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社会实践考核表
实践课题关于农村中学生补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XXX 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本科________________ 学号051150196 ___________ 分校______________ 专业小学教育 ___________ 教学点XX电大 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XXX _______________ 日期二OC七年十月____________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
关于农村中学生补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72.6%的同学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说达到了目的。
我们在问卷中作了一个假设,如果补课后成绩没提高,同学们会怎么办?85%的
同学将会更加努力,继续补课。
他们对补课是非常信任的,而且对成绩也是非常重视的。
放弃补课但更加努力的那同学,和放弃补课失去信心的同学为13%,也就是说,
如果补课没有什么成效,这一部分人将首先放弃补课,但这是极少数人的选择。
最后一题,是同学们对理想补课环境的设想。
普遍的答案都是环境安静、舒适,老师能认真讲课,同学能认真听课,即营造良好的补课环境要老师学生两方配合。
也有一部分同学提到了补课人数的问题,说到人数少一些更好,2—3人一起补课,即有
比较,教师又能进行个别辅导,还便于教师管理。
大家也强调了课堂气氛要轻松。
同学们希望不要考试,不要站起来回答问题等等。
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环境无所谓,只要能提高成绩就行。
还有几个初二的同学在问卷上写道:没想过什么环境,老师让我们都要补课。
他们看来显然是不赞成补课的了。
还有的干脆写“不要补课”。
在我们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我们在向身边的同学发问卷时,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接受问卷,有些同学对补课避而不谈,有些成绩好的同学正在补课,却不愿协助我们完成问卷。
看得出补课对中学生来说是件非常敏感的事。
同时,我们以一些当今的大学生进行了询问,了解到他们的中学时期很少有同书法家补课,而且补课的同学也一般是些成绩较差的同学,补的科目较少,补课时间也不长,我们又询问了一些年龄在 30—40岁的人,他们中大部分说那时根本不知道补课这回事。
另外,我们调查到的资料也显示,现在学生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各种节假日来补课,一次补课的人数一般较多(10人以上),地点是在老师的家中。
有些同学有这样的描述:补课的同学挤满了老师的家,客厅、卧室、阳台……
以上内容都是我们对中学生补课现状的调查结果。
当今中学生补课的总体趋势令人深思。
因此,我们应对补课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学生补课的根源
如今,“补课”已成为不少中学生的必备大餐,刚进初中,学习上较大的跨跃无疑会让一些同学难以适应,于是“补课”便成了他们适应学习的催化剂。
读到二年级,大家的学习基本上步入了正轨,竞争越来越激烈,“补课”自然成为他们的课外充电器。
到了毕业班,“一考定乾坤”的形势步步逼近为了增强战斗力,大多数同学拿起了“补课”这种锐利的武器。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补课热与以下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一)现代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十分繁重
一进中学,主科猛增为七门,且每个科任老师都将本学科视为重中之重,就向学生下达了具体任务,如某单元考试 80分以下请家长,60分以下补考等。
同时,一些副科如修自行车、缝纫、打柳钉等也搬上了考场,并规定不达多少分便会在评优秀时被一票否决,面以这样的要求,不少同学失去方向感,丝毫不敢厚此薄彼,于是开始了补课。
同学四说:“进初一的第一天,家庭作业有五门课的基础训练以及三门课的书上练习题。
小学时半个钟头可完成作业的我,第一次学习到了晚上十点。
我感到焦虑,担心是不是自己的成绩太差,更不敢想象如果这样下去会是个么样子。
后经人介绍,补习能够提高成绩,于是我二话不说,加入了补课的行列”。
同学乙打趣地说:“要期中考试了,七个科任老师都说每天至少复习其所教学科一小时,不然必定失败。
可是我一寻思,一个小时虽然不长,但七个小时就难安排了。
我从七点开始,也得学到凌晨两点呀,这可不行,得找个老师提取点精华,不然,我是非败不可的了”。
同学丁说:“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去补课。
老师拓宽加深了不少知识,这些内容学校里虽不能接受到,但考试时必不可少。
看样子补课不真有必要!”
