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 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 含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试卷八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

同时,也要加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营造,有利区域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保护,有利遗产同依附环境的整体统筹,有利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建立完善。

(摘编自《人民日报》,题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而多元的价值。

B.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生态,要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营造文化生态。

C.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生态建设要倚重文化传统。

D.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

答案 C解析A项,以偏概全。

内容在第一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除了挖掘,还要再转化。

从原文“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走出来,续写……”来看,“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还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B项,曲解文意。

第二段原文是“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并非“以发展的眼光”。

D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这一观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加强传统熏染、注重经典滋养、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营造文化生态。

B.文章以农事节气、生态伦理、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事实为依据,旨在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C.文章指出要注重经典滋养,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D.对于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文章先分条阐述,然后总体概括,层次清晰,很有针对性。

答案 D解析关于“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的论述在文章最后一段,文章是先总体概括,接着逐层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强传统文化的熏染,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文化生态建设的第一要务。

B.用文化经典滋养心灵,就要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C.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符合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的国情,还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D.区域文化生态建设需要重视民族差异、风俗信仰等因素,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设立不同民族文化生态区,对区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答案 A解析A项,有意夸大,文章第三段的意思是说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加强传统熏染,并没有说是第一要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十一”旅游黄金周,也是不文明旅游高发时段,除了吸引密集关注的刻字情侣,顺手检索还可看到“游客在景点随意丢弃垃圾、吸烟打牌”“郑州植物园内草木被毁”之类的新闻。

不文明旅游,所在多矣。

每当此时,再祭出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竟有陈词滥调之感。

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早已屡遭诟病。

有人总结了几种不文明旅游的类型:随意攀爬型、乱刻乱画型、乱扔垃圾型、不文明合影型。

若有心观察,几乎每一个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

游客在景区任性而为,几乎成为一种旅游亚文化。

本质来说,不文明出游频发,是国民精神文化层次与经济实力出现了断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同样出现过此种情况。

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

(摘自《新京报》社论) 材料二材料三一些中国人有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公民钱包鼓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

正是由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便后不冲厕的中国游客多了,境外的旅游胜地才会出现用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手扔垃圾”“请便后冲厕”的警示牌……文化差异造成的“水土不服”也是原因之一。

有一些境外旅游中发生的不和谐或“歧视”事件,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有关。

餐间相互敬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喝酒是一种品味或享受。

饮酒适量,举止不失态,才是教养有素之人应有的风度。

有中国游客就因为在飞机上或餐厅里喧闹饮酒遭到制止而起争执。

所以,出境文明旅游的要求中,就包括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

你不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肯定会出现“文化冲击”带来的不适感。

现在全国上下都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公民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

(摘自葛晨虹《专家建言:文明旅游需要引导》) 材料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

这不仅是连续第三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旅游,也是第一次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基础,整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以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建设为主,可概括为景点旅游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且游客以自助游为主,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和游客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旅游业必须要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近几年,我国公民出境游出现了一些游客在境外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有游客个人素质问题,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从每个公民做起。

(摘自《新京报》《“供给侧”“文明旅游”成两会热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那句“公共的东西落在外行手里他便糟蹋完”完美诠释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B.出境文明旅游,要尊重当地人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了解国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和法律规则。

C.材料二中,绝大多数人在旅行途中都有过不文明的表现,但能认识到错误,愿意改正。

D.旅游不文明现象已经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国务院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旅游。

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结合材料二的图表内容分析可知,“绝大多数”错误,根据数据显示,只有50%。

故选C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境外的旅游胜地出现的中文特制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便后冲厕”等警示牌,说明中国人旅游的文明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B.不文明旅游在黄金周期间高发,如随意攀爬、乱刻乱画、乱扔垃圾等,绝大多数景区都会出现至少其中一种行为。

C.由于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导致中国人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普遍而顽固的“小毛病”。

D.材料二显示,在旅行团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尊重当地风俗,其次是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一些公民钱包鼓起来了,但文明素质却没跟上”是主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

(6分)答:答案(1)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

(2)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

(3)社会舆论监督。

(4)健全惩治恶习的法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概括分析如何改善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让节假日文明旅游成为一种习惯,要承认现实,也要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分析,可得出:从个体与外在制度等维度提升国民素养。

由“政府的重视、旅游业管理的加强,将会带动中国公民旅游的进一步文明和规范”可得出:政府重视、旅游业管理加强的方法。

由“也有社会舆论过于包容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文明培育、行为养成不到位,惩治恶习的法规不健全”可得出:社会舆论监督,健全惩治恶习的法规的方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杨家大院周亚鹰廿八都古镇,浔里街,缓缓前行,不到百米,小弄一拐,便见杨家大院,门楼的气派超出了我们的意料。

跨过门槛,走进院中,院子里却出奇地阴暗,我们定了好一会儿神,才看清院子的布局。

院落中央有一约三十平方的天井,天井四面各有一厅堂,形成四合院格局,房檐上雨水全部落入天井,达成四水归一肥水不流外人田之寓意。

大院角落停着一辆几欲绝迹的手推独轮车,看车架的破损和陈旧程度,该有些年头了。

房主杨展三老人说,百十年前,有一推独轮车的江西广丰人在廿八都做生意亏了本,欠了杨家不少钱,承诺回乡后筹钱还债,一年后广丰人的儿子推着独轮车来到廿八都找到杨家,说其父临终前交代:“有钱还债,没钱就拿独轮车抵债。

相关主题