几个闺蜜好友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我们正可以全心全意奋斗的时候,所以,别总是放大那些琐碎的小事,让他们占据了你生活中心,更应该把自己的心思更多的放在值得的事情上。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
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
余华在书中写道: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
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
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虽然不用总把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苦难跟别人比较,也没这个必要,可当你意志消沉,觉得活着真辛苦现在的日子不理想的时候,请别
放弃,一旦放弃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意义了什么都不可能。
勇敢活下去,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挺过来,已经是一种很勇敢的
活着了。
加油,正在挣扎正在纠结的人们,加油!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
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
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
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
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
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
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
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
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战乱和
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
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
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
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
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
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
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
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
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
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
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
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
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
东西。
《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
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
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
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我真的有种
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
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
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
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
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
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
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
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