现将当代中学生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生相比,补课人数比率悬殊。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学生眼里,补课是极不正常的,只有个别个同学因学习跟不上才会适当进行补习。
当然,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教师基本上按部就按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
不像现在,光学完课本上的知识很难应付那高难度的试卷。
这也难怪老师,他们为了三年后的一博,只好快马加鞭地赶着学生跑。
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速度是存在极限的,过了最大值,必然就会出现一些不自然的东西。
(二)中学生的学习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知识难度不断加深,没有谁能够轻易地将知识彻底弄通,于是成绩好的同学也学不完内容。
补课能让他们比别人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深,精益求精的道理使他们也热衷于补课。
基础好的同学都补课,那些不如他们的人不没了不补的理由。
大家都全力投入到学校中,加上城市里优越的学习环境,竞争力便日益增强了。
而竞争力的增强又加大了获得优势的难度,补课便成了不少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
但更多的动力总是与更强的竞争力相统一的。
于是补课,竞争力增强;竞争力再增强,再补课。
如此反复,看得出补课与竞争力的增强是相互推动的。
同学甲说:“现在竞争可强了,稍不留神就会落得很远,这期段考与期考的前十
名中,有五名都是不同的人,我段考没进前十名,被爸妈拖着去补课,效果还不错,期末到了第八名,爸妈将功劳归于补课,看样子我得一直补下去了!”教师乙说:“有
十人学生在我这儿补课,他们的成绩都不错,听说在班里也排得上前十名,超过别人当然是
越远越好。
”家长丙说:“又不是没条件,咱总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学得少。
别人都补习,我们的孩子不补也不行。
反正看形势,竞争嘛!”
归根结底,由竞争而引起的补课热主要有两种情况:程度较差的希望消除差距,而程度较好的希望扩大差距,这两种矛盾的意识统一于同一种事,中间必然就会产生一些强制性的环节以减少两种矛盾的冲突。
(三)分数高低是衡量中国中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这句流行于中国民间的话道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中华民族可以算得上是考过千余年的国度,不少状元,大学生都诞生于考场。
也正是一考,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古人希望高中状元,给未来的道路铺上金色的地毯;今天的人们期待一个好的大学,以便今后能找个好工作。
说到底,古人的十年寒窗以及现代学生的小学、中学都是为了最后的考场一搏。
于是,中国学生都对考试十分重视。
哪怕是为了一分,他们也愿意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个代价无非就是加倍地刻苦;或挑战题山题海,或聘请家教。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聘请家教似乎更让人觉得比较高效。
高一补高二的课,高二补高三的课,到了高三就得一心为高考而进一步大补了。
反正题是做不完的,补课自然也是无止境的了。
同学甲说:“每学期评先进,三好标兵得各科 90分以上,三好学生各科80分以上,文明学生也要60分。
于是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目标。
毕竟走出去别人看重的是分数跟名誉。
我虽然成绩不好,但讲文明应该是做得到的,可不能因分数连文明学生都落选。
没办法,只好补课!”家长乙说:“我们的孩子上次期考英语没及格,听同事介绍可让孩子去补补课,效果不错。
于是我们四处打听,为孩子找了一位知名家教。
半年下来,孩子的英语考了70分,咱们都尝到了补课的甜头。
看样子,这课还得长期补下去。
”教师丙说:“学生成绩的好坏是衡量老师水平高低的标准,我们也不想让学生整天补课,但达不到那个分数就是失败的。
还不如暂时吃点苦,有洞补洞,无洞提高,分数是不嫌多的。
因此,我十分支持自己的学生去补课。
”
如果将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相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学生更加刻苦。
只是这里的“刻苦”是狭隘的啃书本,如为一个单调的物理公式而翻来覆去地做题、补课。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中学生的路似乎要比中国中学生的宽,因为他们的教育推崇的是自由发展。
也就是说他们的人才不是单纯地从考场上脱颖而出的,他们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中学生不必背上考试决定一切的包袱。
他们有精力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甚至脱离书本的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料想应该没有谁会整天抱着均衡教科书“补得浑身是伤”吧。
但中国学生正是有了考试的压力,才不得不将一门心思放在补课做题
生”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可以交补课与学校授课联系起来,加强“补”与“学” 的贯通,包括补课老师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及补课内同学和没补课同学的交流,进而,掌握“补”与“学”的特点,才能对补课学生因材施教。
而这个过程需要“补”与“学” 中各环节的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