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失败的胜利-1943哈尔科夫反击战役明基文化《较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走向失败的胜利——1943年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在德国和西方历史学家们的描绘中,德国军队在东线的战争,似乎就是一个个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英勇德国士兵,和铺天盖地、咆哮而来的大群T-34坦克间的战斗。
但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那么富于传奇色彩。
要知道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德国的东线陆军兵力达到了创纪录的340.5万人,而德国的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盟友另外为希特勒提供了81万炮灰。
这些数字中还不包括德国东线海空军和辅助人员。
关于1942—1943年冬季之战的另一个神话,是据说总是把胜利从聪明的德国元帅手中夺走送给敌人的希特勒,以及那位聪明的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之间发生的传奇故事。
希特勒被描绘为德国这次巨大失败的罪魁祸首。
他不仅没有预见到苏军的进攻,而且当英勇的曼施泰因组织救援部队,打败“数倍的苏联红军”,即将救出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之际,希特勒却听信了无能的戈林空军元帅能够保证空运的牛皮,禁止第6集团军突围。
而愚忠的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竟然也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结果导致了全军覆灭。
传奇故事总是那样的引人入神,而且也常常让人信以为真。
但遗憾的是,在20世纪,冷酷无情的文件却取代了令人神往的英雄传说。
根据这些文件,希特勒在红军反攻将近一个月以前就已经预见了这次行动,而德国陆军情报机关对希特勒预见的否定才使德国人的失败不可避免。
至于聪明的曼施坦因在救援第6集团军中起的作用可以用以下事实来证明:还在救援行动开始前,曼施坦因便认为在缺乏物资补给的情况下,被围的第6集团军最好不要以自身的兵力突围。
而在战斗开始后的1942年12月21日,曼施坦因又向希特勒表示,他的坦克部队不能救出第6集团军(虽然曼施坦因此前承认他的坦克比苏联人还多,当然战后他的说法恰恰相反)。
此时,由于大量红军被包围圈内的德军所牵制,因此如果允许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向外突围,那么德军的整个南部战线都将被发动追击的苏联人打垮。
有鉴于此,在德军能得到更大的装甲部队以前,让第6集团军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将是整个南线德军生死存亡的保证。
德国第6集团军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1943年1月31日,被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在其司令保卢斯陆军元帅率领下放下了武器。
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轰鸣了200多天的枪炮声终于停息。
将近30万德国陆军的精华在白雪茫茫、狂风怒吼的俄罗斯大地和斯大林格勒的断壁残垣间化为乌有。
苏德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人类历史都在这一时刻改变了方向。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苏联军队并未停止进攻,从高加索到顿河上游,从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红军的装甲洪流仍在滚滚向前。
在漫长的暴风雪和风雪肆虐的大地上,到处是翻倒的载重汽车、残缺不全的尸体、漫天飞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和打字机。
此时,在苏德战场南翼作战的红军分为2个主要突击方向:一个是由瓦杜丁将军指挥的红军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从顿涅茨河下游发动进攻,一路扑向第聂伯河,力图夺回顿巴斯工业区,并且切断高加索德军和乌克兰德军的联系。
另一路是戈利科夫上将指挥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
按照朱可夫元帅制定的“星”计划,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履带正朝着正西方向一路轰鸣。
2月8日,该方面军所属第60集团军收复了库尔斯克,2月9日,又收复了别尔戈罗德。
2月16日12时,沃罗涅日方面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赶走了由德军原山地步兵第1师师长兰茨将军指挥的“兰茨”战役集群(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和“劳斯”步兵军)。
在80辆坦克导引下,红军解放了乌克兰工业重镇哈尔科夫。
德国人从该城撤退时不仅狼狈不堪,而且还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腐败:按照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日记中的说法,落荒而逃的德国陆军把物资和弹药全部弃之不顾,却没有忘记把抢来的地毯、油画甚至苏联打字机装上汽车带走。
由于哈尔科夫的失守而大为恼火的希特勒撤了兰茨的职,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将军。
于是从1943年2月21日起,“兰茨”战役集群在德国陆军的东线态势报告图册和作战文件中就变成了“肯普夫”战役集群。
对红军来说,哈尔科夫不仅是苏联第6大城市和诞生过T-34坦克的重要工业基地,而且还是一个曾令他们蒙羞的伤心之地。
就在9个月前的1942年5月,红军西南方面军向被德国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结果却撞上了实力强大的德国“克莱斯特”集团军级集群。
红军损失惨重,曾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苏军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却变成了纳粹德军1942年夏季进攻战役的序曲。
现在,经过200多天血战,红军终于扭转了战局,收复了哈尔科夫。
在1941年首次大反攻时,曾经在苏联将军和士兵中弥漫的情绪再度高涨了起来:从斯大林到前线的列兵都相信,似乎只要继续挥师西进,红旗就会很快飘扬在柏林城头。
但和1941年的情况一样,红军的力量此时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彻底击败德军的程度。
不久以后,德国人就将在哈尔科夫再次向苏军证明:他们仍有足够力量显示日耳曼武装力量的强大和顽强,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聪明的曼施坦因元帅将在其间充当主角。
