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期末总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板障(diploe):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2.翼点(pterion area):颞窝底的前下部骨质较薄,最薄弱处在额,顶,颞,蝶四块骨的汇合处,常构成H型的缝,称为翼区,其内面紧邻脑膜中动脉前支。
3.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包裹腹直肌,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4.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口咽的分界。
5.肝门(porta hepatis):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干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
6.肺根(root of lung):出入肺门的结构,包括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管,神经被结缔组织膜包裹。
7.胸膜隐窝(pleural recesses):壁胸膜相互移行形成的胸膜腔,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充满的空间,也称胸膜窦。
8.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膀胱底内面一三角形区域,位于两侧输尿管和尿道口之间。
此区黏膜和肌层紧密相连,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黏膜都保持平滑状态,该区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9.精索(spermatic cord):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脉和静脉,淋巴管神经及鞘韧带等组成。
始于腹股沟深环,止于睾丸后缘,其上部位于腹股沟管内,下部位于阴囊内。
在阴囊内侧壁近阴茎根部易于摸及输精管,光滑坚韧,临床上做输精管结扎手术,常在此处进行。
10.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er arch):由尺动脉终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该弓位于掌腱膜和掌短肌的深方,指屈肌腱和屈肌总腱鞘,蚓状肌和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各分支的浅面。
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数条分支至手指。
11.掌深弓(deep palmer arch):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
12.静脉角(venous angle):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形成的夹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
13.胸导管(thoracic duct):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
14.乳糜池(cisterna chyli):位于第1腰椎前方,呈囊状膨大,接受左右腰干和肠干。
肠干内主要含有由肠壁吸收来的脂肪成分,呈乳白色。
15.视神经盘(optic disc):位于视网膜后部的内面,是视神经的起始处,活体观察时,为一乳白色圆形隆起,又称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细胞,不能感光,故又称生理性盲点。
16.黄斑(macula lutea):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约3.5cm处的一淡黄色区域,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17.中央凹(fovea centralis):黄斑中央凹陷处。
18.鼓索(chorda tympani):由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分出,其内含内脏运动纤维,在副交感节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其内脏感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蕾。
19.椎前节(prevertebral ganglion):交感神经节的一种,位于脊柱前方,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等,各节位于同名动脉根部附近。
20.椎旁节(paravertebral ganglion):交感神经节的一种,又称交感干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
每一侧的椎旁节借节间支连成一条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在成人每侧约22到25个,颈部3~4个,胸部11~12个,腰部3~4个,骶部3~4个,尾部只有一个奇神经节。
21.腕管(carpal canal):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等九条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22.鱼际间隙(thenar space):位于掌中间鞘桡侧半深方。
前界为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肌腱和第一蚓状肌: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界为掌中隔后部。
鱼际间隙经第1蚓状肌管道通向示指背侧,近端为盲端。
23.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由上方的小圆肌,下方的大圆肌,外侧的肱三头肌长头围成,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24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由上方的小圆肌,下方的大圆肌,外侧的肱骨上端和内测的肱三头肌长头围成,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5.股鞘(femoral sheath):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3~4cm。
鞘内有两个纤维隔,将鞘分为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容乃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有股深淋巴结。
26.踝管(malleolar cannal):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及内踝共同围成一管道称踝管,支持带向深面发出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四个通道,其内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是,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足,母长屈肌肌腱及其腱鞘。
27.梨状肌下孔(infrapiriform foramen):上缘为梨状肌,下缘为坐骨棘和骶棘韧带,穿经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内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
28.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29.颈袢(ansa cervicalis):为颈丛与舌下神经之间的交通联系。
第1颈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加入舌下神经,并与之同行,这部分纤维除直接分支到甲状舌骨肌和颏舌骨肌外,其余的离开舌下神经,构成舌下神经降支,与第2,3颈神经部分纤维构成的颈神经降支合成颈袢,由颈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30.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位于腹前壁下部的肌,筋膜和腱膜之间的裂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此管有2个口4个壁。
管得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
管得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31.网膜囊(omental bursa):位于胃后壁与小网膜后方的潜在性间隙,属于腹膜腔的一部分,又称小腹膜腔或腹膜小囊。
网膜囊的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两层与后两层的愈合处。
其左侧为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右侧经网膜孔与腹膜腔的肝肾隐窝相通。
32.十二指肠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又称Treitz韧带,由骨骼肌,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混合而成的纤维束,上端起于右膈角,下端附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背侧,是区分十二指肠空肠曲的标志。
33.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34.网膜孔(omental foramen):又称winslow孔,是网膜囊与大腹膜腔之间的唯一孔道。
上界为肝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下腔静脉的腹膜。
35.大网膜(greater omentum):胃大弯连至横结肠间的腹膜结构。
形似围裙,悬覆于横结肠和空,回肠的前面。
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构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腹膜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下垂而成,当下垂至脐平面稍下方,而后反折而上,形成大网膜后两层,继而包绕横结肠并与横结肠肠系膜想延续。
36.小网膜(lesser omentum):由肝门移行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其中由肝门至胃小弯的部位成为肝胃韧带;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者构成小网膜右侧的游离缘,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
37.会阴浅隙(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又称会阴浅袋,位于会阴浅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此隙向前开放,其内有: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
男性还有:阴茎脚,尿道球及其内的尿道;女性还有:尿道,阴道下部,阴蒂脚,前庭球以及前庭大腺。
38.会阴深隙(deep perineal space):又称会阴深袋,位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间。
此隙封闭,其内有:会阴肌深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
男性还有:尿道膜部及尿道球腺;女性还有:尿道及阴道下部。
39.坐骨直肠窝(ischiorectal fossa):又称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的两侧,略似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
窝尖由盘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窝底为肛门三角区的浅筋膜及皮肤。
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它们的盆膈下筋膜。
外侧壁的下份为坐骨结节内侧面,上份为闭孔内肌及筋膜。
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份及其筋膜和深部的骶结节韧带。
40.心包横窦(transverse sinus of pericardium):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方之间的浆膜心包间隙。
41.心包斜窦(oblique sinus of pericardium):左心房后方与心包后壁之间的浆膜心包间隙。
42.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的深面,在大收肌与股内侧肌之间。
前壁有大收肌腱板架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之间。
管的上口通向股三角尖,下孔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
管内有股血管和隐神经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