对于在苏德战场作战两年,从摩托化军军长升到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来说,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可谓前所未有的艰难:由他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2月13日由顿河集团军群组建)的防线,在上面提到的2个红军方面军的猛攻下支离破碎,整个战区摇摇欲坠:就在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哈尔科夫的同时,红军西南方面军已经逼近了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地——位于第聂伯河大河弯处的重镇扎波罗热。
但就在该城即将失守之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却坐着FW-200式大型四发飞机来到此地视察。
元首的“大驾光临”让正准备从这里卷铺盖走人的曼施坦因手忙脚乱,因为当时苏联坦克群离这座危城已经很近,红军随时有可能突入该城。
为了保证希特勒的安全,德国空军调来了200多门高射炮,下达给他们的命令是:死死挡住苏联坦克,战至最后一发炮弹和最后一人。
就在德军炮手们在城外和苏联坦克拼命的同时,城里的希特勒正为了哈尔科夫的失守向曼施坦因大发雷霆,他命令这位元帅立刻收复哈尔科夫。
可是曼施坦因却拒绝了希特勒的计划,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更为大胆的方案:暂时不去理会占领了哈尔科夫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而是集中兵力吃掉冒进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也就是城外正在逼近的红军部队)。
然后再回过头去,击溃哈尔科夫方向的红军,并重新夺占该城。
这个大胆的方案对希特勒来说确实有些突然,但他最终还是认可了曼施坦因的计划。
2月19日,在离开扎波罗热之前,希特勒向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宣布了反攻决定,并且宣称,在这个“离德意志帝国边界1000多公里的地方,将决定德国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因此,希特勒要求其部下,在反攻战斗中要“勇敢、沉着、忠于职守”。
当希特勒的座机离开扎波罗热时,他本人已经可以听见红军坦克和德军高射炮交战时的隆隆炮声。
两天以后的2月21日,红军西南方面军终于攻占了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的扎波罗热。
该地的失守使德军的整个东部战线都有被割裂的危险。
但曼施坦因此时已经成竹在胸:他的反击作战行动已经开始,而这支占领他司令部的苏军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南翼是德军第1、4装甲集团军,北翼则是“肯普夫”战役集群。
在这3个德国重兵集团手中曼施坦因对自己反击行动的信心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有3个有利因素促成了他的计划。
首先,从战场态势来看,此时,占领了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正从正面压迫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而红军西南方面军则从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进行大包抄,此时已经打到了曼施坦因司令部老巢的门口。
但在这支红军突击集团深入敌军纵深的同时,它自己的两翼却也因此暴露给了两支强大的德军集团:拥有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在内的德国最精锐装甲部队。
而更糟糕的是,红军对于他们所身处的险境此时还浑然不觉,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在内的红军将领们一致乐观的认为,德国人在冬季大反攻后已经被打得丧魂落魄,只要红军继续追击,他们就会一路逃过第聂伯河,至于反突击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情绪同样乐观的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也认可了瓦杜丁的想法,级别较低的红军军官们更是在无线电通话时把他们的乐观全部表达了出来,而德国人则通过无线电监听把这些乐观记录在案,作为曼施坦因的决策依据。
应当说,曼施坦因本人此前进行的南线德军大撤退,就是为了引诱红军孤军深入,远离后勤基地。
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其次,从红军冬季大反攻开始以来,他们已经顶着漫天风雪,在冬季和初春的泥泞道路上推进了大约600~700公里,沿途的道路和桥梁被破坏殆尽,使得后勤供应基地以及机场远远没有跟上战斗部队的进攻速度。
这样到了1943年的2月中下旬,经过3个月恶战的红军不仅部队损耗严重,而且非常缺乏补给和空中支援。
而正在进军第聂伯河,深入德军腹地的红军西南方面军情况尤其糟糕。
该方面军下属的波波夫快速集群(包括4个坦克军和1个步兵军,按编制约有500辆坦克)和坦克第4军此时只剩下137辆坦克,摩托化营能够勉强作战的人员只有20个左右。
而且由于没有油料,该集群的很多坦克当时几乎已经趴窝不动了。
对于这些情况,德国人也通过无线电截听和地面侦察进行了确认。
虽然德军此时燃料状况也不富裕,但他们认定苏军的油料更为缺乏。
最后,德军兵力的增强也使曼施坦因有了进行反击的本钱,从西欧和东线其他地段调来的部队和装备(其中包括3个兵力强大的党卫队装甲步兵师)加强了南方集团军群。
根据德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到1943年2月18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共拥有30个师(其中13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摩托化步兵师)。
在1943年1月23日,整个东线德军只有495辆可以使用的坦克,而到了2月28日,这个数字增加到了902辆,另外还有919辆坦克正在修理或输送过程中。
到了3月1日,东线德军坦克强击火炮总数更是达到了2374辆,其中一半左右属于南方集团军群。
对于这一点,曼施坦因本人在战后并不认可。
按照他的观点,自己手头掌握的这些兵力是太少了。
因为据说和他的30个师对峙的红军,仅仅已被确认的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就有340多个,即使把他们折算成师,德军仍然处于1对8的绝对劣势地位。
应当指出,曼施坦因的上述说法不是昏了头,就是故意撒谎,因为即使按照德国情报部的估计,曼施坦因指挥的70万德军所面对的苏军数量大概也只有120多万。
如果说曼施坦因当面真有8倍于己的敌人,那这个敌人的总兵力应该有500多万!而按照这个比率折算,红军在苏德战线的总兵力应当不少于2000多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上述3个有利条件下,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形成了:首先,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以党卫队装甲军的兵力从克拉斯诺格勒进攻西南方面军红军第6集团军右翼,然后以第48、57装甲军攻打巴甫洛格勒,切断红军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